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生态涵养的民俗推动力
2020-11-09于建刚
于建刚
〔摘 要〕戏曲与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俗为戏曲的发展提供着土壤,营造着环境,聚拢着人气;戏曲对民俗活动、民俗事象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甚至成为有些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戏曲而言,民俗活动在涵养戏曲发展生态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戏曲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民俗的支持,戏曲要继续对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民俗活动、民俗事象予以充分关注,通过深化与城乡居民的关联,来实现戏曲生态的良好培育与发展。
〔关键词〕戏曲;戏曲生态;民俗活动
戏曲自形成以来,就一直与民众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用舞台形式反映着百姓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着百姓的爱恨情仇,还体现着对百姓生活中的一些重要节点的关注,比如说四时节令、生老病死,这集中体现在戏曲演出中的节令戏和人生礼仪戏上;比如对百姓人生信仰的理解与融会,这集中体现在戏曲演出类型中的庙会戏上。戏曲一直关注百姓的生活,百姓们也因为戏曲与自身生活的密切相关而对戏曲投之以极高的热忱。戏曲一直以来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与戏曲发展的良好生态有关系。而保证戏曲生态良好的重要前提,是戏曲与民间的密切联系,与百姓生活的密切联系。时至今日,涵养戏曲生态依然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重构戏曲与民众生活、与民俗的关联,用民俗对百姓的凝聚力量,来实现对戏曲生态涵养的推动力量。
一、民俗活动是戏曲演出活动的深厚土壤
民俗活动是在历代百姓群体中传承的,有着很强群体凝聚力的活动。有些与百姓生产生活有关联,比如说节日。节日可以看成是百姓日常生活的调剂,是对百姓群居生活愿望从另外一个角度的阐释,也是百姓对美好生活追求、对先人追忆、对信仰对象追慕的独特表达。有些与百姓所经历的人生礼仪有关,比如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人生重要生活节点等,都要举行或简或丰的活动来进行庆祝或纪念。有些还与百姓的信仰有关系,比如庙会活动。庙会是以庙观庵堂等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集会活动,这些集会活动一般都以寺庙或道观的祭祀活动、法事活动为主体内容,在吸引善男信女聚集的同时,也同样会吸引商贸人员、包括戏曲在内的民间游艺人员前来。这样,庙会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有着一定宗教信息的综合性的民间集会活动。
而所有这些与百姓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民俗活动中,都有着戏曲的身影,或者都在戏曲活动中有所反映。对于节日,戏曲形成了自己的节令戏。比如端午节,就有与端午节内容有关的《白蛇传》《混元盒》等戏,还会上演有“五毒戏”之称的剧目,包括《起布问探》(探子表演动作模仿蜈蚣形)《时迁盗甲》(时迁表演模仿蝎子形)《活捉三郎》(张文远表演模仿壁虎形)《义侠记》(武大郎表演模仿蛤蟆形)和《六月雪》(张驴儿中毒后表演模仿蛇形)。农历七夕会上演《牛郎织女》《长生殿》等戏;元宵节会上演《元宵谜》《打龙袍》《夫妻观灯》等戏。对于春节这样的盛大节日,戏曲艺人们除了从正月初一就开始演出之外,从剧目选择上,会上演《龙凤呈祥》《大登殿》《鸿鸾禧》(《金玉奴》)《满床笏》(《打金枝》)等有着吉祥寓意的戏来烘托节日氛围,给广大观众送去祝福。
对于百姓的人生礼仪,戏曲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在孩子满月、娶妻嫁女、老人寿诞、老人过世等重要的人生节点,家族一般都会邀请戏班来唱戏,一方面是烘托气氛,另外也有表达与这些重要人生节点相关联的或喜或悲的情感的意思。结合这些百姓特别关注的人生节点,戏曲艺人除了用演出的方式来参与百姓生活之外,还通过戏曲剧目或剧名、剧目中的内容表达出对百姓人生情感的关切。比如婚嫁要演《少华山》《穆柯寨》《天仙配》等戏;生日、庆寿要演《麒麟送子》《双官诰》《打金枝》《全家福》《八仙庆寿》等戏;丧事要演《孟姜女哭长城》《大祭桩》《诸葛亮吊孝》《六月雪》等戏。戏曲对于人生礼仪的关注,还有一个注脚,那就是后台被称为“大师哥”的喜神。这是一个被放置在大衣箱最上方的木偶,当剧目里出现抱在怀里的婴儿时,就会被用上。比如《四郎探母》中铁镜公主怀里抱着的“大阿哥”,《搜孤救孤》中程婴妻子怀里抱着的孩子,《失子惊疯》中胡氏所抱的孩子等。而这个木偶之所以被称为“喜神”,源于这样一种说法:这个木偶代表剧中的婴儿,而百姓家庭中如有孩子出生,在满月时一般都会请戏班唱戏,戏班就会因为有戏唱而获得收益。对于戏班的人而言,那孩子就像喜神一样送来了福气与运气。久而久之,就把代表孩子的这个人偶称为喜神了。
戏曲活动也关注百姓的信仰。其关注方式,除了戏曲剧目中有很多神仙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庙会戏。据各地方志记载,演戏最多的庙会是关帝庙、城隍庙、财神庙、龙王庙、药王庙、奶奶庙、后土庙等。比如,关帝庙在祭祀关羽时一般会演《单刀会》《定军山》《战长沙》等戏,但禁演《走麦城》。此外,因信仰不同,在各地便出现了很多供奉各路神灵的庙宇,形成带有区域性和行业性的庙宇,区域性的如东岳庙、泰山庙、真武庙、禹王庙、妈祖庙等;行业性的如药王庙、文昌庙、鲁班庙、马王庙、老郎庙等。这些庙宇一般都建有戏楼,在神诞日都会举行演戏酬神活动。戏曲与宗教信仰的关联,除了庙会戏外,庙会还为戏曲演出提供了条件,营造了氛围。在中国,很多的寺庙、道观,都会在山门外或山门内建有戏楼或戏台,台口一般都要朝向主殿,有演戏酬神之意。而这些戏台,就成为戏曲演出的重要场所。还有就是庙会一般都会聚拢大量的人群,而这些人群就成为戏曲演出的观众来源,也会是戏班的收入来源。而且庙会演出的热闹氛围,也与戏曲锣鼓的铿锵,弦乐的嘈切,花红的行頭,五色的油彩等相得益彰。
戏曲在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百姓所经历和参与的民俗活动的同时,民俗活动也为戏曲提供了演出场所、演出机会,营造了良好的演出氛围。更为重要的是,民俗活动是戏曲发展良好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戏曲产生、发展与壮大的深厚土壤。
二、民俗活动为戏曲生态涵养提供推动力量
民俗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民众认可度。比如说各地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以民间游艺、祭祀、驱邪祈福等为内容的活动,有些甚至可以溯源到先秦时期的驱傩活动和百戏活动,而且这样的活动都与民众生活、信仰等相关联,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和在内容、形式上的较高民众认可度。二是一般都有很高的民众参与度。比如说庙会,一般都是当地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大型集会活动,四里八乡的民众都会在庙会举办的日子聚集过来,庙会日也因此成为当地在节令之外的重要日子。正是因为民俗活动的上述特点,戏曲与民俗活动的有效融合,也就将民俗活动变成了戏曲演出的重要场合和扩大观众影响力的重要契机。
从民俗活动与戏曲发展的关联角度来看,民俗活动对戏曲生态涵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俗活动为戏曲演出营造氛围,以扩大戏曲的影响力。民俗活动,一般都在当地有着较为深厚的历史基础,也因为民众参与度高而呈现出强烈的民间色彩和群众性特征。而这些,都与戏曲艺术有着天生的契合。戏曲艺人之所以愿意参与到各地的民俗活动中去,正是看到了这种契合,也看到了民俗活动所营造出来的传统的、民间的、群众的氛围,这正是戏曲演出所需要的。而且,我們还看到,很多的民俗活动,比如跑旱船,都有一定的扮演性,由“群众演员”或职业演员扮演成各路神仙、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在行进中表演或在表演中行进。再比如说驱傩仪式,其扮演性就更强了。而这种扮演的特征,也让戏曲艺人有着天生的亲近感。戏曲演出活动介入民俗活动,也让百姓不会产生陌生感,更拓展了戏曲在当地民众心中的影响力。这种作用,即使放在当下,依然有效。比如说现在各地,尤其是农村,春节除了举办民间游艺活动之外,也会邀请戏班唱戏。这时的戏曲演出活动,除了增加当地春节热闹气氛之外,也是让当地人,尤其是年轻人、小孩子认识戏曲的重要时机。
第二,民俗活动为戏曲演出聚拢人气,以提高戏曲的群体参与度。民俗活动因为有着一定的群众参与性和观赏性,其聚集人气的能力是很强的。比如说庙会活动,它既是一个基于寺庙或道观的祭祀活动,也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的集会活动,甚或可以说成是当地的一个节日。在庙会当日,四里八乡的人,都会聚拢到有庙会的村镇来,既有善男信女的烧香求拜,也有买东购西的人群,还有没什么特别需求,而是为了追求热闹气氛的人。而且,一般情况下,庙会举办的当日或前后几日,庙会所在村镇都会邀请戏班来唱“草台戏”。当然,一方面,是为了唱戏酬神,有时也有唱戏还愿的需求;另一方面,就是用戏把四里八乡爱看戏的人群吸引过来。对于戏班而言,也愿意到庙会上去演出,一是基于乡俗信仰,演戏既能获得收益,又可以演给神仙看;二是这类演出多为村镇出资邀请,或者是各家集资邀请,费用一般都会满足支付班中人员劳务需要;三是在庙会演出,也是提高戏班知名度的好做法,演得精彩,那也会获得新的邀约。对于当下而言,庙会在各地都有举行,虽然规模不等,但在当地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实有其庙的庙会,影响力就会更大。而且,演戏酬神,在有些地方的农村,比如说山西、福建等地,已经很是普遍了。演戏酬神,既是对传统的回归,也满足了当地百姓看戏的需求,其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正是因为受欢迎,演戏酬神的活动就会越来越多,戏曲在当地的关注度也势必会得到提升。除了庙会外,其他的民俗活动,因为群众参与度高,戏曲在其中出现,其关注度也就会因此上升。
第三,民俗活动为戏曲提供市场机遇,以提高戏曲演出的收益值。民俗活动中有一种是对人生礼仪的关注,而对于当事者而言,邀请戏班来唱一台戏,无疑会提升这种礼仪活动的群体关注度,这既是对这种礼仪重视程度的一种表达,也是提高自身在族群中、在社区中重要性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孩子满月(洗三),还是娶媳嫁女,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办丧事,邀请一台拿得出手的戏,都是主事者希望的。这样的习俗,在过去如是,在当下依然遵循。各地办丧事的习俗往往不同,虽然也有丧事从简的要求,但红白喜事的习俗依然在人们的头脑中固存着。红事固然热闹,白事(尤其是喜丧)的热闹程度丝毫不逊色。请戏班演戏,无疑是彰显白事热闹的最佳选项。这种习俗,在当下的南方北方都盛行,而这种习俗,就成为民间戏班演出的重要经济来源。另外,民间祭祀的盛行,也是戏曲演出活动频繁的重要支撑。南方最重宗祠,在宗族祭祀先祖,以祭祖仪式来聚拢宗族人气等重要场合时,除了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之外,请戏班来为本族唱戏,对于宗族来说也是一种荣光。这种宗祠祭祀活动,也会为戏班带来收益。当然,其他很多的民俗活动,只要是那种体现热闹氛围的,大都离不开戏曲。戏曲参与其中,就会成为戏曲班社经济的来源。
第四,民俗活动将戏曲演出活动融入其他有着传统意味的活动,以提高戏曲的传统附加值。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中小学将传统文化纳入教育内容,各地纷纷挖掘本地的传统人文资源等等,都表现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各地在挖掘自身传统文化资源的时候,也会将民俗活动作为重点挖掘与展示的对象。戏曲与民俗活动的密不可分性,使得各地在展示自身有着传统意味和民间精神的民俗活动时,也会将当地的戏曲艺术考虑在内,其传统文化内涵就会得到更多人的了解与重视。而戏曲剧目中对于美好情感的追求、对美好品德的赞美、对家国情怀的宣扬等,更是对当代人,尤其是对青少年开展地域文化、宗族文化、家庭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而对于戏曲从业者而言,无论对戏曲作怎样的定性,只要是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认可、公众的认识,那对于戏曲发展来说,都是有帮助的。
三、重构戏曲与当代民俗活动的密切关联
戏曲与民俗,发展至当下,都发生了变化。对于民俗活动来说,有些是对传统民俗活动的继承与延续,比如说春节活动、婚丧嫁娶的活动、寺庙道观的祭祀活动、祭祖活动等等,但这些活动内容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比如说春节祭祀的仪式性在弱化,在保留了对饮食需求的前提下,更强调家庭的团圆意义,面对面的拜年行礼已经由短信、微信拜年等形式取代;比如说婚丧嫁娶的活动,有些在向传统习俗回归,有些则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很多年轻人开始追求西式婚礼与中式婚礼的结合等。有些民俗活动,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新形成的,比如说各地举办的各种博览会、游园会等,在加强商贸意义的同时,也加入了很多当代特有的展示游艺活动;再比如国外节日进入中国,在年轻群体中产生了重要反响,像情人节、圣诞节等等,这些节日在商家的推动下,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新的节日活动;就节日而言,还有国家法定假日的出台,像元旦、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也都发展成和传统节令同等重要的节日。当然,对于民俗活动来说,也有些活动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比如说七夕应有乞巧仪式、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中秋节的拜月习俗、进入数九以后绘制九九消寒图等等。有些逐渐消逝的习俗,可以通过挖掘整理的方式重新唤回生命,有些则是因为不再适宜当下民众需要而只能成为历史。但无论民俗活动发生怎样的变化,其与民众的关联并没有变,都在用民俗仪式或活动来表达民众的情感与心理诉求。
戏曲发展到当下,所发生的变化都是有目共睹的,原来是万人空巷观剧的盛景,现在则是需要向人们普及戏曲知识了。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国家对于戏曲等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戏曲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戏曲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时机。对于戏曲来说,涵养戏曲生态不能仅仅靠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推动,还要更多与当下、当代民众的生活发生关联。从民俗的角度讲,那就是要重构戏曲与民俗的密切联系。
第一,要在重要的节日期间,推出符合节日特点的演出活动,也就是恢复并强化戏曲演出中的节令戏。比如像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春节等,在每个节日,都可以推出传统节令戏的演出活动。一方面用演出来营造节日的传统氛围,另一方面,借助人们对这些传统节日的关注,来提高大家对于戏曲的关注,尤其是强化戏曲与民众生活关联性的认识,拉近戏曲与观众的距离。再比如在春节的时候,可以在演出前加演天官赐福、跳加官这样仪式性、祈福性的内容,以烘托春节祥和的气氛,也可以与观众产生共鸣。在春节期间,创意性地推出戏曲形象的拜年表情包,对于使用微信的群体而言,也是很好的戏曲普及方式。
第二,利用重要的集聚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戏曲演出活动。现在,各地都有很多重要的集庆活动,除了带有传统意味的春节、元宵节等民间游艺活动外,庙会活动在各地也很兴盛,还有就是新兴的商贸活动、博览会、游园会等。戏曲院团可以利用这些传统的或新兴的民俗活动,推出可以展示剧团实力的演出活动。这些集聚活动都会聚拢大量的人群,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在这样的氛围下推出戏曲活动(不仅限于演出),有观众流的保证,质量高的演出在这样的氛围下,还能产生良好的群体效应,如果能因演出效果好,而获得新的邀约,那就能够产生持续效应。这种做法,体现的是戏曲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关注,也就是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关注。
第三,戏曲要利用民俗活动,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发生关联。比如说南方的很多民间戏曲剧团,一年的演出场次非常多,基本达到了每天都有一至两场的演出,而演出的场合则是很多样化的,包括了公司年会、祠堂祭祀、红白喜事、酬神还愿等等,演出规模根据邀请方演出条件和要求来调整,可大可小,这就是对戏曲过去习俗性演出的回归。这样的做法,就使得戏曲可以经常性地出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此外,戏曲演出还可以推到中小学,在校庆、开学和毕业典礼、成人礼仪式等活动中加入相关内容的戏曲演出,能够与戏曲進校园产生互动效果。当然,这样的演出一是要考虑内容,要适应中小学生接受度;还要精彩,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质量一定要高,这样可以达到孩子们对戏曲欣赏的高起点。
当然,戏曲与当下的关联还可以通过更多的方式来实现。无论是通过对民俗活动的关注,通过对当下城乡居民生活的关注,还是通过多媒体手段使戏曲走进大家的手机、电脑屏幕,无非都是要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大家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戏曲,欣赏到戏曲,感知到戏曲与自己的关联。所谓涵养戏曲生态,就是要让戏曲在一种被关注的状态下发展,要让戏曲与当下的各个群体都发生关联,让戏曲能够更好地走入在新媒体支持下的大家交流沟通的信息群里。
(责任编辑:尹雨)
【本文为北京长城学者培养计划项目“新时代背景下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IT&TCD201903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