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分析

2016-06-06杨洁

中国市场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中小城市低碳经济对策

杨洁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建设低碳城市已经逐步成为国内外的共识,低碳浪潮已经到来,但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明显走在前面,中小城市则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文章分析了中小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背景、当前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提出走低碳发展之路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最终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三赢”。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小城市;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1213

1中小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背景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与此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日益严重,呈现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雾霾问题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环境问题的集中显现,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过度发展,产业布局不合理,污染控制力度相对不足等问题,导致大气污染排放量超过了环境容量。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继续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经济发展方式变革。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整体目标,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阶段性的节能减碳目标。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在未来20年,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主要战场,中小城市低碳发展也就成为我国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等理念和行动的重要部分。中小城市不具备大城市的政治优势和历史机遇,其低碳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中小城市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基本能力和资源禀赋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低碳发展道路。

2当前中小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21传统粗放式的经济模式亟待改变

虽然很多中小城市对低碳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渴望,但它们却必须在长期的低碳发展目标和短期的GDP增长目标之间做出平衡。中国走的一直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小城市更是如此,石化能源燃烧所排放出的污染物更是相当之高。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对能源需求更加之多,使得中小城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加依赖传统经济。

22技术水平的限制

中小城市主观上想转型为低碳城市,但客观上也受到技术水平的很大制约。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遇到的最大瓶颈,制约经济发展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因素是科技水平低,低碳技术开发和储备不足。无论是废弃物处理、节能降耗技术开发,还是对资源深度开发,都离不开技术和设备投入,没有先进的技术工艺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无从谈起,因而技术发展制约着中小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23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全球中是最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几乎全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能源利用率非常低,重化工业比重过高,使得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大量废气染污物的排放。

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有力证据。当今我国还是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占到了总额的468%,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能源消耗竟然占到了总能源消耗的七成以上,并且大部分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这种现象在中小城市尤为突出,导致了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率很高,再加上有些中小城市仍旧有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低碳经济的发展周期延长。

24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规划尚不完善

大中城市的低碳发展规划缺乏普适性,而针对中小城市制定低碳发展规划缺乏引导性原则。中小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工作既存在不惜成本的现象,同时也存在资金缺乏的现象。地方政府热衷开展试点示范,示范项目一结束,相关设施也闲置或荒废,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低碳经济发展缺乏全面规划,缺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尤其是所需资金渠道较为单一,现有的银行贷款国家拨款国际资金来源分布未形成长效机制,金融机构和融资部门对发展低碳经济支持力度很不够,使得发展低碳经济所需的各种要素未能形成一定合力。

3发展低碳经济的科学对策

从建设生态城市的高度,遵循“三生一体”的理念探索中小城市低碳发展之路。“三生一体”就是生产、生态、生活三者融为一体,相互通融、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31强化政府低碳治理职能

完善政府、市场、公民三方互动的低碳治理模式。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起引领作用,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促进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媒体等多方合作,建设相应的监管制度。通过市场体系促进节能技术升级,形成低碳技术与低碳产品开发的市场环境。建立低碳发展的市级政策法规体系,包括低碳产品优先采购,加大低碳财政税收融资地方优惠力度,促进落后产能淘汰、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等。

32集中有限资源,找准低碳发展切入点

中小城市低碳发展最有效的选择应该是规划先行,突出地方特色。在熟悉国家层面的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和目标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分步实施本城市低碳发展战略。根据本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以及各自的条件和资源禀赋,建立自己独有的低碳品牌,增加就业,吸引投资。

33优化产业、能源结构

(1)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坚持严格的节能减排,推广低碳工业技术,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全过程实施低碳管理,即从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仓储运输、制成成品、产品报废与有效回收等全过程。充分考虑工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整个城市工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新上马项目要从立项的时候就考虑和实施低碳化,从源头上改变原有高碳模式。

(2)发展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一是旅游业。很多中小城市都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可以发展低碳旅游。二是商业。零售业要增加低碳商品供应,按照集约化、生态化的标准合理规划商业布局,对现有各类市场加强环保监管。三是生产性服务业。结合本城市的工业发展需求,可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

(3)优化能源结构。中小城市往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大规模推广应用低碳清洁技术的经济条件。但中小城市天然气、地热、风能、水能、农村沼气等清洁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潜力大。根据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要形成较大规模。即:建设30个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工程;建设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和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气化等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的入户率达到50%以上。这一政策无疑体现了政府对于在中小城市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扶持。

34建立低碳金融体系,支持企业节能减排

一是成立相关的担保基金、担保机构,扩大政府引导资金的规模。以“严格标准,同等情况比周边城市优惠”的原则制定本市节能减排配套政策;二是将环保评估的审批文件作为授信的必备依据,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三是充分利用本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平台,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

35培养公民低碳理念,增强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

推进低碳发展,需在全社会树立低碳生产观和生活观,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我国的二氧化硫、烟尘80%以上是工业部门排放的,生活排放所占的比例低于20%。大气污染物排放还有两大源头:一是农业废弃物焚烧。我国每年约有64亿吨的秸秆被焚烧,这在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地膜焚烧污染也很严重。二是城乡生活垃圾随意焚烧。有相当数量的城市生活垃圾被运到农村随意焚烧,每年有上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也被随意弃置,很多被就地焚烧。消费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因此要向低碳化方向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政府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人们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地、合理地、科学地引导,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向低碳、生态、健康的方向转变,使之消费行为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周游等你不可不知的低碳生活方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黄国勤,黄依南低碳经济及其国内外的新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

[3]彭应登,田刚,张中华,等“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任务[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

[4]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

[5]邹骥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中小城市低碳经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消费视角下的高铁经济给中小城市带来的产业变革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