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超声介入在婴幼儿头颈部淋巴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0-11-05刘亚莉
刘 亚 莉
(开封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开封 475000)
淋巴管畸形作为脉管畸形的一种类型,被认为是淋巴管的先天性发育畸形。淋巴管畸形虽然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很少自行消退,甚至有时会压迫或阻塞淋巴管周围重要组织,不仅影响其功能,还会影响患儿美观[1]。临床上根据淋巴管畸形的浸润范围和周围组织间的关系及美观等因素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硬化介入疗法、激光疗法、射频等。传统上外科切除是治疗淋巴管畸形的首选方法,但因淋巴管畸形的浸润性及周围神经血管不能完全分离,导致手术切除存在一定的困难[2]。加上手术治疗往往存在疤痕,且复发率高,为此探究新的合理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为了研究超声介入治疗对婴幼儿头颈部淋巴管畸形的治疗效果,我院开展此项研究,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2月~2019年3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患儿中随机抽取5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就诊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中的26例患儿中男17例,女9例;年龄0.5~4岁,平均年龄(1±0.3)岁。参照组中的28例患儿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0.6~3岁,平均年龄(1±0.4)岁。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前,根据患儿的病史、临床检查、彩超检查确诊,并明确其类型、大小、范围。参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根据超声及MRI等辅助检查确定的切除范围进行手术,将病变的淋巴管尽可能的完整切除,切除后根据创面大小决定其修复方式,主要为直接缝合、原位皮片、植皮等[3]。研究组患儿采用超声介入治疗:首先,在超声引导下,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找到畸形淋巴管的大小、类型、个数,对所有患儿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常规消毒;随后,从这些肿物中挑选出较大的囊肿,在超声引导下用22G套管针穿刺肿物,见淡黄色液体渗出,拔出针芯,在超声监视下,通过探头对囊腔加压,使囊肿的囊液缓慢流出。其次,每囊注入适量的的平阳霉素,每次注射量不超过80mg。将其溶于9ml浓度为0.009g/ml的氯化钠溶液中,并加入1ml/5mg的地塞米松注射液。药物注射后,揉压病灶,使药物尽量均匀分布在囊壁上。最后,对抽液部位加压包扎。患儿出院后,做好跟踪随访记录。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观察:(1)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根据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计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为治愈(瘤体完全消失、影像检查未见瘤体等)、有效(瘤体缩小,病灶减少)、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2)并发症发生率(根据医护人员记录患儿术后发热、手术瘢痕、创面渗液、肺部纤维化);(3)复发率(根据医院的跟踪随访记录,计算患儿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处理均涉及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为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96.15%)明显较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数据显示,研究组中的26例患儿,出现术后发热2例、手术瘢痕0例、创面渗液0例、肺部纤维化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参照组中的28例患儿,出现术后发热4例、手术瘢痕6例、创面渗液2例、肺部纤维化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6.43%。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
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的复发率(3.85%)明显较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n(%)]
3 讨论
淋巴管畸形过去被称为“囊状水瘤”、“淋巴管瘤”,淋巴管畸形作为一种少见疾病,其患病群体多以婴幼儿为主[4]。淋巴管畸形多发于面颈部、腋窝、腹股沟、肠系膜等处。对于淋巴管畸形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极易复发且易留疤痕,为此探究新的合理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超声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治疗,主要是在超声引导下各种硬化药物局部注射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且能反复进行的治疗淋巴管畸形的好方法。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采用超声介入治疗,参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术治疗。研究结果表明: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15%)明显较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7.69%)明显较低,且复发率(3.85%)明显较低(P<0.05)。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不仅能够明确淋巴管畸形的类型、范围及周围情况,在穿刺时使周围重要组织血管、神经不受损伤,还能实时监控抽尽囊内液体,准确注射药物。同时,超声介入治疗对于微囊型,还能保证每个囊腔均被注射到硬化药物。此外,超声介入治疗价位低,能够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且操作简单。将平阳霉素应用于淋巴管畸形的治疗中,不仅能够干扰淋巴管的内皮细胞DNA合成,破坏淋巴管的管壁,还能使其组织发生纤维化。在局部囊内注射平阳霉素后药物可在局部积存,停留及发挥药物作用的时效相对较长,高浓度的药物可破坏淋巴管内壁的上皮组织,使之发生坏死以至最终脱落,并致使缔结组织增生,达到消除淋巴管畸形的目的。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不仅解决了手术不能治愈的淋巴管畸形的难题,还能对治疗过程实时监控,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对头颈部淋巴管畸形的患儿,采用超声介入进行治疗,能大大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儿并发症及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