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
——浙江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实证
2020-11-10周永青
周永青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引言
高职院校发展往往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扮演着国家发展“能动机”的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步入大众化,“青年教师峰值”现象伴随着师资队伍快速扩大而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就是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控制,并扩散至整个社会的未来。测度影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不断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前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进入新时代后渐进演变出多维复杂的格局,归纳起来有三:其一,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话语而言,面临着“断层化”“视听疲劳”和“意义丧失”[1]。其二,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高[2]。“大思政”理念在高职专业教学中犹如方枘圆凿一般,“双元困境”的现实情境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三,课堂知识难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依旧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大量虚拟化数字课堂教学环境会带来学生思维偏差并引发心理疾病等问题[3]。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4]。那么,如何将新时代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中,如何更精准地塑造未来国家建设者的精气神,亟待学界打开理论黑箱。
鉴于此,研究立足于ERG 需求理论(生存需求—关系需求—成长需求学说),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视域下,提炼驱动因素指标纳入研究框架。基于各驱动因素指标设计开发了调查问卷,并在浙江省14 所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中开展了抽样调查和计算各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研究形成的结论希冀最大化的整合既有的“社会—学校—教师”三类要素,探讨教师个人发展与实现“因势而新”的新时代高校教育方略最佳“均衡解”。
一、研究概述
从建国初期的研习经典,到新时代下的云媒体交互,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空间域发生了深刻转变,一条多维的历史演进路线清晰可见。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时空演进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演进脉络
表1呈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多元化迈进增添了动能。就教育载体为例,随着“科技进步”这一现实基础,“因势而新”的思想政治教学变革也不断演进,从简单的书本教学演进为目前理论与“屏读”[5]教学结合的模式。就思政教师而言,作为思政教育主体和思政工作的主要改革者,其个人需求与意愿、行为方式与思想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换言之,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由来已久,但针对思政教师满足度的研究却不甚丰富。相伴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其理论引入多从西方管理学的经典而来,ERG 需求理论便是经典代表。20 世纪60 年代,学者奥尔德弗首次提出“ERG理论”,进一步延展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使用边界,将其借鉴使用在需求满足的维度,在其著作《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中,将ERG 理论概括为生存需求、关系需要与成长需要[6]。该理论体系经过反复社会学实证研究后在世界范围引起重点关注,进入中国后迅速在管理学界引起本土化解读和实践。其中较为经典的探索是于维娜等人探索性的将该理论的需求内涵细分后提出,个体在工作场所中的需求可划分为基础需求、情感需求、自主需求和成长需求四类,并得出当组织供给与自主需求和成长需求完全契合时,对组织的认同水平最高等结论[7]。与此同时,高校教育学界的研究渐多,刘宇文等从教师政策激励机制建立角度提出,需关注教师需求的多样性、差异性,并设计不同的教师激励方案[8]。舒底清等从高校教师人文关怀角度,呼唤回归高等教育本质和满足高校教师成长基本要求[9]。唐登蕓(2018)撰文从学生层面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是满足大学生成长需要的根本途径[10]。高职视角下,学者杨薏琳提出基于教师成长的需求,高校应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师培养体系[11]。在此基础上孙自强等基于应然的教师需求分析考量认为,应明确教师培训需求中心地位,关注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潜能实现[12]。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李锋(2018)[13]、董宏建[14]等(2019)分别采用归因法和访谈法,提出了包括个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在内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要素组成。李维春(2019)等学者基于深度访谈法,对教学团队的混编模式做了影响因素分析,对人的全面发展、马斯洛需求理论和双因素理论作用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实践做了实证总结[15]。无独有偶,顾佩娅(2016)[16]、殷世东[17](2016)等学者也指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他们基于社会学视角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做了一系列且深入的案例研究。
纵观既有成果不难发现,以思政教师为主体的细分研究仍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一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研究虽丰富,但绝大多数是以高校教师总群体为研究脉络,对思政教师需求特质的学术探究滞后于我国高职发展的实际。换言之,高校思政教师群体相较于其他专业教师其需求独特性究竟为何,学界既有理论尚未涤荡清晰。二是以“经验总结—解决对策”的板式化阐述研究居多,从定性定量结合方式展开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三是研究视角侧重于学生,通过教师需求视角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可循路径缺乏实证基础。但是在研究的时效上鲜有文献聚焦新时代背景与新技术应用,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政策策应上缺乏“因势而新”的时空观。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展实证研究。利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原理,实施抽样调查。第一步,在浙江省杭州市域内8个高教集群随机抽取了下沙、滨江、萧山与富阳高教集群作为样本区域。第二步,在其中随机抽取14 所全日制高职院校作为调查点。第三步,在每个调查点中统计在职在编的思政教师与辅导员老师后,随机抽取30 人作为问卷调研对象。调研时间跨度自2018年9月始至12月止,累积发放问卷42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总数为379 份(有效率90.24%),符合数理统计需要。
(二)信效度检验
为检验提出的假设,使用最大似然法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估计。模型的X2/d.f.=2.546,符合参考标准要求;GFI、NFI、RFI、IFI、TLI和CFI值分别为0.921、0.902、0.917、0.949、0.956 和0.966,全部高于0.9的临界值;简约适配系数PGFI、PNFI和PCFI 均大于0.5 的临界值,依次为0.611、0.543、0.638。综上,拟合指标均符合适配标准的要求,结构方程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良好。
(三)量表设计
问卷设计上,教师需求表达项摒弃了复选题项,使用需求强度指标量化变量。强度由低到高以1~5赋值,分别对应各项需求水平等级,即:无需求、弱需求、需求、较强需求、强需求。本文经由近五年内文献研究为蓝本,同时辅以实地调研、专家及一线教师面对面访谈等方法对题项进行微调,最终确定22个子项,如表2所示。
表2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需求量表及均值
量表设计的前提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现实需求相较于其他群体更具代表性和客观性,故各变量可认同为连续性且有序的多分类变量,满足线性回归模型的建构要求[18]。为体现受访者现实需求与样本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
又因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需求是协同组合,每个需求对象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在计算时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需求的所有类目设定等同权重,以各项需求水平为基数,计算其算术平均数,得到思政教师对各项二级指标现实需求水平。因变量一级需求项目则由全部22 项二级需求为基数,通过算数平均数的计算获得。另外,所有需求项目均呈现良好的信效度验证结果,平均Cronbad’α系数均值达0.79。
(四)样本特征
表3呈现了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情况,结果较具代表性。分析可见,目前浙江省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及辅导员学历水平较高,近90%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从职称来看,助教占比最少(5.54%),副高及以上的占比超过50%。就样本年龄段分析,50~60 岁中老年占比9.5%,30 岁以下青年占比23.74%,其余为中青年样本群体。
表3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三、实证分析
就表2与表3数据可知,教师的总体需求水平达到了4.06,表明了目前高职思政教师群体在新时代情境下重构和变革“因势而新”的思政工作具有共性趋势和重大意义。比较来看,思政教师个人成长需求水平(4.39)明显高于教师个人基础需求(4.04),引用“REG”理论可以解释为,当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越低,个体对该需求的追求就越强;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对较高层次的需求会加强[19]。值得一提的是,“新兴理念、理论的快速获取”需求(4.63)在22 项二级需求因素中需求水平最高。可能的原因是,信息化进程大大强化了实时信息的交互,新理念、新理论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可谓意义重大。信息网络化使我国教育面临数字分化的挑战,有学者将其命名为教育信息鸿沟[20]。因此近些年新技术在拓展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同时,进一步要求了思政教师对于个体知识更新关注程度。就教师个人基础需求项做进一步分析:“职称提升”“教学工作量”和“获得社会美誉度”三个子项的需求水平居于前三,说明受访对象的需求具有个体属性,希冀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为教师群体提供就业机会与个人成长空间,且对于职业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关注度和需求度较高。
为进一步探究差异化下的教师现实需求方式,研究分别以职称、学历和健康感知、年龄段4个变量开展了比较分析,表4呈现了其需求的异同与结构特征。
就“教学工作量”需求项而言,其与“职称”和“学历”变量呈现负相关状态,即受访者职称及学历越高其对教学工作量会呈现排斥状态。就学历变量分析,学历越高者对“思想觉悟提升”的需求则愈不强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就个人基本需求而言,在没有制度约束的前提下,高职称、高学历受访者呈现出了较大的职业惰性。值得一提的是,“职称提升”需求与四类变量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特征。即受访者在个人需求层面对于“职称提升”需求最为迫切。
对“教师自主教学需求”项进行分析后得出,“课程思政化实操方案”获得的需求,无论年龄、职称、健康感知及学历的差异,受访者会对目前课程思政化实操方案具有显著的获取需求。但就年龄段变量来说,其与“思政课程设置拓新”的需求表现出了负向的强相关特征。说明受访者年龄越大,其对于思政课程的创新意愿和需求表现得越弱。
宏观来看,受访群体对教育团队协作呈现出较高的需求水平。具体而言,通过“教师协作关系需求”各子项分析,职称和年龄段两个变量与团队协作需求呈现显著关联性。可推导出改革进程中应结合教师年龄、教学或科研的取向来进行团队协作模式并实施教育、教学合作细分的探索。与此同时,“教师团队在线合作意愿”与“健康感知”变量形成负向较强相关特征,可能的原因:一是新时代情境下,自感亚健康状况的教师更愿意以团队协作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二是高职院校教师更愿意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实施课程思政化的教学探索和协作。从宏观的视角分析教师“个人成长需求”,不难发现:“获得专业访学、交流机会”与“获得培训机会”的需求无论是从“职称”“学历”“健康感知”还是“年龄段”变量而言,均呈现出紧密且显著的正相关状态。换言之,高职教师认为自身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依旧是通过各种交流、访学、培训等实践、实操互动学习过程而实现。最值得一提的是“屏读与理论教学结合”需求,其与“职称”“学历”“年龄段”呈现出了负向的强相关特征。即受访者职称、学历、年龄越高,其适应时代潮流能力和教学能力拓新意愿和需求表现越弱。
表4 Spearman相关系数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现实需求水平及关系
四、结论与展望
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视域下,基于ERG 理论的成熟框架,在浙江省14 所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中开展实证研究,提炼了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要素并计算各驱动因素的重要程度。研究成果凝练了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现实需求及结构特征,力求判断准确,探索新时代情境下“社会—学校—教师”协同发展的可行方案。主要结论有:一是,在“教师个人基础需求”项分析中,职称提升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最为迫切的需求。但在研究中还发现:“教学工作量”与“职称”变量呈现负相关,“健康感知”变量与“教学工作量”,“学历”变量和“思想觉悟提升”等也呈现相类似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获得社会美誉度”需求显著。二是,在“教师自主教学需求”项分析中,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获取新的教学实操模式需求迫切。具体而言,学生学情学报信息获取途径、新型评价体系、课程思政化实操方案等是思政教师群体较为期待的教学开展实践需求。三是,在“教师协作关系需求”项分析中,“年龄”与“职称”变量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在线团队协作意愿的主要成因,“健康感知”与“学历”变量与之呈现亦正亦反的关系。五是,在“教师个人成长需求”项分析中,5 项二级指标与职称、学历、健康感知、年龄均呈现出一定的显著相关,特别是“获得专业访学、交流的机会”需求,与4个变量均呈现出强显著性关联。实证结果显示,“教师个人成长需求”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小,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主要且持续性的需求点,其中通过培训而实现自我成长需要被教师重点关注和渴求。
基于上述结论,从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提升路径建议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是新时代情境下,特别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实施为高职院校人事管理部门提供了执行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倾斜的巨大优势和背景保障,应从制度化层面入手拓宽高职院校一线思政教师职称提升的可循路径。二是在教师重点关注的培训层面,搭建与新时代相符的“综合枢纽”式教师培训体系[21],满足教师获得专业访学、交流、学习、培训机会的需求。此外,要以信息化教学为突破口,建立完整、科学的网络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采用即时性的、多类别的师生“教学互动互促”形式开展教学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的应用既能正向传播中国新力量,又可将世界新视野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第一线。三是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机构。各高校应不拘一格,为高校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创造多层次的发展平台[22]。目前,海内外较为先进的做法是,从“教学、科研和发展”三条路径出发。以教学路径而言,通过教学方法研讨和试验、教学课程设计、午餐会、教学工作坊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此外,利用云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共享和线上教学开展培训工作也是近年来涌现的好做法[23]。
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一是所采用的ERG 理论在高职教师这一特定群体中的应用刚刚起步,在对思政教师需求的纵深解剖上包括本文在内的既有文献尚未涉及。此外,受制于研究时间和样本量局限,研究仅使用浙江一地的数据,尚未触及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因此,在样本丰度、计量模型选取和统计方法的精进使用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使之更能代表中国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