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0-11-09李新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0期
关键词:聚乙二醇丙型肝炎利巴韦

李新宇

慢性丙型肝炎是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所致,主要传播途径有:输血、性接触、母婴哺乳、静脉吸食毒品等[1]。近些年以来,慢性丙型肝炎患病人数不断增多,且因慢性丙型肝炎引发肝衰竭、肝细胞癌患者的死亡几率也不断增加,目前慢性丙型肝炎已然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丙型肝炎的病理转变近似乙型肝炎,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与淋巴细胞浸润,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疾病就会演变成肝硬化、肝癌。临床一般选择抗病毒疗法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本文分析对慢性丙型肝炎运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均呈阳性,均未行抗病毒治疗;患者知情。排除标准:有肝功能失代偿病史者;严重心肺疾病和肾功能不全者;自身免疫性肝病者;药物性肝炎者;脂肪性肝炎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将患者利用双盲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10 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0.5±6.8)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 例;年龄27~57 岁,平均年龄(42.6±6.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允许。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皮下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1b,30~60 μg/次,1 次/d,持续注射1 个月,从第2 个月起,隔天注射1 次。同时,口服利巴韦林分散片,0.3 g/次,3~4 次/d。观察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 μg/次,1 次/周;同时服用利巴韦林分散片,使用方法与对照组一致。两组持续治疗48 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病毒应答及生化应答情况。

1.3.1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症状、体征全部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转阴,为显效;患者症状、体征有一定缓解,肝功能得到一些恢复,HCV-RNA 呈阳性,为有效;患者症状、体征没有任何变化,肝功能没有改善,HCV-RNA 呈阳性,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3.2 病毒应答情况 在治疗12 周后、完成治疗这两个时段,检测患者的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涉及清HCV-RNA、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治疗12 周后,患者的HCV-RNA 呈阴性或血清HCV-RNA 水平下降>102copies/ml 视为治疗初期病毒应答;完成治疗后,患者血清 HCV-RNA 呈阴性视为治疗完成病毒应答;最后一次随访,患者血清 HCV-RNA 呈阴性视为连续病毒应答[3]。

1.3.3 生化应答情况 分别于以下时间节点检测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即:治疗12 周、治疗24 周、治疗48 周、最后1 次随访。当患者ALT 水平比正常值上限(ULN)值低于1 倍视为生化应答良好[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病毒应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初期病毒应答率、治疗完成病毒应答率、连续病毒应答率分别为76.67%、83.33%、70.00%,均高于对照组的40.00%、36.67%、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化应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12 周、24 周、治疗48 周、最后1 次随访生化应答良好率分别为40.00%、56.67%、76.67%、60.00%,均高于对照组的10.00%、30.00%、36.67%、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病毒应答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生化应答情况比较[n(%)]

3 讨论

我国一般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约为560 万,如加上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的HCV 感染者,估计约为1000 万。由于急性感染HCV 后大多病情隐匿,约55%~85%可成为慢性感染,其中约5%~15%可发展为肝硬化。而在肝硬化患者中失代偿期的年发生率为3%~4%;肝细胞癌的年发生率为2%~4%。一旦发生肝硬化,10 年生存率约为80%;如出现失代偿期,10 年生存率仅为25%。肝细胞癌在诊断后第一年死亡的可能性为33%。由此可见,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所以,应当及时对HCV感染者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治疗的目标是清除HCV 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HCV 相关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主要选择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利巴韦林与干扰素 α-1b 都是极为普遍的抗HCV 药物,可以较好减轻症状,抑制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CV-DNA) 复制,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疗效,然而整体效果欠佳。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是以下两种物质的合成物,即:干扰素 α-2a 与蛋白修饰受体聚乙二醇,其特点是稳定性高,半衰期长,可以长时间发挥对抗病毒的功效[5]。对比普通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不具备较高的清除率,可以较好填补普通干扰素产生药物峰谷效应的缺陷,药物进入机体后,可以保持血药浓度,扩大对抗病毒能力。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有着可选择性的特点,利于防止影响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免疫功能,大为增加机体防御病毒的能力,对肝功能各指标水平进行有效调节[6]。利巴韦林属于合成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其特点是具有强大的调节免疫功能,对抗病毒普系多,不良反应少,口服给药方式利于被机体更好吸收,可以对早期肝硬化与肝纤维化起到切断、放缓或逆转的作用,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以大幅度扩大对抗病毒的功效。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丙型肝炎,选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病情,转变患者病毒应答与生化应答情况。

猜你喜欢

聚乙二醇丙型肝炎利巴韦
陶瓷助剂聚乙二醇分子结构及热变性研究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生物学活性验证
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用于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比较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普拉洛芬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的临床观察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