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对“习式演讲”的认知隐喻探析*
——以2013 和2015 年博鳌亚洲论坛演讲为例
2020-11-09李雪田良斌
李雪 田良斌
(郑州大学, 郑州450001;河南大学, 开封475001)
提 要:隐喻不仅仅是修辞现象,其本质是人们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隐喻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体验特性的制约;人类的身体经验和文化经验为隐喻提供经验基础,因此隐喻语言的产生和运用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从文化视角,本文对习主席演讲中的概念隐喻,如“航海隐喻”“棋局隐喻”“邻居隐喻”等,进行分析,解读其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我党政策方针所基于的传统文化理念,以便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方针政策,从而弘扬中国文化精神。
1 引言
概念、术语、称名及其构成的话语系统是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载体,从广义上讲,它是一个国家文化主权的组成部分。 语言与文化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人们在交流沟通中的困难,在互动过程中出现相互听不懂的状态,这就须要借助文化交流来尽力克服这些困难。 对我们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更多的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进而理解中国的话语模式、概念及表达的思想内涵(苏长和2015)。
Lakoff 和Johnson 指出,隐喻是建构我们概念系统的重要认知方式,“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Lakoff,Johnson 1980:1)。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其本质是人们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同上:5) 隐喻是用具体的概念去理解抽象的概念,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推理的主要机制。 (Lakoff 1993:232) 隐喻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体验特性的制约;人类的身体经验和文化经验为隐喻提供经验基础;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与存在于其基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结构是一致的。 (Lakoff, Johnson 1980:23) 因此,隐喻与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理解一种文化中的隐喻表达,就会理解这一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念。反之,了解某一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就能理解建构其概念系统的隐喻表达。 领导人的语言往往能传递出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信息,因此会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本文从文化视角,对习近平主席在2013 和2015 年两届博鳌亚洲论坛演讲中所包含的概念隐喻及其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解读。
2 隐喻与文化
Lakoff 和Johnson 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陌生的、抽象的概念,以期在不同的概念之间创造某些关联,从而帮助人们理解那些陌生的、抽象的概念。 例如,TIME IS MONEY,与其相关的隐喻表达有:
You're wasting my time.
This gadget will save you hours.
You need to budget your time.
You're running out of time.
在这些例子中,较为具体的MONEY 是始源域,而较为抽象的TIME 是目的域,因此这一概念隐喻就可以表述为始源域MONEY 向目的域TIME 的映射。 也就是说,在这一隐喻中,我们通过较熟悉、具体的“金钱”概念来理解较抽象的“时间”概念,我们可以“浪费”或“节约”时间,可以“规划”时间,如果不好好“规划”时间,时间就会“用完”等等。
隐喻作为人类看待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认知机制,在某些方面必然有其普遍性和共性。 如果某些概念隐喻是基于具有普遍性的具身体验,那么这些隐喻就极有可能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所共有的。 例如, HAPPINESS IS UP, HAPPINESS IS LIGHT, HAPPINESS IS A FLUID IN A CONTAINER, THE ANGRY PERSON IS A PRESSURIZED CONTAINER。 (Kovecses 2010:209) 同时,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中会有其独特的隐喻类型。 对于同一目标域,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始源域与之相对应。 (同上2005:67) 因此,揭示存在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隐喻的过程就是探索其独特文化经验和文化价值观的过程。
3 “习式演讲”中的概念隐喻及其文化视角解读
本文采取Jonathan Charteris-Black(2004)提出的隐喻研究方法:识别、理解和阐释3 个步骤。研究文本选自刊载在《人民日报》(2013-04-08, 2015-03-29)上的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演讲(2013 年的演讲为3453 字,2015 年的演讲为5494 字,共计8947 字)。 两次论坛主题分别为“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和“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两篇演讲的内容具有紧密连续性,可进行共同分析。 通过识别,在文本中我们主要确认出“旅程隐喻”“航海隐喻”“邻居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棋局隐喻”等12 种概念隐喻,表1是通过统计得出的各种隐喻所占比例。
表1 隐喻类型所占比例
从统计可以看出,在演讲中出现的航海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以及棋局隐喻均超过10%,邻居隐喻、水流隐喻和战争隐喻占7%以上,共占总量的78%,其它隐喻比例较小。 航海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以及棋局隐喻占主导地位,鉴于关于旅程隐喻和建筑隐喻的研究较多,而鲜有关于航海隐喻、棋局隐喻和邻居隐喻的研究,所以本文将针对演讲中的这3 类隐喻进行解读。
3.1 “航海隐喻”的文化视角解读
演讲中的“同舟共济、一帆风顺、乘势而上、潮流、弄潮儿”等,共同构建“航海隐喻”,例如:
①亚洲各国人民守望相助,克服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展现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正可谓患难见真情。 (2015 年博鳌论坛演讲)
②前进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期望的成果不会唾手可得。 (同上)
③亚洲发展需要乘势而上、转型升级。 (2013年博鳌论坛演讲)
④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同上)
⑤亚洲历来具有自我变革活力,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同上)
⑥区域和跨区域合作方兴未艾,互联互通建设加速推进,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强劲势头。 (2015 年博鳌论坛演讲)
以上表达都以“航海”这一概念域为源域,用于对“亚洲发展”等各种抽象概念的建构和理解,所包含的隐喻映射如下:“亚洲发展是轮船”“各项建设是帆船”“亚洲国家是船员/弄潮儿”“国际和地区形势是天气”“时代发展是潮流”,其映射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航海隐喻”的构建
中华民族深受海洋文化影响,从考古学家在商王妃墓里发现大量印度洋贝壳、秦朝的徐福东渡、三国时孙权的“舟辑为舆马,巨海化夷庚”国家战略到元朝时郑和下西洋等,这些实例都说明中华民族和海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基于这种历史文化体验,关于航海的隐喻认知也必然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语言中。 习主席在演讲中广泛运用“航海隐喻”来阐释关于亚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如在例①中,习主席使用“同舟共济”这一隐喻。 “同舟共济”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在中国文化中,“同舟共济”被隐喻为“面对困难时同心协力、互帮互助”。 习主席使用这一隐喻来表达“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希望亚洲国家可以同心协力、携手共进,共同解决难题,并推进亚洲不断发展”的愿景。 而在英语中有in the same boat 这一表达,意为“在同一状态下、处境相同,同舟共济,共患难”,其隐喻义和“同舟共济”相同。 在例②中,习主席使用“一帆风顺”这一隐喻。 “一帆风顺”出自唐代孟郊的《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 习主席用“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来隐喻表达“在亚洲发展的道路上,不会四通八达、宽阔平坦,而是像航海一样会面对大风大浪,充满挫折”。 英语中的smooth sailing 与“一帆风顺”相照应,且具有相同的隐喻义。 上述分析表明:尽管中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但基于共同的具身体验,因此对于“航海隐喻” 中“同舟共济” (in the same boat)和“一帆风顺”(smooth sailing)的理解几乎没有差异。
在例③和例④中,习主席分别用“乘势而上”和“顺应时代潮流”来隐喻表达亚洲国家在发展中一定要积极响应“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顺应合作共赢的时势,共同维护亚洲和平稳定的局面,推动亚洲不断发展。 孙中山先生有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儒学思想家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强调,“乘势”“待时”则“事半功倍”;周郭颐在《通书》中也认为,“天下,势而已矣”。 如果不违背事态发展的规律,用一半的功夫就可以收到加倍的功效;但若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困难重重,即使将要成功也会失败。 英语中有sail before the wind 与“乘势而上”相呼应,但其隐喻义为“成功、发迹”,这和“乘势而上”的隐喻义有一定差别。 在例⑤中,习主席讲到“亚洲历来具有自我变革活力,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弄潮儿”出自唐代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在中国文化中,“弄潮儿”被隐喻为站在时代前列、敢闯敢干的人。 习主席将亚洲国家隐喻为“弄潮儿”,深切地表达他希望亚洲国家勇于创新,维护和平,促进亚洲和世界发展繁荣,共创亚洲和世界美好未来的坚定决心。 “弄潮儿”按字面义相当于西方海洋文化中的“水手”(sailor or mariner)。 然而,根据西方权威字典《韦氏字典》和《牛津字典》,sailor or mariner 并没有和“弄潮儿”相似的隐喻义。 对例③、例④和例⑤的分析表明,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型中,人们对由同一始源域“航海”所构建的隐喻表达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3.2 “棋局隐喻”的文化视角解读
演讲中的“国际格局、和平稳定局面、你输我赢、共赢、通盘、战略布局”等关键词共同构建出“棋局隐喻”,例如:
⑦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演变。 (同上)
⑧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 (同上)
⑨要通盘考虑亚洲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同上)
⑩中国人民正在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齐心协力……奋斗。 (同上)
⑪ 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2013 年博鳌论坛演讲)
以上表达均以“棋局”这一概念域为源域,隐喻映射包括:“亚洲是棋盘”“国际关系是格局/局面”“国与国之间是对弈棋手”“国家发展是下棋”“利益得失是下棋的输赢”,其结构映射过程如表3所示:
表3“棋局隐喻”的构建
围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丰富的哲理,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审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根植于围棋之中的“大与小、弃与取、围与破、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更是五千年中华民族哲理智慧与思辨意识的闪光之处。 围棋按照进程可以分为布局、中盘、官子3 个阶段,“布局”作为进程的第一个阶段,非常重要。 在围棋中棋与棋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高超的棋手可以从第一手棋算到后面的百手棋,甚至胜负。 并且在围棋中,每个子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每个棋子在布局者的操控下都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李莺歌2014:158) 围棋文化对中华民族影响深刻,所以也自然会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思维和语言中,如“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一成语就源于围棋。
在例⑦和例⑪中,习主席用“国际格局”“发展大局”隐喻表达在亚洲发展过程中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与多变,习主席号召亚洲各国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发展大局”。 在例⑩中,习主席还讲到战略“布局”,将句中的几个“全面”隐喻为“布局的棋子”。 根据“布局”的特性,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几个“全面”是没有先后、主次的,每一个“全面”都是着重点,每一项在发展中都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在例⑨中,习主席用“通盘”表达他希望在解决亚洲地区安全问题上,一定要像下棋一样统筹全局,多方考虑,既要解决好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又要解决好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不能只顾安全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应全方位考虑。 就像在围棋游戏中,下棋者必须时刻注意整个棋局的态势,把握全局,不能只关注局部棋局的变化;在重视既得利益的同时,更要看到长远的利益,既要保护局部的利益,更要获得长远的全局利益。对于中国来说,习主席强调的是在维护好本国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努力维护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与地区和平稳定大局。 这就和围棋的“大局观念”不谋而合,本国主权、安全、领土完整是局部,但却是中国必须放在首位的大事,同时又不忘维护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与地区和平这个大局,其最终目的是既保护本国局部的利益,又可以获得长远的全局利益。
3.3 “邻居隐喻”的文化视角解读
演讲中的“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地球村、睦邻友好、安邻”等关键词共同构建“邻居隐喻”,例如:
⑫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⑬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⑭ 中国已经同8 个周边国家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双边关系发展和地区繁荣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⑮ 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⑯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的一个朴素的生活道理。
以上表达都以“邻居”这一概念作为源域来建构语篇中较为抽象的目标域,隐喻表达主要有“地球是村庄”“邻国关系是邻居关系”“邻国是邻居”“与邻国和睦相处是与邻居和睦相处”“将邻国看作伙伴是将邻居看作伙伴”,其映射过程如表4所示:
表4 “邻居隐喻”的构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先产生家庭,而后才有社会和国家,因此对于“邻居”这一概念域,东西方文化中的人们具有共同的体验基础。 但鉴于文化差异,对于“邻居”的理解又有所不同。 卢克莱修在其《物性论》中曾指出,当西方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家庭,随后邻居们就开始彼此结交成为朋友,并彼此之间订立“信约”,最后又在契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或者可以说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间的契约)(卢克莱修1982:326)。专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周可真教授曾在其博客中写道,中国文化从未有过像几乎是“一以贯之”地存在于西方文化史中的那种契约观念,人与人之间是各自服从其本性的自然关系。 (周可真2015)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主要靠无形的道德、礼的约束,尤其是儒家道德的约束,而非契约。 在西方,人与人之间和邻里之间的交往更为实际,多遵守契约,不能越过雷池侵犯彼此的利益。 而中国人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相对更看重感情,强调和谐相处、彼此友好、互帮互爱。 “亲仁善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所倡导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表明“与邻居和谐相处”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在例 ⑫中,习主席通过“与邻为善、与邻为伴”深切地表达自己希望亚洲各国可以像邻居一样,互帮互爱、和睦相处的思想;在例⑬中,习主席用“地球村”这一概念,将包括亚洲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比喻为一个村落里的村民,从而倡导国与国之间应该像好邻居一样,彼此友好相处,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在例⑯中,习主席提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的俗语“远亲不如近邻”,它出自元·秦简夫《东堂老》第四折,“岂不闻远亲呵不似我近邻,我怎敢做的个有口偏无信”。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好邻居比远道的亲戚更能提供及时的帮助,表达出习主席希望亚洲国家之间彼此作为好邻居、好伙伴,应该互帮互助的愿望。 习主席通过“邻居隐喻”重申中国与邻国的相处理念,即“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继续保持中国的传统美德,善待友邻,与邻友好相处,使友邻安心,同友邻共同富强。
4 结束语
本文借助Jonathan Charteris-Black 的隐喻研究方法,首先识别、统计习主席在2013 年和2015年博鳌论坛上两篇演讲中的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并在文化视角下分别对“航海隐喻”“棋局隐喻”和“邻居隐喻”进行分析。 分析表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航海隐喻”和“邻居隐喻”具有一定的体验共识,但同时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两民族对同一认知域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这表明文化模式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如“棋局隐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有的概念隐喻,因此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中国在制定对内和对外的方针政策上深受其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有助于国际社会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方针政策,从而弘扬中国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