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驱动活动,提升学生学力

2020-11-06王明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小学数学

王明军

摘  要:问题是驱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引擎。借助问题,可以驱动学生深度思考、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富有挑战性及创造性的时空。设置问题,要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疑到证,从而助推学生形成结构化认知,经历数学化的学习历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驱动活动,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数学学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教学的起搏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名家、专家都非常注重问题的导学、启思、引探功能。如广东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导学”、上海潘小明老师的“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山西王文英老师的“核心问题教学”等。问题,在他们那里已不再是简单地提问,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媒介。通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探究。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数学活动,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不断被发现、被提出、被分析、被解决的过程。

一、由点及面:促进数学结构性认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也运用“问题”启迪学生思考,但这些问题多半是一些琐碎的、凌乱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形成结构性的认知。“由点及面”地问,就是要让问题有层次、可扩展、能持续,从而具有一种结构性品质。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而且能盘活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结构化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结构化的认知。

比如《和的奇偶性》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历来只满足于举例,然后进行判断。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点面性问题”逐步导学。首先,怎样的两个数的和是偶数?怎样的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学生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分类性的探索:奇数与奇数的和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和是奇数。在此基础上,笔者由点及面,引导学生探寻三个数的和的奇偶性、四个数的和的奇偶性等。于是,有学生进行不完全归纳,认为“和的奇偶性与奇数的个数有关系”。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究“和的奇偶性”。于是,有学生用“画点子图”的方式来进行推导;有学生将一个算式中的奇数和偶数分开,并将奇数一一配对,进而对影响“和的奇偶性”的奇数的个数形成深刻认知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地发问:“差的奇偶性有怎样的特征?”“积的奇偶性有怎样的特征?”“商的奇偶性有怎样的特征?”……

由点及面,学生研究的问题面不断地扩大,从“两个数的和”到“几个数的和”,再到“几个数的差”“几个数的积”“几个数的商”。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掌握了研究的方法,积极地迁移,对“和的奇偶性”和“积的奇偶性”等有了深刻的感悟。如在研究“積的奇偶性”之后,学生发现,一个算式中只要有一个偶数,积就会是偶数;只有当所有的因数都是奇数时,积才会是奇数。如此,有学生将“和的奇偶性”概括为“看奇数的个数”,将“积 的奇偶性”概括为“看有没有偶数”。由点及面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结构性认知。

二、由浅入深:引领经历数学化过程

一个“好”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有序列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探究,引领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应该说,一个具有层次性、序列性、梯度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探究,更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探讨。问题的由浅入深,不是说问题不具有引领性,而是说问题能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问题不断地走在学生数学学习的前面,从而更具引领性、驱动性。

例如: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海上搜救船只”的情境:在雷达信号图上,一个小小的圆点就表示一艘船只。在同一个区域内有许多圆点,如何有效地锁定被困船只?有学生认为只需要说清楚被搜救船只与舰艇的距离;有学生认为,要说清楚被搜救船只在舰艇的哪个方位等。根据学生的猜想,笔者将多媒体课件调整为“距离搜救舰艇30海里,在搜救舰艇的东北方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学生发现许多圆点都在搜救舰艇的东北方向上且距离搜救舰艇30海里,并且它们都在同一个雷达圆圈信号线上。如何锁定这位于雷达同一个圆圈信号线上的点呢?这成为学生深度思考的一个新问题,学生彼此之间展开了深度交流,形成了统一意见,达成了共识:除了用方向、距离等参数来描述被搜救船只的位置外,还必须添上角度。“怎样添加角度这个新的参数来描述被搜救船只呢?”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认为,应当按照船只是更靠近北还是更靠近东来描述;有学生认为,应该给东北方向增加一个45°线,然后进行区分;有学生更进一步,认为应当将东北区域平均分成90°,用类似量角器上的角度来描述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供了一份课外资料,引导学生重温指南针原理,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上往往以南北方向作为基准方向,用“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来描述和确定位置。如此,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展开了富有层次、富有秩序的探究,对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由浅入深地用问题驱动学生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不断形成认知的平衡与不平衡状态。只有通过问题驱动学生数学学习,才能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判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感悟。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从而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三、由疑及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也是在问题的解决中发展的。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应用学生认知的冲突点、矛盾点、疑难点等,设置一些具有挑战味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学生“由疑及证”,通过清晰、合理、全面的思考,引导学生洞察数学知识的本质,把握数学知识的关联,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质量。

比如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 这一内容,绝大多数教师都采用一种“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举出一些2、5的倍数,通过“圈出2、5的倍数”“观察2、5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归纳2、5的倍数的特征”“验证2、5的倍数的特征”等,进行有效的小结。这样的教学,尽管有助于学生判断“2、5的倍数的特征”,但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为什么2、5的倍数只需要看个位上的数呢?这一问题,让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尽管学生能确信“2、5的倍数的特征”,但如何从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却是教师应当探究的问题。教学中,笔者这样组织学生深度探究:如果十位上是1,这个1表示什么?一定是2、5的倍数吗?如果十位上是2呢?如果百位上是1呢?如果千位上是1呢?通过不断地追问,引导学生反思性批判:因为十位、百位、千位等数位上无论是什么数,它们都是2、5的倍数,所以判定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关键要看个位上的数。如果个位上的数是2、5的倍数,那这个数就是2、5的倍数;如果个位上的数不是2、5的倍数,那这个数就不是2、5的倍数。在此基础上,学生对“2、5的倍数的数”有了更深刻的体认。在整个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笔者多次设疑、置疑,通过多次反复质问,学生逐步地生疑、释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感悟到类推、不完全归纳以及演绎推理在数学学习中所起到的相辅相成的作用。

由疑及证,能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置疑,引导学生反复质疑,并对问题进行诊断、分析、抽象、概括,从而不断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师生之间展开深度的交流、对话、思维碰撞,从而让学生的数学认知不断走向深入。作为教师,要精心揣摩、研发、设计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驱动学生深度参与、深度卷入。通过深度参与,实现学生与数学的深度融合,涵育学生的理性精神,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力。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小学数学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