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在审视艺术时的意义

2020-11-09卜顺晨

艺海 2020年8期
关键词:封闭性判断审美

卜顺晨

〔摘 要〕本文从莫里斯·魏兹的理论出发分析艺术定义的意图,进一步探讨其开放性与封闭性概念的意义。此外,浅析到关于艺术定义运用中判断与审美的作用,与当下其中运用法则的缺失,在开放性概念中出现的审视与创作作品的问题。以及在审美差异无法克服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大众审美。

〔关键词〕定义;开放性;封闭性;判断;审美

一、艺术定义的意图

定义的巨大作用在于疏导和规避,我们试图给事物一标准定义,便于对其加以分类和区别。事物在定义的疏导下运作得井井有条而非杂乱无章。这便规避了大量因为无序而产生的错误。然而在艺术之中,定义的位置自始至终都不是绝对稳固的。艺术是一个巨大又庞杂的体系,它有悠久的过去,也极其活跃于当下的舞台,并拥有无限和难以揣测的未来。艺术的定义为何?其本质是什么?是否存在一条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令让我们能为艺术清晰的定义?哲学家、美学家等就着力为其寻求一个可靠并有效的定义。我们非常习惯充满定义和条文的世界,同样我们根据定义来指导一系列活动,根据定义我们可以建立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纳入经验为以后的实践活动提供行动指南。另一种情况也不算少见,那就是定义的打破。对定义的打破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但看一下打破定义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们恐怕会为之发笑——建立起新的定义。定义自诞生到打破再到新的定义被设定及未来可能的再次打破,变动可能会一直发生,而不变的是我们对于定义的需要与追求。

回顾艺术史中無数的定义,比如柏拉图的模仿说就在艺术定义上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艺术家在此定义中是模仿者的身份,是对现实与上帝理念的模仿之后的第二次模仿,模仿的结果是对真实之物的再现与逼真的还原。我们先观察一下这种定义的形成要素,先存在的是以模仿/再现为归类与定义的绘画艺术,然后出现的才是对它定义的概念。我们暂且不讨论当时的艺术以及后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艺术创作为何以真实的再现为目的以及它们的动机、时代原因或政治原因。我们能够确定的是这一定义根据当时现行艺术呈现的样貌来敲定的。换句话说,如果在当时出现了印象派绘画,也许柏拉图的定义会因此发生改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艺术的定义是根据其时代中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状态而形成的。而这样的结论对于日后其他艺术定义形成的分析是具有同样效用的。譬如后世出现艺术品的情感说,这一定义的盛行可见是由于一定时期内艺术创作倾向的转变,从模仿与再现到作者情感的表现,原先的定义已不足以包容下艺术品所呈现的态势,新的概念就此出现。但从另一视角来看,新的定义并不是对旧的定义的取代,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完善或与先前的定义并行,情感说的流行之下意味着这一时期内以情感表现为定义的作品占据上风,但这完全不等同于一幅作品归属于情感说的定义就完全脱离模仿说的定义。只是新定义的包容弥补了旧定义中的不足。

定义是对艺术当下发展大潮流的总结。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定义项,尽管时不时还会有新的概念融入这个定义之中,但它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支柱。艺术定义的指导性是极为显著的,艺术本身作为一个变体,对它的研究、界定、审视、鉴赏各个方面都是相当有难度的,而定义的指向性则为我们开出一条通道。至今仍有相当多的群体将对真实地再现作为作品评判的标准;情感说也使得部分人将情感表现作为一项重要的判断依据。对于艺术作品体现的定义要素去考量和审视艺术作品,许多艺术活动也由此顺利展开。

艺术的定义往往从艺术品中来,而艺术品中又蕴含了时代、社会等诸多因素,如果说艺术创作是完全主观或无意识的活动那无疑是无稽之谈,目的性背后体现的是多种因素凝聚后的动机,定义的归纳则使他们变得清晰。但我们不难发艺术的定义都是停留在一段时间,而随着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定义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先前的定义虽然依旧存在,但其效用已减弱了很多。

二、开放性与封闭性的概念

艺术的定义随着作品的发展有时超前于它,也有时会落后于它,但总体保持了一个同行的态势。定义的发展我们在前面就已经说明它的演绎并不是彻底推翻前一个定义,在他的变化形态上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第一种是延伸型。新定义在旧的一个基础上进行调整,与其说是一新一旧两个定义,不如说它们仍然是一个定义。新定义包含了旧定义并在其基础上延伸以容纳下艺术作品中旧定义所不能兼容的部分。尽管还是一个定义的存在以适用艺术的概念归类,但它较之前一种定义已经发生改变,或者说这是一个动态的定义与概念。

第二种是并存型。有时新的流派下的艺术作品所展现的理念与外显形式是与过往的艺术作品截然不同的,新的作品几乎没有延续旧作中过多的要素,旧的定义明显不能通过延伸的方式来得以继续沿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有一个定义来归类新艺术作品的概念,新的定义应运而生。这是我们有必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旧的那个定义去哪了?旧的定义并没有因此为消逝,它仅是随着新定义的盛行而消沉一段时间而已。就像在现今,当代艺术风靡的时代,作品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当代艺术明显不可用之前的模仿说或情感说单一的来审视作品,而新的定义,譬如恋物、美感制作、假扮、文脉等概念在当代艺术的审视中并驾齐驱。所以新定义与旧定义也只是时间上出现的先后顺序而已。

在严谨的科学逻辑中,定义所具有的重要特性是唯一性,自我们开始学习自然科学起便接触了无数的定义,将其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详细的分类。而这些定义基本上可以说是一成不变的,当然,除非发现它们是错误的或不够准确,在重新定义之后它又将变的一成不变,甚至我们可以说他追求的就是一成不变,这是一种永久的实用性。

将艺术的定义与自然科学的定义做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定义中的特性恰好是彼此所没有的。艺术定义的使用是可延伸以调整其适用性的,对一项艺术品的定义归类也可以从多角度出发,多种概念共同适用,艺术的定义则是开放性的概念。但对于自然科学等学科,它们的定义具有的巨大特性便是唯一性,它不可轻易地根据情况或对象而调整,只能是对象根据自身的特性来进入到概念的分类中,这样的概念便是封闭的。封闭的概念更易于我们理解与接受,因为它的唯一性赋予了其概念一个区间,而且这个区间通常是稳定的,对于其指导的活动而言有一套清晰的规则恪守。而开放性定义下的概念恰恰相反,在开放性定义中审视事物是较为复杂的,没有一份让我们凭借来指导活动的唯一标准,如果一定要加以界定或评级,那将是一个综合的标准,依靠的是界定的目的和方向。如艺术类的比赛竞选活动会定有主题;征集活动会设有形式与风格的要求;基金会更倾向于支持在当下时局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艺术项目。

一个严重的错误倾向是试图在不加任何前提条件的情况下企图将开放性概念置于封闭的概念中进行分析。开放性的概念所不具有的就是唯一性,试图以封闭性的定义来解析一个开放性的集合是极不合理的。如果仅以传情来定义艺术作品,那些不具有此特性但极为写实还原或观念性强烈的作品便都不可谓之艺术品。如此一来,艺术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乃至包容性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三、判断与审美

定义的重要性是在运用中得以体现的,没有运用的必要也就没有制定这一定义的必要。

首先,我们将某物描述为艺术品时,等于我们对这件物品进行了一次判断,经过判断界定其为艺术品。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艺术定义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它的判断条件并不是唯一的。当我们判断某件物品为艺术品时就意味着我们在这件物品身上发现了其中属于艺术概念的要素,所以我们会做出这件物品是艺术品的判断。这里的判断之中暗含的意味就是对一件物品属性、种类的判断,这就是一种归类。但这种判断存在的问题在于:它仅仅是一次判断,而不包含任何质量及程度上的判断。我们认定了这件物品是艺术品,但对于它的优劣在判断中是没有涉及的。有一个经典的判断句是这么说:万物皆艺术。从开放性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个错误的判断。开放性概念中是众多概念的集合,在任何一个物件上我们总弄从中发现他能够归属与定义的要素,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理念上。但如此一来我们非常有可能会进入另外一个极端:万物皆不是艺术。没有充分又必要的条件判断某物一定不是艺术品,但也没有充分又必要的条件判断某物一定是艺术品。我们会意识到在没有前提情况下(如展览、竞赛的选拔)凭借判断的依据是比较分散的。如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似是而非的艺术品流行起来,艺术品的头衔被任意的冠名给它们;艺术品的创作机制变得松散等。这些问题出现的最基本原因就是艺术定义运用另一层面的缺失而引起的。

除了艺术概念的描述性——判断用法之外,另一层重要的用法则是评价性/审美。对于有些说辞传递艺术作品无优劣的观念绝对是不负责也是愚蠢的,这样的说法其中就有开放性概念下异化的“万物皆艺术”的痕迹。试想如果艺术品无优劣等级之分,那么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何在。这完全就是给那些勉勉强强称之为艺术品,但质量低下的作品打掩护。评价性/审美的用法体现的是我们对艺术品美感的审视,这种美感是接受的是多元角度合助的美感。评价性/审美与描述性/判断综合的运用才能最好的冠以一件物品艺术品的头衔,这表明的不仅仅是判断(某物是一件艺术品)也是评价(这是一件不错的艺术品),通常情况下不见得每件艺术品都可以达到审美中的顶峰,所以每个个体都会在心中有一个关于评价的基本数值,达到这个数值的艺术品才可真正成为一件艺术品,并且是一件不赖的作品。但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它依然符合了判断的标准而仅是不够评价的标准,那就只能说明这件物品也许能够成为艺术品,但它的程度是很低的,也许仅是一个艺术品形成的初级阶段,尚未完成的阶段。不然就是已经完成,但由于作者能力或意外等原因而显得拙劣。

四、在差异中提升审美判断

此时,我们会意识到评价性用途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问题,在审美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由于这种差异会导致艺术品优劣界定难以统一。这样的差异是无法解决的,并且开放性的概念更是加剧了这种差异,但允许差异的存在就是承认并允许了艺术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如果不是要进行选择,而是较为单纯的审视就会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这是一种个人偏向的阶段,审视的主体更青睐于何种定义,更认同与何种定义,那他就会凭借这一定义去品味一件艺术品。如果作品不能较好地反映和表现该定义之中的要素,那么审视的主体可能会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件作品一般或不怎么样。第二阶段:审视的主体达到的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感觉敏锐、态度细腻同一、拥有实践经验、善于分析对比、不抱有偏见的人才能更好地鉴别出作品中的好的成分①。具备了如此良好的条件才能决定艺术品的优劣。这时的审视不再以个人倾向来审视,而是运用知识、能力来全方位的感知艺术品。从每个不同的角度审视作品。如此才是在开放概念下最理想的办法。

我们需要尊重个体差异性的不同,它是与个体的个人经验、生活环境、知识阅历息息相关的。观者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对作品投去的判断与审美是源自所有的观者,跨越时代、种族、阶级、生平,即使其中充满偏见、不解、不公等消极因素,但对于作品的最终界定一定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公正公平的。

在艺术品的质量上,从作者这一方面加以校正显得尤为必要。并没每个大众群体中的个体都能熟练运用艺术的概念去进行描述/判断或评价/审美。这是必须要承认的一点,创作者需要从自身做出一些改变,作为从事艺术领域的人群有必要将最好的作品呈现出来,在非艺术品/艺术品质弱的作品与艺术品/艺术品种强的作品这条横在两个端点的线路上努力靠近后者,而不是利用大众运用艺术概念能力不强的弱点,在这条线路上随意的游走。当作者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并在大众的视野中呈现出来时,大众群体的审美意趣也会逐渐提高,即使是在开放性的概念中也可以力圖破除固有的陋见,以较高的审美视角来审视艺术品,而不是审丑的视角来区分艺术品。

(责任编辑:牧鑫)

注 释:

①摘自《什么是艺术》(The Nature of Art)托马斯·E·沃特博格著,李奉栖等译

参考文献:

[1]《什么是艺术》(The Nature of Art)托马斯·E·沃特博格著,李奉栖等译

[2]《美学中理论的作用》(The Role of Theory in Aesthetics),莫里斯·魏兹著,选自《美学与艺术批评期刊》(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猜你喜欢

封闭性判断审美
优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封闭性
涠西南凹陷TY油田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
断层封闭性定量表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定性判断
对窃电行为疑点的分析、判断及处理
论医疗过失的判断标准
试论配电检修中危险点的判断及控制方法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