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流量吸氧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疗效观察
2020-11-09谢天驰
谢天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够使患者的呼吸窘迫等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帮助患者康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常存在器官衰竭等多种基础疾病,治疗困难。近年来,高流量吸氧能够有效温化湿化,并对吸氧浓度进行准确调节,为患者提供低水平气道正压,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应用效果显著[1]。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高流量吸氧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自主呼吸气道正压,从而达到改善患者气道功能的目的,改善治疗效果[2]。本研究选取8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探讨高流量吸氧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整体筛查法抽选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40 例。常规组男女比例为21∶19,年龄60~70 岁,平均年龄(62.51±2.51),平均插管时间(12.36±3.05)h;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3∶17;年龄62~68 岁,平均年龄(63.34±2.32),平均插管时间(12.86±3.34)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同意参与研究,签署研究同意书;医院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本次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心电监护,患者插管之后立即为其留取痰液培养,早期治疗中应结合医疗小组组长的意见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当痰液培养细菌结果得出后,根据结果为患者适当调整抗生素用药情况以及血容量,并给予患者平喘、解痉、心肺功能支持以及营养支持,同时应强化患者的气道管理。结合患者的痰液性状定期留取痰液进行培养送检,适当给予患者镇痛镇静,保持其内环境以及电解质稳定。每日对两组患者是否脱机进行准确评估,评估指征主要包括5 个条件,分别是:①导致患者病情急性加重实施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病因是否出现好转迹象或是去除症状;②患者意识清醒,且能够配合医生;③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或是剂量较低的血管活性药物;④患者的自主呼吸以及咳痰力量尚可;⑤患者的氧合指数有所改善。处于上述条件下时,结合自主呼吸试验(SBT)以及医疗小组组长的临床治疗经验,确定患者是否能够拔管。两组患者均顺利拔管脱机。脱机后,常规组实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将患者吸气压进行调整,设置为10~18 mm H2O(1 cm H2O=0.098 kPa),调整呼吸压,设置为4~6 mm H2O,患者的治疗时间均在6 h 以上。观察组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流量吸氧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正压通气治疗方式与常规组相同,并设置氧气流量为20~60 L/min,调整温度,保持温度与患者体温接近[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指标以及ICU 住院时间。血气指标主要包括:HR、R、SBP、PaO2、PaCO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R、R、SBP、PaCO2水平分别为(76.31±3.14)次/min、(19.36±1.71) 次/min、(121.65±5.61)mm Hg、(37.06±0.34)mm Hg,均低于常规组的(87.68±4.72) 次/min、(22.43±2.71) 次/min、(128.42±2.21)mm Hg、(40.96±3.13)mm Hg,PaO2水平(90.64±3.21)mm Hg 高于常规组的(88.36±2.21)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指标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的ICU 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ICU 住院时间为(10.23±1.36)d,短于常规组的(13.54±1.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15,P=0.000<0.05)。
3 讨论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对老年人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的疾病之一即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疾病特征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患者病情出现反复发展,且患者的肺功能出现进行性减退[4,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主要是指患者病情出现急性恶化,且在急性恶化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症状,该疾病的病死率极高。如果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且不存在自主咳痰能力等紧急情况下时,应为患者及时插管,并采用有创机械通气代替患者呼吸肌工作,降低患者的呼吸肌氧耗,避免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该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在患者的气管内插管,该方式存在患者不耐受,且极易引发下呼吸道感染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病症,导致患者病情反复,难以治疗,且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患者难以撤机,卧床时间被延长,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为患者使用镇静剂,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出现获得性肌无力的风险有所增加[6,7]。
无创正压通气无创,且并发症较少,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无创正压通气通过为患者提供双水平压力,帮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克服气道阻力,从而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起到对抗内源性呼气末正压通气的效用,缓解患者的呼吸肌疲劳感,纠正二氧化碳潴留以及低氧状态。近几年来,临床医生常用的有创-无创序贯脱机治疗方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显著应用效果,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的再插管率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疾病的发生率得到了控制。但由于无创正压通气存在一定的缺点,且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受到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常会对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疗效造成影响。
高流量吸氧能够稳定加温湿化,且能够对痰液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促进患者的痰液引流,患者耐受性良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采用高流速正压氧疗技术能够确保患者处于自主呼吸状态下时维持有效气道压,对于排除二氧化碳有一定的促进效用,避免患者出现肺泡萎缩,促使肺复张,有效降低气道阻力,减少患者的呼吸做功,达到改善患者通气的目的。无创正压配合高流量吸氧,能够帮助患者稀释痰液,确保氧气流量能够维持患者的机体需求,除此之外,对于排除二氧化碳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促使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概率得到有效减少,其应用安全性较高,有效降低患者呼吸肌疲劳程度,促使患者的低氧症状能够得到显著改善,避免患者出现肺泡萎缩,促使患者肺部功能尽快恢复,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8,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HR、R、SBP、PaCO2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aO2水平高于常规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流量吸氧治疗的方式具有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高流量吸氧,具有显著疗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