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耦合、三融合、三结合”为导向的中高职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2020-11-10吕原君丁长涛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职高职专业

吕原君 陈 琼 丁长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部大力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制定紧跟时代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衔接、进一步融合[1]。2019 年7 月,教育部颁发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标准,它具有以下特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努力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2019 年10 月,教育部发布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机电领域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职和高职学校的机电类专业纷纷获批试点,这为中高职机电类专业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条件。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面向绍兴及周边地区铜加工、电机、厨具、轴承等特色产业群,对接了10 所中职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2个专业,随着工业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目前本专业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针对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标准化建设规程不够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引入悉尼协议OBE 理念及范式,做好人才培养定位满足行业发展需求,走出一条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第二,针对高职学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间沟通机制不畅的问题,搭建“高职学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交流沟通平台,形成有效的沟通联动机制,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第三,针对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置目的性、系统性不强的问题,结合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标准和“1+X”证书制度,系统设计中高职一体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教学活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第四,针对信息化和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强化教师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形成微课、习题库等资源,并以企业典型案例为载体,开展项目式一体化教学。

一、搭建“高职、中职、企业”三方联动平台,推进“教科研”共同体的建设

为解决中高职教学平台建设无法有效协同的问题,定期召开学校、专业和教师三个层面的专题会议,就中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校级层面侧重解决升学考核、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问题,专业层面侧重解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X”证书等问题,教师层面侧重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遴选、教材合作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等问题,形成“高职、中职、企业”三方联动的有效机制,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入当地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调查显示,中高职衔接学生毕业后回到生源地的企业就业比例很高。为此,邀请一批中职学校所在地区知名企业的专家作为中高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探讨中高职衔接学生的能力培养定位、顶岗实习及就业、技术合作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并落实好相关工作。企业方为专业建设提供意见,为中高职衔接学生提供适合的实习岗位,与专任教师开展技术合作。

(二)每年召开中高职一体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对接研讨会

本专业每年召开中高职一体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对接研讨会,在研讨会上高职学校代表(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与各中职学校代表(校领导、教务处主任、专业主任)及当地企业代表重点研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中高职学校的课程负责人深入探讨核心课程开发工作,包括培养目标、考核办法、课程标准、教学安排等内容。

(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鉴于中高职衔接学生在企业就业的良好表现,一些企业(如中芯国际等)参与到了与本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办班合作,在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中加入“企业元素”,实现学生在学校课堂学习和在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另外本专业每年邀请许多当地知名企业来校召开专场招聘会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获得实习和就业岗位。

二、以“三耦合、三融合、三结合”方式推进中高职长学制人才培养工作

(一)“三耦合”提升专业定位与监管能力

1.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发展相耦合

引入悉尼协议核心理念及范式,结合各中职学校所在地区的产业背景,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定位调研,并以此为依据设置中高职的教学内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如图1所示,整个流程包括以下步骤:a.确立并持续优化中高职一体的专业教学目标;b.建立并持续优化专业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c.装配数学模型并计算各项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权重目标值;d.构建符合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并对各门课程设置核心能力指标及其权重;e.计算各门课程的核心能力及其指标的权重标准值;f.分析权重标准值是否符合权重目标值的要求,若不符合要求则返回对课程核心能力指标重新优化;g.若符合要求则建立课程地图并制定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课程标准以《悉尼协议》为范式给出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授课学分、教学内容、考核形式等条目;h.以师资和硬件设施条件为前提开展课堂教学[2];i.一方面定期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诊断与反馈,确定是否需要重新计算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权重目标值,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诊断与反馈,定期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及国家对专业的定位、中职当地知名企业的期望和毕业生的岗位期望及知识诉求来进一步优化中高职一体的专业教学目标[3]。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结合以上分析步骤,确定了以身心健康、关爱社会、崇德敬业、善于沟通、勇于创新和知技兼备共6个校级核心能力,每个核心能力再分为2个核心能力指标。在多次讨论后确定了校级核心能力权重目标值M和人文核心能力目标值N,以此为基础计算专业核心能力目标值P(其中P=(4MN)/3)[4],最终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2.考核方案与学生能力培养相耦合

考核方案分平时考核和升学考核两种,平时考核主要对接中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期末成绩及“X”证书考证情况,关注学生在中职阶段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升学考核方案考核内容重点体现中职教育的人文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高职阶段学生教学内容的选取提供参考,保障学生长学制培养的连续性。整个升学考核方案由平时考核、升学考试和政策加分三部分组成,根据考核结果择优录取。目前本专业开发了电工与电子、机械制图、语文、数学和英语共5门课程的试题库,以相同的课程标准完成对所有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统一测试,从而了解各学校之间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基于这种差异性及职业技术发展的要求动态调整考核方案。

表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与核心能力指标

3.学生管理及就业与职业规划相耦合

针对处于中职阶段的中高职衔接学生,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优秀毕业生面对面、走进高职校园、企业专家座谈等形式培养职业意识。针对高职阶段的学生,通过领导结对活动、“为青春铺路”活动、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等形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具体内容如下:制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班子成员联系(3+2)班级工作职责》,学院领导每学期定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工作、心理和生活状况,及时解决各类问题。“为青春铺路”活动则要求专业负责人面向学生开展长学制的专业教育,与学生家长面对面谈共同关心的问题,邀请中职阶段的学生来校参观校园和各类实训室等。

(二)“三融合”优化中高职一体化教学体系

1.中高职两阶段人才培养方案的融合

以2019 年教育部颁布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标准为依据,将其核心内容融合到专业中高职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专业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核心课程设置等。结合中职所在区域产业背景,融入一些专业拓展课程。强化“1”和“X”的相互衔接和融通,构建“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5]。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早期颁布的职业资格证书基础上补充以教育部颁布的“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和“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两个职业资格标准,对满足实训条件和师资水平的中职学校增加学生的“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证要求。明确中高职两阶段的培养目标,在融合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做、工”融合的课堂教学创新“元培计划”。本专业设置了“四段递进”的模块化课程,如图2所示。提炼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的共性知识和技能要求,搭建“通用基础模块”。它涵盖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平台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分别由中职和高职根据教育部规定实施课堂教学。专业平台课程可分两类:一类为中高职衔接课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和《机械识图与绘制》,在中职阶段开展理论基础教学,在高职阶段开展知识提升与创新教学;另一类为专业基础课程,由中职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专业标准和“X”级证书要求搭建“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高职完成教学任务,“X”证书的初级或者中级考证主要由中职学校完成,中级或高级考证由高职学校完成。根据“机电设备控制”和“机电设备维修”两个专业方向搭建“方向课程模块”,每个方向模块由中职和高职分阶段共同完成。呼应区域制造业升级对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求,搭建“拓展课程模块”,适应中高职生源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需要。支持学生技术技能交叉、复合发展,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设置“第二课堂模块”,它贯穿中高职长学制的整个教学周期,提出学生在学科技能竞赛、职业考证、专利申报等方面累计的总学分要求,而学分超出部分可替换部分选修课。

2.中高职两阶段课程标准的融合

课程标准的融合是实现中高职课程一体化的核心。虽然教育部发布了专业标准,但是同一专业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中职学校课程内容选择随意,则会严重影响高职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统一和规范的课程标准。在制定课程标准时遵循两个原则:按照工作过程做好重组,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规范;做好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能力标准的对接[6]。

根据《悉尼协议》范式可按课程表述及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内容进行说明。课程描述一般说明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及技能情况、教学过程的方法和达到的素养。课程教学目标给出具体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并体现核心能力。课程权重说明某一课程教学需要实现的核心能力及各项权重。课程内容需要详细说明教学内容及支撑的核心能力,考核方式则说明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各类评价方法。

3.中高职两阶段创新教育及实践的融合

以技能文化节项目、对外技术服务等形式推进创新教育及实践的融合,形成中高职协同创新的课程教育文化,加强中高职学生交流与合作,培养中高职师资队伍协同创新能力。

第一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中高职实践创新教育文化。针对中职阶段学生,本专业每年开展中高职技能文化节项目,如参与全国职业院校中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赛项目。作为中职绍兴区域选拔赛的承办单位,也得到了其它区域合作中职学校的积极相应,推进了不同地区中高职衔接学生的交流与技术切磋。除此之外,学生参与了高职组学生的文化节项目(比如智能机器人设计),参观学生工作室及历年竞赛作品。

第二加强中高职师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中职师资培训,组织中职教师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全省师资培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技术综合应用(MPS)》课程教学研修”“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等项目。培训期间中职教师不仅提高了技能水平,而且学会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多年来,中高职老师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指导中高职衔接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成效显著。

(三)“三结合”助力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以“信息化+一体化”为内容的做学结合

紧盯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需求,将中职所在区域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遴选典型生产案例,建设“活页式、立体化”的培训资源。有效植入多媒体、可视化、智能化等元素,打造一批在线资源开放课程,目前形成了《电工电子技术》《电气与PLC控制技术》等10门在线资源开放课程,以此为基础编写了3种新形态中高职衔接教材。信息化技术为中高职衔接学生提供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平台,推进各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合作专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项目任务化,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有机组合,开发出模块化课程组。

2.以“X”证书为基础的课证结合

依据机电类“X”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本专业重点推进中高职衔接学生在“电工”“钳工”“数控”“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等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工作。目前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发了完整的各类工种考证课程模块,形成多套培训教材和在线资源开放课程。2019 年以来,本专业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及维护为重点,开展了工业机器人考证实训室及培训课程的建设,与合作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教学。多年来,本专业要求偏电类中高职衔接学生在中职阶段完成电工中级工或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初级的考证,在高职阶段完成电工高级工或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中高级的考证。要求偏机类中高职衔接学生在中职阶段完成钳工、数控等中级工考证,在高职阶段考取相关高级工或其它中级工。

3.中高职两阶段企业顶岗实习途径的工学结合

浙江省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新手段,全面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本专业对接中职学校的所在地区有一大批上市企业正处于“机器换人”和数字化改造阶段,目前迫切需要智能技术领域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更好帮助中高职衔接学生的就业,在五年长学制培养过程中安排两个学期让学生去企业实践锻炼。第一次安排学生在中职阶段最后一学期去当地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企业文化认知和技能训练水平,同时关注智能技术企业应用情况和未来需要学习的先进技术;第二次安排学生在高职阶段最后一个学期再去一些知名企业顶岗实习,这个顶岗实习过程侧重于学生在机电设备维护维修、生产线智能控制、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实践。

三、总结

5年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10 所中职学校开展3+2、五年一贯制(3+2)、五年一贯制(2+3)等五年长学制形式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累计培养了中高职衔接学生1800余名,获得绍兴市教学成果奖2项。

第一,创建了“高职学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三方联动长效机制,为校企协同育人搭建桥梁。成立“高职、中职、企业”为主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以中高职一体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对接研讨会、中职教师研修、校企教科研平台等内容行程教科研共同体,形成了校企育人长效机制,通过三方联动整合资源,增强中高职课程衔接活力。

第二,提出和实践了“三耦合、三融合、三结合”的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精准高质量育人提供良好方案。引入(悉尼协议)范式,耦合行业及工作岗位需求以提升专业定位精度,融合中高职两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做学结合、课证结合、工学结合”提升了复合应用型高端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三,丰富了中高职两阶段的学生创新实践内容,为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注入活力。以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为依托的创新实践平台和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为依托的创业平台为活动空间,以技能文化节、中职师资培训等内容为推手,培养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猜你喜欢

中职高职专业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部分专业介绍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