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发展史的视角下中小城市的发展因素分析

2020-11-06徐雅涵

现代营销·理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中小城市

摘要: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大致都经历了四个时期,即城市产生时期、前工业化社会时期、工业化时期以及后工业化社会时期。处于工业化时期的国家和地区,曾崛起一系列著名的产业区,带动了数不清的大城市增长极。大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工业、商业、交通的集中点。然而当大城市接近饱和时,将产生一系列的“城市病”。由此,城市郊区化、城市多核心化等多样化的城市空间布局逐渐兴盛,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的建设被重视起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小城市对于吸引大城市人口、功能和产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城市的人口、功能和产业的分散也促进了周围中小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发展史;中小城市;发展因素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城市发展史上,大城市中心城区快速的工业发展必然带来城市生活环境恶化、社会管理差、基础设施拥挤等问题[1],在大城市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城市病的共同作用下,大城市加快了郊区化进程,周边中小城市的建设开始被重视起来。英国可以说是率先进行工业化的国家。然而,在恶劣环境的困扰下,英国率先推行了城市郊区化,在20世纪初规划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处田园城市[2]。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城市规划的典范。田园城市具有人口规模小、土地公有、工商业有序竞争等特点,虽然在历史上田园城市的实践变成了城郊居住区的扩张,严重浪费能源和土地资源,却可明显看出,这些城市是为人民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有着疏散城市人口和重组城市结构的作用,突显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

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末期,西方城市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从福特制到后福特制时期,工业从在城市内部集聚变为新产业空间,除此之外,还有居住、商业布局的转移。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变化,它由中心变为“摊大饼”,又变为扩散中有集聚,最终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这个时候大城市周围中小城市的功能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德国城市化进程,基于集聚效益,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等开始大量向大城市聚集。城市的地位日益提升,据克里斯塔勒所描述的,中心城市的等级是远高于周围的中小城市等级的,这种等级表现在提供货物和服务的水平。然而,周围的中小城市虽然具有一定的功能,但它们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功能远低于大城市。

在福特制后期,城市的郊区化有如“摊大饼”般快速蔓延,直到50年代发展到顶峰。总的来说,美国和西欧等城市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郊区化:居住郊区化、工业郊区化、商业郊区化以及新型郊区化。其中,新型郊区化主要发生在后福特制时期,新型郊区化是一种城市由中心向郊区扩散的过程中伴随着集聚的城市郊区化。这种集聚使城市体系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而这些新兴中心则被众多城市学者称为“边缘城市”[3]。边缘城市的出现也意味着城市郊区化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边缘城市已经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可以不依赖中心城市而生存下去,甚至为中心城市提供自己独特的功能。卡斯特也曾肯定了这些中小城市的独特功能。于是,中小城市功能的提升使得中心城市与周围的中小城市逐渐实现功能上的互补。确切地说,城市的发展日渐区域化,不仅在中心城区以外产生了众多新的城市中心,而且加强了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全方位联系,使得克里斯塔勒所说的中心-边缘关系趋于淡化。这个时候,区域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中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的联系,还有中小城市相互之间的联系,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出现了两种联系,一种是中小城市对大城市的功能有一定的依赖性;一种是中小城市对大城市的功能有一定的补充性。而上述的城市之间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重要因素。

三、产业的分散和再集聚

产业的分散大致发生在20世纪 70年代早期。在这个时期,新的弹性积累体制逐渐取代了福特制的传统霸主地位,它的出现和扩张刺激了大规模的生产再集聚,并且整个生产系统开始有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的趋势,生产部门开始细分,公司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瓦解的状况使得企业规模缩小。虽然职能开始分化,但企业仍是有着集聚的引力,这种引力来源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之间频繁的交易使得企业不得不寻找降低交易成本的集聚点。位于這种集聚点,个别生产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进行多种选择;二是需求不定的弹性市场一般都有高度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如果企业是集聚的,就可以共享劳动力资源,降低企业搜寻成本并弥补工人工作不稳定的弊病。然而它很难出现在往昔的大城市中心地区。因为这些大城市中心地区所提供的特殊投入和劳动力类型已不适合新兴产业,工厂和当地劳动力市场也较为僵化,许多代表新体制的生产商开始寻找新的区域。随着产业的再集聚,边缘地带涌现了众多典型的产业集群。还有比较典型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机械产业、纺织产业等等。这些有特点的集聚都代表着独特的社会、政治结构,并通过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带动了边缘地带中小城市的发展。

四、小结

依世界城市发展史来看,大城市发展到饱和、功能开始扩展时,周边地区便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这个时候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居住、产业和商业功能逐渐转移到周围的中小城市,经过一段时间的产业扩散和再集聚,以及城市的密切联系,最终中小城市获得了飞速发展。从中小城市的发展规律来看,首先,周边中小城市的建设取决于人们对城市健康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大城市工业污染的排斥;其次,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使得中小城市之间以及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这种密切联系使得城市互补性发展;再次,中小城市的崛起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企业家投资的影响。然而,周边地区的中小城市是否能抓住发展机遇,还要考虑政府建设、资源禀赋以及产业和社会公众的自我选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中小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2005.

[2]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 2009.

[3]孙一飞,马润潮.边缘城市:美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s1):28-35.

作者简介:

徐雅涵(1996-),女,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方向:首都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餐厨垃圾处理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基于消费视角下的高铁经济给中小城市带来的产业变革
湖南省娄底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我国中小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分析
中小城市货运系统规划及差异性研究
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新生代员工离职动因研究
国内中小城市中服装的“快时尚”文化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