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搞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认识

2020-11-06杨亚平

关键词:认识道德与法治新课改

杨亚平

摘 要:新课改的深入推行,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革新的机会。新课改理念中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轻松,但教学效率很高。因此,在新课改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德育教学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7-056-1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给他们传授知识更重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有效的学习思维。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认同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开展主题辩论,将课本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来说起到了巨大的调动作用,当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无需教师耳提面命他们就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反之,若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他们上课时将经常溜号,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受到影响。传统教学中应试教学理念一直占据上风,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缺乏足够重视,既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又不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在新时期这一现状应立即打破,教师需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深入思考,这样学生才能牢固记忆法律知识,将其活学活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认同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指的是要让学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且教材对其的概括性比较高,也比较抽象,学生由于体验不足,所以很难深入理解,无法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关键性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选择符合课文主题的具体时政案例,让学生围绕案例展开深度分析,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纵横对比和深度分析的方式增强认同感。

如在教到民族政策这部分时,给学生介绍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学生发现,我国由于尊重少数民族,所以民族兄弟亲如一家,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不少少数民族子弟加入了新四军和八路军。在这样具体事例的启发下,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三项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普遍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强制性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应对问题,无形中桎梏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将书本和教师的观点奉为金科玉律,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颠覆传统教学思想,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充分肯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能踊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学生创新意识由此而生,在学业上也将有所建树。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像朋友一样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对于那些敢于提问的学生教师应该大力赞扬,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先由其他学生讨论解决方法,再由教师进行总结,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理念,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也会得到巩固和增强。

四、开展主题辩论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一些问题认识比较模糊。由于网络发展迅速,所以不少学生在网络上也会看到各种不同的评论,其中有些评论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偏差。对此,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新闻内容总结评论中的观点,并展开主题辩论活动,以引导学生逐步端正思想,提高认同感。

“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了解如何展开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对科学发展观有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中,有学生提到了我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战,发现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能和美国打贸易战证明我国的国力强大,美国必然会失败,但是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担心,认为这必然会给我国带来很大的损失,认为不应该和美国这样的强国打贸易战。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网络搜索,寻找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并展开主题辩论活动,看看中美贸易战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我国既要打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学生对于我国的国策和发展战略有了更多的认识。

五、将课本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學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所要达到的核心发展素养。比如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三节中《学会自救自护》中,对于面对火灾、楼梯踩踏、溺水、地震、校园暴力等意外或人为事故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处理,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分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通过总结从中得到启示,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形成,最终走向生活、服务于生活。

新课改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应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在全面领会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将实际行动落实其中,从而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以提升学生道德观念为教学目标,为学生准备时下的政治信息,建立完善的道德评价机制,让学生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意识。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西川中学初中部,甘肃 秦安741600)

猜你喜欢

认识道德与法治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