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中的诊疗价值

2020-11-09王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0期
关键词:消化道内镜黏膜

王珍

据报道[1],我国消化道癌检出率高达42%,且呈逐年升高趋势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消化道早癌属于黏膜内癌的一种,病变部位单纯局限在机体黏膜层,且不会过多浸润黏膜下层,亦无淋巴结转移现象,临床往往给予外科手术治疗,但是这类手术的创伤性较大,可对机体消化道正常结构带来一定损伤,阻碍术后恢复,且术后并发症较多,治疗效果欠佳。近些年,因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消化内镜技术凭借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病灶结构完整显示、恢复快等优势逐步成为消化道早癌的治疗首选术式。有研究指出[2]:消化内镜技术可在直视下收集病理组织并加以活检,能够直接清除病变部位,诊疗效果极佳。故本次试验尝试对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给予消化内镜技术诊疗,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择取2019 年1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58 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编码借助计算机技术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4 例;年龄38~76 岁,平 均年龄(60.32±7.45)岁。观察组男16 例,女13 例;年龄39~77 岁,平均年龄(60.34±7.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内镜和病理检查确诊;②自愿加入试验,家属知情同意;③未见其他组织性病变。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或神志不清者;②手术不耐受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内镜联合外科手术切除术。通过白光内镜检查患者病情,一旦发现患者存在可疑性病变,需要及时给予病理活检,在确诊后方可给予传统外科手术进行切除。观察组给予高清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每例患者先接受高清内镜检查,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并做好静脉麻醉,将奥林巴斯260 放大镜通过口腔缓慢置入患者食管和胃内部,密切观察患者病变组织的具体位置、大小、范围以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等情况,取部分活体组织,做病理检查,对确诊消化道早癌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首先染色病变组织,在病灶外2 mm 处进行标记,在黏膜下层注射1 ∶1×104肾上腺素盐水和亚甲蓝,注意每个点注射剂量为3 ml,待病变部位凸起后方可使用圈套电凝切除病灶,术后禁食2~3 d,静脉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待患者可进食后方可更改为口服PPI,叮嘱患者术后1 个月内要注意清淡饮食,1 个月后方可过渡至正常饮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影像质量评分、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影像质量评分对两组患者内镜观察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毛细血管影像,每项指标分值为1~4 分,分数越高表示临床图像越发清晰。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手术指标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指标有消化道出血、感染、消化道穿孔、食管反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影像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毛细血管影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影像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影像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消化道早癌属于目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有早期食管癌和早期胃癌之分,一般发病初期并无明显症状,临床诊断相对困难,长此以往易发展成为进展期癌,严重可致死。因此,临床需要加强消化道早癌的诊断与治疗工作。

传统内镜多是白光内镜,准确度一般,临床误诊率较高,联合的传统外科手术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切除病变组织,但是易损伤机体正常组织,延缓术后康复速度,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3]。而消化内镜在近些年发展相对迅猛,已成为消化道系统疾病重要的检查方式,在消化道早癌患者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对于高度怀疑者,可取组织活检。由于消化道早癌并不会侵入机体黏膜下层,病灶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消化内镜可有效进行诊断,亦可在内镜下直接切除病灶组织,不会对机体其他正常组织和器官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对人体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4-7]。

有资料显示[8]:放大色素内镜能够清楚观察到机体肿瘤和胃黏膜细微性结构。超声内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观察黏膜微血管结构和增加黏膜形态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便于及时判断出消化道早癌患者的血管形态。因此得出表1 结果。消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完整切除患者消化道内直径在2 cm 以上的病变组织,且手术时间较短,患者并无过多痛苦感,便于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显著。另外,该项术式属于微创技术,对机体创伤性较小,术中出血量也较少,便于患者尽早康复。因此得出表2 结果。除此之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将高频电刀和专业性器械相互结合分离病灶和正常组织,并切除病灶,虽然术后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是较传统内镜和外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因此得出表3 结果。杨亚玲等[4]研究结果“观察组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毛细血管影像评分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9%较对照组30.00%低”,研究结果与本文一致。

综上所述,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中的诊疗效果显著,是理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消化道内镜黏膜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嘴和消化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