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学习的“轻声练习”

2020-11-09徐欣

艺海 2020年8期
关键词:声乐学习

徐欣

〔摘 要〕学习声乐的人一般都很喜欢大声唱,尤其重视高音区的大声练习,然而一味过度追求大音量、难作品、飙高音,发声技术一定不完善、不全面,音乐表现力亦会大打折扣。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多进行“轻声练习”将会使学习者更全面地完善声乐技术与提升艺术水准。本文试从声乐学习的“轻声练习”来论述,希冀引起声乐学习者思想上的足够重视与关注。

〔关键词〕轻声练习;声乐学习;发声技术

众所周知,声乐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漫长过程,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声乐学习需要学习者付出不懈的努力与长时间的练习,这其中包含了掌握一系列的发声技术技巧和全面提升艺术修养等诸多问题。然而,从事声乐学习的人大多主观意识比较强,在演唱上片面追求大音量、难作品、飙高音,总是想着“一鸣惊人”,久而久之发声器官受到损伤,演唱苍白无力,音色毫无美感,艺术水准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声乐学习的误区。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笔者以为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不应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一味地贪“大”贪“重”,应该量力而行,强调基础的打磨,重视“轻声练习”。

一、轻声练习

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它盛赞了声乐艺术的无穷魅力,认为人声是最美妙动听的声音,最能将人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什么是轻声练习?轻声练习是声乐学习中声音训练的一项必备技能,它建立在正确歌唱的状态下,强调充分解放喉咙多余力量的前提下,饱满的气息支持,积极兴奋的发声位置,充分打开喉咙发出轻柔、圆润又不失其色彩的声音。轻声练习的声音不是消极、被动、无状态的,亦不是虚声、发扁、漏气的声音,轻声虽然轻柔但依旧保持了强声时的音色。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轻声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控制的发声技巧,歌者如果一开始就想着如何将声音唱大、唱重,喊喊叫叫,不仅声音传不远,反而还会使气息上提、声带受损。有一些声乐学习者很擅长唱f,ff,fff……怎么强怎么唱,倘若一个作品的结尾能“吼”出个令人震撼的高音才是完美的演唱,才能享受到歌唱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感”,殊不知,这种声音使气息猛烈地冲击声带,压迫、撑大喉咙,充其量只是一个震响耳朵而不是打动人心的声音。

二、轻声练习的必要性

(一)轻声练习能找到属于你的美好音色

毋庸置疑,美好的音色是每个声乐学习者都在追求的目标之一,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对歌者音色的不吝赞美,如具有金属光泽般的、明亮且富有穿透力的、天鹅绒般柔和的、灵巧而华丽的等等。诚然,每一个人的生理结构、共鸣腔大小、音色各有不同,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去获得属于自己的音色与相对合理的音量,而不能超过自己的极限范围。好的声音一定是非常自然松弛的,轻声练习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音色和具有个性特点的声音,当音质得到改进与提升后,再逐步过渡解决音量的问题。《欧洲声乐发展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7世纪初,卡奇尼始创美声学派时,并不追求洪大的音量,更多的是追求优美、抒情的音质。当时美声学派的箴言是‘追求音质,音量自然会有。”托马斯 ·汉普森(Thomas Hampson)曾经说过:“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将较轻的调整好的声音训练至较重的调整好的声音,而不是反方向而为之。这样的训练将会使你整个演唱音区的泛音平衡、均匀,声音轻盈、漂亮。”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声乐学习者不能一开始就以追求声音大、声音响为目的,拼命追求大音量,怎么可能会有漂亮的音色呢?应该先轻声练好中低音区,确定好自己的那个最好的声音,之后再慢慢拓宽音域,加强音量,找到属于你独特、纯正、美好的音色。正如旅意男低音歌唱家栾峰老师说:“我们往往在自然声区(也就是中声区)唱得太大、太满,因此到高音区的时候必然会成倍地放大,这种状态到了一定的高度声音就会显现出敞着喊的感觉……不管我们崇拜的偶像是谁,或者喜欢哪位作曲家的作品,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声音本色。”

(二)轻声练习帮助解决发声技术的诸多问题

声乐的学习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基本原理,掌握发声的基本技巧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使演唱技术不断提高并日臻完善。从发声技术上来说,歌唱是发声器官肌肉协调运动的结果,它包含呼吸的支持、正确的喉咙打开、共鸣腔的运用、母音的准确与咬字吐字的清晰等方面的内容。有些歌者生怕自己的声音不够大,就额外使劲,其实歌唱的音量大小不是靠歌者的力气大或嗓音条件好坏决定的,而是依靠协调发声体系的平衡而获得的。轻声训练不仅可以加强发声机能的耐力,让发声器官在相对自然松弛的前提下保持声带的持久力,缓和受损的声带,还能使喉部放松,不使用多余的肌肉力量加以辅助。柯威介绍说:“轻声是测验和练习母音的一种技法,可以用来纠正各个母音的不良发声状态。”他认为,轻声练习可以改善咬字不清等诸多问题。轻声练习还可以使真假声自然混合,尤其在换声区,很多时候为了追求一个强音量,喉咙撑得过大,音准受到影响,声音的位置偏低,如若将声音音量轻下来练习,不仅喉部能得到有效放松,声音位置也更高了。中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程志老师认为,轻声练习能够使声音集中,演唱者在思想上也会相对集中,不容易疲劳,这有利于主观的控制和正确歌唱状态的形成。他表示:“轻声练唱可以避免学习声乐中大声喊叫的毛病,并且也能解决高音唱不上去的问题,对声音的统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见,轻声练习对歌者心理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的同时还能帮助解决一系列发声技术问题,使声音的线条更加流畅连贯。

(三)轻声练习更利于作品内涵的诠释

不重视轻声练习的声乐学习者往往在声音的力度上缺少变化与对比,演唱从头至尾用同一种音量、语气、情绪来表现,对作品的内涵缺乏全面的分析与深刻的理解,歌唱起来毫无乐感与表现力。笔者以前也是一名典型的以追求高而强的声音为宗旨的女高音,非得唱几个High C才觉得一天下来没白练,为声音而唱,自我感觉十分好。练完后一听录音却惨不忍“听”,感觉全是“做”出来的,喉咙“撑”出来的,声音空洞,音色单调,一点美感都没有。后来,通过轻声练习反复不断地调整,不仅加强了呼吸的控制能力、音色更明亮集中,而且学会了用轻声演唱来表现作品的内涵与风格,提高了对声音的审美观念。中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先生在发展学生的嗓音时,并不片面追求大的音量,而是围绕“秀气”的审美观来考究声音,在声音的要求上,不粗糙、不呆滞、不外在,时刻给人以美的感受。前不久在某综艺节目中听到龚爽演唱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在第一段的副歌部分,她用轻声委婉深情地唱着“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娓娓道来,扣人心弦,这一份对祖国更加深沉、细腻、纯粹的赞美,不禁令人心潮澎湃,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诚然,这一段运用的轻声演唱,区别于以往高亢、热情、大声的表达,似乎更深入人心,也让评委们赞不绝口。雷佳评价说:“大家感觉当中的民族声乐是飙高音、大声唱,太多了,突然有轻声唱的、控制着唱的,这样的演唱其实是最内心的、最打动人的!”的确,哪怕演唱者的技术再高,声音再好,如若缺乏对作品内涵的诠释,缺少音乐的表现力,那也一定不能感染人。轻声练习是轻唱好的前提与关键,没有较长时间的轻声训练,难以达到高质量的轻声演唱水平。

三、如何进行轻声练习

马腊费奥迪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说,在自然领域中,只需要用少量的声带张力和少量的气息来发出每个声音,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均衡的发声机能。轻声练习遵循这个原则,它重在培养我们歌唱时肌肉的正确记忆与协调配合。通过一段时间的轻声练习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轻声练哼鸣

哼鸣是一种非常适合轻声练习的训练,有开口哼鸣与闭口哼鸣两种类型,很多歌唱家都曾一致表示:能哼到哪就能唱到哪。练习哼鸣时,面部呈微笑状,喉部肌肉放松,舌头放平,舌尖轻抵下牙,将嘴唇微微闭合,保持口腔内的空间,像含了半口水的感觉,配合呼吸的控制发“m”,能体会到上口盖的后上方像一个充满空气并使声音振动的共鸣空间,声音柔和、平稳、集中地送至眉心处。哼鸣练习有助于打开喉咙并有效放松喉部肌肉,使气息与声音的比例达到平衡,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声音高位置与发展共鸣的方法。在练习哼鸣时,不强调声音的亮度与强度,不刻意追求音量,哼出来的声音仿佛如同一条连绵不断的丝线延伸向远方。“m”是练习哼鸣的最佳声母,练好了之后可用哼鸣的感觉去带其他的母音,还可运用在作品的练习中,先从慢的练习开始,细致耐心的体会要领,然后再加快速度练习。

谱例1:

(二)轻声练跳音

跳音(Staccato)又称为断音,是声乐学习中一项基本的演唱技能,具有短促、轻巧、富有弹性与灵动感等特点。英国声乐家凯萨利说:“断音是由于在声带开始振动之后,这种振动的行动突然停止的结果。在一串断音中,动和停的动作连续交替出现。断音不只是歌曲中的一种装饰,对于声带和开动声带的肌肉也是一种健康锻炼。用它来改正由于内收不够有力而产生的声音无力也是很有效的。”轻声练跳音,意味着温柔的演唱,用更年轻的声音来演唱,在发声的过程中注意声带与气息的对抗力量不可太重,避免声音不灵活、不轻巧。可以先选择反射共鸣焦点在硬口盖上的i母音结合“m”或“n ”为主的辅音来练习,然后再练“e” “a”等开口音,一定要用找焦点的感觉练跳音,就像手电筒,焦点集中了,光线就会照得很远,声音亦会穿得很远。起音要干脆利落,嘴巴不要张得太大,像说话一样,声音的着力点打在上门牙的位置,并且在演唱的过程中那个点的位置始终不变,感觉声音就在你的脸的前面。可以用三度或五度的音程去练习,发声器官与肌肉活动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声音不躲、不暗,声带迅速闭合,跳音练好了之后再去唱legato。

谱例2:

(三)轻声练混声

混声是指真声与假声两种机能相结合的声音。我们知道,真假声的区别主要在于声带振动的方式不同,真声声带整体振动,音色自然明亮、个性鲜明;假声声带边缘振动,声音柔和灵巧但缺乏力度。可见,这两种声音是完全不同的音色,在演唱时都不适合单一使用,而混声结合了两种声音的机能,产生了一定的互补作用,具有“通”“透”“亮”“松”“柔”等特点,使音区音色统一,泛音成分加强,还能做到吐字更清晰。沈湘教授曾经做过明确的阐述:“关于音区划分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主张一个音区,有的主张两个音区,也有的主张三个音区。如果严格地说,每一个音都是一个音区,一个音一个样儿。要想达到‘扩展音域,统一声区的目的,就必须用真假混声的方法来练,使真声与假声根据不同音高将它们按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只有把这两种机能混合使用,才能在整个音域中得到统一的共鳴音色。”可以模仿逗小婴儿的音色来唱“u”,声音始终在正前方,既不能“空”又不能“倒”。轻声练“u”时,感觉嘴巴像含着一根吸管均匀的吹气,体会上下贯通,气息流畅,声音竖立的感觉。“u”母音属于合口呼,两唇形成“撮口状”,唇尖适当用力,用它带其他母音有助于找到共鸣位置,放松喉部肌肉,对于声音的虚弱无力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练习时注意口腔空间尽量保持一致,发音稳定的气息支持状态不能因母音的转化而改变。

谱例3:

结 语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声乐学习的“轻声练习”需要平心静气、脚踏实地的训练,找对方法,夯实基础,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笔者认为轻声训练是培养正确发声状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对歌唱水平的提高和艺术修养的提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不能只片面、单一的强调技术,声乐演唱应该更注重整体,将精湛的技巧与真情实感联系在一起,为作品服务,为音乐服务。希望本文能给声乐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价值,在声乐的学习道路上树立高规格的审美追求,毕竟,我们的声音是要唱一辈子,而不是唱一阵子。

(责任编辑:张贵志)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美]唐纳德·乔治,露西·莫罗.来自歌唱大师的舞台建议(一)[J].周洁,译.歌唱艺术,2018,(10).

[3]田玉斌.名家谈艺:田玉斌与名家谈美声歌唱[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

[4]张兆南.歌唱修养与技能培养[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意]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嗓音的科学培育[M].郎毓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6]荷伯特·凯萨利.心的歌声[M].李维勃,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选编,1978.

[7]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声乐学习
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的作用
声乐学习中“高原现象”的应对策略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艺术修养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浅谈声乐学习过程中哲学原理的运用
论现代录音技术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探讨合作学习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探讨性格对声乐学习的影响及对策
声乐学习中如何提升喉头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