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意义研究

2020-11-09程光霞王健

健康大视野 2020年20期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

程光霞 王健

【摘 要】目的:研究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实际价值。方法:对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7月的160份血常规标本进行分析,所有标本均符合血细胞形态学复检标准,并且均进行二次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涂片检测,另外做涂片检测,并以此为基准观察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实际价值。结果:两组NE、LY、EO以及BA最终检测阳性率类似,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实际价值良好,临床中可以根据患者意愿和实际情况作出选择,两种均可。

【关键词】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检验;涂片镜检

【中图分类号】R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0--02

血常规检查是当今临床中疾病诊断和疾病判断治疗的常规性有效性检查项目,以往主要采用的是血液涂片显微镜细胞形态学检查,随着当今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以及检验仪器的研发,进而使得当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器已经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同时该仪器更是凭藉着自身检测速度快以及精确度高和操作简单等多项优势在各级医院检验科中不断普及。但是即便如此,近年来关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器检测误差的增多,从而使得临床工作人员认为[1],该仪器在识别细胞形态方面的能力较差。基于此,本文对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意义进行详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8年2月-2019年7月的160份血常规标本进行分析,所有标本均符合血细胞形态学复检标准,并且均进行二次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涂片检测,观察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实际价值。本次研究中,男性标本共计98份,女性标本共计62份。年龄范围14-82岁,平均年龄(50.69±3.28)岁。

1.2 标本复检标准

发热患者:临床症状与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检测不符;检测结果显示:WBC(白细胞)计数低于2.5*109/L或者高于20*109/L;NE(中性粒细胞)高于0.85;LY(淋巴细胞)高于0.60;EO(嗜酸粒细胞)高于0.10;BA(嗜碱粒细胞)高于0.10;MO(单核细胞)高于0.15。

1.3 方法

本次研究中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型号为Sys-mexXT-400i,同时选择原装配套试剂;光学显微镜设备型号为O-ympusCX21;乙二胺四乙酸二钾真空抗凝管(EDTA-K2),使用瑞氏法染色。血常规复检操作全部由一名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主管医师完成,对血细胞形态以及大小和数量等进行重新观察。为了能够确保最终检测结果的高度准确性,所有标本的初次检测和复检必须在五天内完成,从而最大程度降低结果的变异,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以涂片镜检为标准,分析该总结方法的阳性率。

在160例做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同时另外做涂片检测并以此为基准,比较两组的检测情况。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

1.5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用[n(%)]进行计数资料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对比,结果用χ2 检验,如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对比

两组NE、LY、EO以及BA最终检测阳性率类似,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由于血细胞形态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并且疾病类型存在差异性,从而使得血细胞形态变化不一,涂片镜检是判断血常规最终结果的有效标准。当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就会出现毒性变化,中性粒细胞出现核象变化,胞质颗粒会出现粗大和增多现象,或者出现变性。但感染并非是导致患者白细胞增高的唯一原因,其他因素均会导致患者出现白细胞假性增高[2]。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红细胞常结构时,红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以及血红蛋白的实际含量均会出现变化。血常规中血细胞形态学变化幅度较大,一旦出现漏检或者误检均会对临床疾病治疗和诊断造成影响。因此,我国卫生部在2005年颁布了《41条自动血细胞分析和分类复检规则》,更是制定了相关复检标准,一旦临床医生对血常规结果出现一异议,那么则需进行复检[3]。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出的假阴性结果和假阳性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存在局限性,血细胞分析仪分类技术功能只能够对细胞形态和比例进行体现,该仪器适合正常的形態细胞检验,因此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在对WBC、RBC以及PLT细胞分类,检测方面有着较大优势。当患者出现白血病或严重感染时,血细胞中部分分类型细胞会出现病理形态血异常改变,而该仪器无法对不成熟细胞和某些变形进行分类。显微镜检查针对不成熟细胞进行分类是有着较大优势,因此在必要时需要使用显微镜进行二次检查,从而有效规避漏诊和误诊问题出现[4]。

通过本文研究发现,两组NE、LY、EO以及BA最终检测阳性率类似,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实际价值良好,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血细胞数量以及其他参数,必要时可将其与涂片检测相结合提升血常规检测质量。

参考文献

赵燕霞.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探究[J].健康必读,2019,(36):94-95.

吴晓亮.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4):56-57.

郭雪莲,张燕,柏玉.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8):326.

邱梅芬,詹燕婷,卢灿娣.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1):4553-4554.

猜你喜欢

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支原体肺炎患儿与正常儿童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照研究
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照分析
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脂肪肝与健康人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比较观察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