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启动”与意象“啮合”:句子语义匹配的认知研究*
2020-11-09高文成张丽芳
高文成 张丽芳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
提 要:认知语法视句子为意象。 场景启动的句子,如果发生意象与预期意象“啮合”,话语就构成为认知模型侧画提供可及点的场景词汇概念所允准的例示,形成一个现实句;如果发生意象与预期意象“铣齿”,话语就得不到为认知模型侧画提供可及点的场景词汇概念的允准,句子语义异常。 其中,场景启动的比喻句经过概念合成,合成空间的浮现结构与场景词汇概念提供可及点的认知模型侧画及其相关知识一致,属于整合性意象“啮合”,是认知模型扩展的结果。句子语义匹配的意象观把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尝试性地解释场景启动的句子语义匹配的内在认知机制。 因为引入体验认知,句子语义匹配的意象观比结构观和形式观更自然、心理真实性更强,也证明语义—语法互动的本质,以及语义的动态性、主观识解性和百科性。
1 引言
句子的产生既受到语法制约,又受到语义限制。 根据遵守语法和语义的不同情况,产出的句子可分为现实句、可能句和非句子。 一个既符合语法又符合语义匹配的句子称为现实句,如“地球围着太阳转”;一个只符合语法、而语义不匹配的句子称为可能句,如“? 太阳围着地球转”;一个既不符合语法、语义又不匹配的所谓句子称为非句子,如“*地球太阳转围着”。 和语法的制约性相比,语义的选择性也非常重要,仅有语法的正确性并不能保证现实句的产生。 此前,对句子语义匹配的研究,要么从传统的语义成分分析路径进行(Lyons 1977,Leech 1981);要么从形式语言学的次范畴化视角进行(Katz 1972,Chomsky 1972)。这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属于客观语义学范畴;没有纳入体验认知,心理真实性不强,解释不自然(高文成张丽芳2014);特别是将意义看成语言内在的客观性特征,未免失之偏颇。Cruse(2000)基于原型理论探讨语义异常现象,但研究范围仅限定在句子内一个词和其最亲近的句法伙伴之间的语义关系,事实上是一种搭配的认知原型阐释,句子语义匹配不仅限于此。 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法的“意象”观对于研究句子的语义匹配提供独到而新颖的视角,使我们从意象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后台认知来考察语义匹配成为可能;认知语义学又为意象的产生提供可通达的认知模型,二者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知语言学是在大量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产生的,和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紧密相连。 本文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认知“启动”(priming)、认知语法的意象观,以及认知语义学并结合CCL 语料库的自然语料,从新视角探讨句子的语义匹配问题。
2 认知“启动”、认知语法意象观及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
认知“启动”属于认知心理学术语,指暴露于一种刺激的信号影响对另一个刺激信号的反应这样一种隐含记忆效果。 自20 世纪70 年代Meyer和Schvaneveldt 介绍概念启动方法以来,它已经成为研究记忆和语言心理学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概念启动包括联想启动和语义启动。 语义启动作为一种在线(on-line)方法比那些线下(offline)方法更能有效地研究词汇通达问题。 语义启动目前有激活扩散、复合线索和分布记忆3 种机制。 根据Moss(1995)等人的研究,场景关系、语义类别关系和工具关系都能引发语义启动。
根据Langacker(1987/1991)的认知语法理论, 意象包括基体(base)和侧画(profile),二者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 即使同一个基体,如果侧画不同,构建的意象也不同;即使同一个意象,其识解(construal)方式因视角、凸显和详细度等参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意象的建构和识解就是语义的建构和识解,所以基体、侧画以及识解的方式都影响句子的意义。 但基体和侧画的结合并不是任意的,也受到情景架构方式的制约。 正如Langacker 指出,“是否合乎语法的判断经常取决于意象的相互作用和匹配,也受到语境转移的细微影响,或者说说话者选择架构和解释情景的方式”(Langacker 1990:15)。
根据Evans(2009)的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Lexical Concept and Cognitive Model Theory,LCCM),词汇概念和意义之间有一个基本区别:词汇概念是约定俗成地与语言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语义单位,是语言使用者个体心智语法库藏的构成部分;而意义是情景用法事件(situated usageevents),即话语(utterance)的特征,而不是单独的词或语言形式的特征。 词汇概念提供可及点以通达不同的认知模型侧画,即词汇概念可通达的结构化百科知识清单,经过词汇选择、融合(fusion)(包括词汇概念整合和解释),形成情景解读。 可通达的认知模型是层级系统,包括关于具体客体、抽象客体和程序知识3 类知识。 语义异常是融合不成功的结果,信息表达式(informational characterization)和其通达的认知模型侧画之间不匹配,所以只产生一串语言载体(vehicle),而没有形成概念解读(conception)。 该理论将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提供一个内部一致的、关于语法—语义互动规律的认知解释。
3 意象“啮合”与“铣齿”:句子语义匹配的新视角及其认知阐释
本文只探讨场景关系启动的意象“啮合”(meshing)“铣齿”(milling)和概念整合性“啮合”3 种情况及其认知解释。 根据Langacker 的认知语法观,产生一个句子就是构建一个意象(imagery)。 从功能要素的角度看,意象主要包括背景、参与者、事件以及参与者与事件的互动关系等。背景往往充当基体,参与者、事件及其互动关系构成侧画。 因为场景关系具有认知启动效果(priming effect),所以由背景充当的基体往往是侧画提示词。 在这种认知启动作用下,听者或读者会产生一个预期侧画(和通达的认知模型相连),基体和预期侧画构成一个意象,称为预期意象,用符号表征为Base +Anticipated Profile =Anticipated Imagery,B +AP =AI;而基体和语言发生的侧画也可构成一个意象,称为发生意象,表征为Base +Occurring Profile =Occurring Imagery, B +OP =OI. 我们认为,只有当预期意象和发生意象“啮合”时,场景启动的句子前后部分的意义才匹配,才能形成一个现实句。 “啮合”是一个机械工程领域的术语,指齿轮环环相扣,完全吻合;当预期意象和发生意象“铣齿”时,场景启动的句子前后部分的语义不匹配,只能形成一个可能句或非句子。 “铣齿”是“啮合”的反义词,指两个齿轮不吻合,互相碰撞、铣削轮齿,导致损坏的状态。 我们以这对机械工程领域的术语来描述意象的两种对立状态,形象易懂。 判断预期意象和发生意象是否“啮合”的标准是词汇概念通达的、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互动经验的认知模型(后台认知),即语言形式之外的概念操作与加工。 只有当一个句子的预期意象和发生意象“啮合”,即AI =OI 时,场景启动的句子前后部分的语义(基体和侧画)才能匹配,才能形成一个现实句。
3.1 场景启动的意象“啮合”:现实句的语义匹配及其认知解释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场景关系能引起语义启动,主要通过联想启动相关场景。 Nunberg(1978)指出,意象、图形表征和照片等都通过语用连接关系(pragmatic connectors)与它们的模型清晰地联系在一起。 根据Fillmore(1982)和Sweetser(1990)的观点,语用连接关系是理想认知模型(ICMs)的一部分,建立在当地的、文化的或普遍的经验或心理基础上。 Fauconnier(1994)也认为,模型是“扳机”(trigger),意象是“目标”(target),二者通过语用连接关系相连。 场景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语用连接关系。 根据Evans(2009)的观点,词汇概念,包括场景中包含的词汇概念可提供可及地点通达相关认知模型侧画,即认知模型被选择突出的某个方面。 我们认为场景启动和词汇概念通达认知模型二者一致,后者比前者的路径更具体而已。 我们先看场景启动句子的意象“啮合”情况。
①在沙滩上,一个渔家少年正在戏弄水龟。(CCL 语料库)
例①中,“在沙滩上”是基体,“一个渔家少年正在戏弄水龟”是侧画;从功能要素角度看,“在沙滩上”是背景,“渔家少年”和“水龟”是参与者,“戏弄”是互动关系过程,整体构成一个用法事件。 基体“在沙滩上”同时也是场景,具有认知启动效果,其中的词汇概念[沙滩]可以通达相应的众多认知模型侧画,如和接触鱼、虾、龟、蟹和水母等海洋生物有关的[海洋生物接触]认知模型;和嬉水、游泳、晒日光浴等休闲娱乐有关的[海洋沙滩休闲]认知模型;作为一级认知模型(primary cognitive model)的[海洋生物接触]又和二级认知模型(secondary cognitive model)[戏玩海龟][戏玩鲸鱼][观赏海豹][观赏白鳍豚]等相连,同时和这些二级认知模型有关的各种知识也被激活,在读者脑海中建构不同的预期意象,形成一个“和海洋生物、海洋沙滩娱乐以及沙滩开发、保护和生产有关的活动”的预测意象(认知模型网络)。 侧画“一个渔家少年正在戏弄水龟”是基体“在沙滩上”场景启动、词汇概念[沙滩]提供可及地点通达的诸多在线认知模型中被侧画的一个,这样二者就建构一个[渔家少年在沙滩上戏弄水龟]的鲜活发生意象。 这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发生意象和预测意象“啮合”,这一情景话语获得词汇概念[沙滩]的允准(sanction),形成一个具体话语事件例示(instance),即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句子语义匹配,形成一个现实句。 预测意象和发生意象的“啮合”可以图示如下:
图1中,正方形B 代表基体,本文中是场景,具有认知启动效果,两个粗线条的圆代表两个侧画,位于上方的P1是认知启动的预期侧画,用虚线和基体正方形相连,表示只是预期的、而非真实发生的侧画;位于下方的P2代表发生侧画,用实线和基体正方形相连,强调是发生的侧画,以和预期的相区别。 两个位于方形中的圆表示两个意象,由基体和侧画构成,侧画是凸显部分,用粗线表示;基体是非凸显部分,用细线表示;图形预期意象(AI)和发生意象(OI)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表示两个意象“啮合”。 这就是现实句中语义匹配的意象“啮合”的认知图解。
Johnson 于1987 年在语言研究中最早提出意象图式,Talmy 于1988 年重点分析力动态意象图式,后来许多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都曾对意象图式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基于日常身体经验形成基本的意象图式,并用这些意象图式组织思维,从而逐步形成我们的语义结构。 因此图式对于研究人类的语义结构或概念结构、认知模型具有关键作用。 可以说,基于用法、已然牢固确立的意象图式事实上规定并制约人类的理解和推理。 既然如此,语言中意义的形成、选择和诠释就都可以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加以描述和分析。 根据Fillmore(1982)的观点,类似“图式”的概念还包括“框架”(frame)“脚本”(script)“概念脚手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剧本”(scenario)“民俗理论”(folk theory)等,它们本质上都是根植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结构化知识。
根据Evans(2009)的LCCM 理论,语言载体表征词汇概念,词汇概念提供一个可及地点,籍此通达部分认知模型侧画(cognitive model profile),即被选择和突出的结构化知识清单。 语言载体凭借其表征的词汇概念可通达许多潜在的认知模型。 可通达的认知模型是一个层级系统,可分为一级认知模型和二级认知模型。 一级认知模型由词汇概念直接通达,二级认知模型则间接通达。 例如,“吃”是载体,表征的词汇概念[吃]可通达[药物][食物]等一级认知模型,[止咳糖浆][生煎]是籍此可间接通达的二级认知模型。
结合例①,词汇概念[沙滩]可通达的认知模型系统包括许多一级认知模型。 除[海洋生物接触]被侧画外,还有[水上运动][沙滩娱乐][沙滩开发][沙滩保护]等,而每一个一级认知模型又和不同的二级认知模型相连,如[水上运动]联通[海滨游泳][海滨冲浪][海滨帆船]等二级认知模型。 更重要的是认知模型和各种相关的知识相连,如二级认知模型[戏玩海龟]就和如下知识密不可分:海龟爬行慢、海龟一般不伤人、海龟憨态可掬、小海龟可作为宠物饲养、海龟季节性地爬到沙滩产卵、海龟寿命长,可作为长寿文化符号等,共同构成一个语义网络,储存在长时语义记忆中。 该话语事件例示和其启动的认知模型的结构化知识清单吻合,得到词汇概念[沙滩]的允准,形成一个可接受的情景话语例示。 Evans 的“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很好地解释话语意象“啮合”的内部语义运行机制,只有现实话语情景中的认知模型侧画和词汇通达的预期认知模型侧画一致,和基体一起构成的预期意象和发生意象才能“啮合”,话语可接受。 否则,不能接受。
与基体“在沙滩上”共同建构且和预期意象“啮合”,但侧画方面不同的意象还有很多,例如:
②身着艳丽泳装的各国游客或在海上嬉戏,或在海滩上享受阳光浴。
③游人站在沙滩上观看,形态各异的海豹尽收眼底。
④不少人干脆躺在沙滩上,任凭海浪冲刷,以图一时清凉。
⑤成千上万的农民投入改造工程,在沙滩上筑坝引流,治滩造田。
⑥本着“还沙滩于人民”的原则,拆除了建在沙滩上的招待所、餐厅、疗养院等38 幢建筑物,恢复了海滩的天然岸线。
例②至例⑥分别侧画出同一场景启动的预期认知模型的不同方面:[水上运动][海洋生物接触][沙滩娱乐][沙滩生产][沙滩保护]等一级认知模型,它们和词汇概念[沙滩]通达认知模型的内在结构化知识一致,意象“啮合”;唯一的区别在于不同的意象侧画构建,突出和隐藏的一级和二级认知模型不同而已。
3.2 场景启动的意象“铣齿”:语义异常句及其认知解释
本文中,语义不能接受的句子称为语义异常句,包括可能句或非句子。 语义异常只是针对一般语境而言,不考虑特殊语境,事实上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话语其合符语法性只是一个程度问题。场景(基体)启动侧画,并和侧画一起建构意象,当这个已然建构的发生意象和预期的意象“啮合”时,场景启动的句子的前后语义匹配,话语获得允准,就形成一个现实句。 相反,当这个发生意象和预期意象“铣齿”时,话语不能获得词汇概念的允准,形成一个语义异常句,例如:
⑦? 在教室里,工人们正在炼钢铁。
例⑦中,场景“在教室里”是基体,“工人们正在炼钢铁”是侧画,包括事件参与者“工人们”“钢铁”以及互动关系“炼”和扫描方式“正在”,二者建构一个发生意象,但是这个发生意象与场景“在教室里”启动的、词汇概念[教室]提供可及地点通达的认知模型侧画建构的预测意象“铣齿”,即不一致,所以例⑦只能构成一个可能句,用?表示,而不是一个现实句。 “铣齿”的原因就是场景“在教室里”启动的、词汇概念[教室]提供可及通达的认知模型侧画,包括多个一级认知模型如[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师生互动][课余生活][突发事件]等,每一个一级认知模型又包含多个二级认知模型及其相关知识,如[教师教学]包括[课前备课][课堂发挥][课余互动]等二级认知模型,还和“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资格和专业知识、课堂是学习和交流知识的地方、课堂有时间限制和纪律要求、课堂只对学生开放、课堂不是生产车间”等相关知识相连,共同形成一个“和教师、学生的教学日常活动”有关的认知模型层级结构(结构化语义知识网络)。 经过语言使用者的在线比较,通达认知模型的侧画与发生意象的侧画在参与者“工人”“钢铁”、事件互动关系“炼”两方面都不一致,和同一基体构建的两个意象“铣齿”,所以词汇概念[教室]不允准例⑦这一情景话语,不能构成一个例示。 如图2所示:
图2 启动的预期意象与发生意象“铣齿”关系图
图2中,正方形B 代表基体,粗线条圆P1代表预期侧画,粗线条八边形P2代表发生侧画;虚线箭头表示预期的,实线箭头表示发生的;正方形及其中的粗圆代表预期意象(AI),正方形及其中的粗八边形代表发生意象(OI);圆和八边形是侧画,处于突显位置,用粗线条表示;正方形是基体,处于非突显位置,用细线条表示。 经过比较,位于正方形的粗圆和粗八边形不一致,即预期意象和发生意象“铣齿”,话语未获允准。 根据Barsalou(1992)的观点,认知模型具有3 个基本成分:特征—值集合、结构恒量和限制条件。 限制条件又包括两个制约和两个因素:全面制约和局部制约、语境因素和目标因素。 制约是对特征—值之间关系的限制,如发动机烧油而不烧石头,就是全面制约;发动机烧柴油或汽油而不烧橄榄油,就是局部制约;因素指影响特征—值之间关系的要素,如语境要素和施事的目标都能影响特征—值之间的互动。 所以从Barsalou 的观点来看,例⑦是语境因素制约认知模型的一致。 Evans 指出“不合乎语义就是认知模型侧画和话语的词汇概念之间发生冲突”(Evans 2009:274)。 事实上,词汇概念[教室]允准的话语绝大多数都和上文提到的模型结构及其相关知识有关,这样才能满足预期意象和发生意象“啮合”的要求,例如:
⑧我坐在教室里听她讲课,不由得不正襟而肃然,坐得格外挺直了。
⑨放学之后,我被留在教室里罚写二十五遍“我不该白日做梦”。
⑩他们的脑并未死亡,有时在解剖台上,或是在教室里苏醒过来。
⑪ 他希望这三位党外朋友:“不要老呆在教室里、馆里,应该到人们群众中去,去走走听听,去呼吸新鲜空气。”
⑫ 6 岁的男孩是在教室里拔出手枪向同班的一名女孩开枪的。 (CCL 语料库)
所以,从本质上看,句子语义匹配的实质是基体和侧画建构的意象是否与我们在大脑中储存的有关认知模型及其相关知识一致。 语义匹配的意象“啮合”观再次证明日常经验是我们语言知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正如Fillmore 在其“框架语义学”一章中指出:“框架语义学与形式语义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强调语言与经验的连续性,而非断续性”(Fillmore 1982:373)。
3.3 场景启动的整合性意象“啮合”:比喻句语义匹配的认知解释
根据CCL 语料库,场景“在沙滩上”“在教室里”启动的话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比喻句。 同一场景启动的比喻句的意象分析不可回避。 我们认为,比喻句的意象也是“啮合”的,但其认知过程比较复杂,涉及跨心理空间的概念整合,导致合成空间产生浮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浮现结构与该场景启动的、其包含词汇概念通达的认知模型及其相关知识一致,称为整合性意象“啮合”。
Fauconnier 和Turner 的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认为,概念合成是人类学习、思考甚至生存的核心方式(Fauconnier, Turner 2002:xvii)。 合成就是一个卓越的压缩工具,把概念放在一个根植于人类的基本神经系统和共享社会经验的必需关系(vital relations)集合中,通过分割变得易于“人类尺度”理解。 概念整合网络包括4 种情形:简单组合体网络(simplex networks)、镜像网络(mirror networks)、单范围网络(singlescope networks)和双范围网络(double-scope networks)。 单范围与双范围网络的关键区别在于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是否与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相同,如相同就是单范围网络,如“她消化了那本小说”“消化食物”和“消化小说”两个空间的组织框架相同;如果与两个输入空间的都不同,并有浮现结构产生就是双范围网络,如“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涉及“家庭”和“人体”两个空间,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与二者均不同。 概念整合的双范围网络包括4 个心理空间:类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和合成空间。 类空间提供共享结构,把两个输入空间的要素变成对应项,经过选择性投射、把外部空间关系压缩成内部空间关系,在合成空间产生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浮现结构。 下面请看场景“在沙滩上”启动的比喻句:
⑬ 就像在沙滩上建百丈高楼,基础不固,一经风吹,便倒塌了。 (CCL 语料库)
例⑬是一个双范围合成网络,有4 个心理空间,其中类空间包含共同要素空间、身份、行为和因果关系;输入空间1“在沙滩上”包含要素如沙滩、游客、休闲、以及因果关系“放松”等;输入空间2“建高楼”包含要素如硬平地面、工人、盖楼以及因果关系“耸立”等;类空间的共同结构把输入1和输入2的要素组成对应项,如把“沙滩”与“硬平地面”组成空间对应项、把“游客”与“工人”组成身份对应项等;然后经过选择性投射,把输入1的要素“沙滩”、输入2的要素“工人”“盖楼”投射到合成空间,再把空间、身份和施事—行为关系3 种必需关系压缩成内部空间关系形成一个浮现结构,产生“倒塌”新因果关系。 在合成空间中,施事—行为关系、目的性、时间顺序融合,但保留空间冲突,正是因为空间冲突才产生独特的因果关系——在沙滩上建高楼,因地基不牢,容易倒塌。整个概念合成的过程图示如下:
图3 “沙滩建高楼”双范围网络合成示意图
从图3可见,合成空间的浮现结构从输入2承继事件内部结构,但是空间不同;“沙滩”来自输入1,所以被称为双范围网络,独特的因果关系“倒塌”是浮现结构带来的创新意义。 以上分析可见,浮现结构的新意义和词汇概念[沙滩]提供可及点通达的认知模型侧画的相关知识是一致的,“沙滩松软,滨水、近风浪,不适合建造房屋,建得越高倒得越快”。 经过概念合成后的浮现结构与通达的认知模型及其相关知识一致,我们称为整合性意象“啮合”,是场景启动的比喻句获相关词汇概念允准的一般认知机制,也是认知模型扩展的结果。 根据CCL 语料库检索结果,关于第二个场景“在教室里”,也有不少比喻句。 例如:
⑭ 上了中学,坐在教室里,如坐飞机,老师教的十之八不明白,晕晕乎乎。 (CCL 语料库)
类似于例⑬,例⑭也涉及双范围网络概念合成,是整合性意象“啮合”的另一个例示。 同样有4 个心理空间:类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和合成空间。 类空间包含共同结构空间、身份、体验和结果,输入空间1为“听课”,输入空间2为“乘飞机”,和内含浮现结构的合成空间。 借助于类空间的共同结构,两个输入空间的要素分别形成“教室与飞机”空间对应项、“学生与旅客”身份对应项、“清楚与晕乎”体验对应项、“成功与到达”结果对应项;输入1的要素“学生、教室”、输入2的要素“飞机、晕乎”被选择性投射到合成空间,导致具有独特因果关系的浮现结构的产生——学生听课不求甚解,推进越快越不理解,讲完就失败。合成空间的施事—行为关系、参与者、空间、目的性以及因果关系与两个输入空间的都不相同,只有要素“体验”融合;浮现结构具有自己的新事件内部结构“你飞得越快越不理解,飞完了,课程就失败了”,既不同于输入1的事件内部结构“听课按老师节奏,理解贯通,讲完了就成功学完了”,又不同于输入2的事件内部结构“飞机飞得很快,云里雾里,但飞完了旅客就顺利到达了”;其组织框架是独特的,这就是双范围网络合成产生浮现结构的涵义。 这一整合性意象与场景启动的、词汇概念[教室]通达的认知模型侧画及其相关知识是一致的:“教室里听课要注意力高度集中,跟上教师节奏,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融汇贯通,这样学完了课程就成功了;相反不理解一个知识点就会造成后面的内容理解困难,落下的知识点越多后面理解越困难,这样学完了课程也就失败了”。所以,例⑭是词汇概念[教室]允准的一个双范围网络概念合成的例示,话语可接受。
Fillmore(1982:387)认为,新词义的产生是“借框架”(frame borrowing)的结果,而Lakoff 和Johnson(1999)则认为是跨域概念映射的结果。Evans(2009)认为,字面义是一级认知模型激活的结果,比喻义是一级认知模型与词汇概念的冲突在概念一致原则(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Coherence) 和有序搜索原则(Principles of Ordered Search)的制约下建立一个搜索区域,先一级认知模型、后二级认知模型进行搜索,最后在二级认知模型层面首次激活的结果。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由语言形式之外的概念结构加工的结果,加工形式包括投射、合成、激活等。
概念整合性意象表达丰富而鲜明的创新意义,是语言丰富性的体现,其根本认知动因在于把分散的知识压缩成直接的观察,这样更经济、更省力。
4 结束语
场景启动把词汇概念、意象和认知模型联系在一起。 如果发生意象和场景启动的预期意象“啮合”,认知模型侧画获得场景中提供通达路径的词汇概念的允准,形成一个情景话语例示,句子为现实句;如果发生意象和场景启动的预期意象“铣齿”,认知模型侧画无法获得场景中提供通达路径的词汇概念的允准,不能形成一个情景话语例示,句子语义异常(可能句或非句子)。 场景启动的比喻句,其实质是概念整合性意象“啮合”,因为合成空间里浮现结构的新意义与通达的认知模型侧画及其相关知识一致。 所以,场景启动句子的语义匹配与否并不是词汇项内在的客观性语义特征的矛盾,而是场景与相关词汇概念提供可及点通达的认知模型侧画及其相关知识是否一致。 这种知识是动态的、主观的(文化语境、个体概念调整的)、百科性的,因受到情景话语事件的提示而被激活通达的。 场景启动的句子语义匹配的意象观把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尝试性地解释句子语义匹配的内在认知机。因为引入体验认知,句子语义匹配的意象观比结构观和形式观更自然、心理真实性更强,再次证明了语义的动态性、百科性以及语义—语法互动的语言本质。 正如沈家煊指出“语法研究的目标介于解释和预测之间,那就是探求规约背后的理据”(沈家煊2004: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