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尿路结石的效果比较
2020-11-05陈景成
陈 景 成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 佛山 528100)
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统各个位置结石病的总称,属于临床常见泌尿系统疾病,按照结石位置的差异性临床将其划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此病的产生和环境原因、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存在关系[1]。此病可引发感染、尿路梗阻等,进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其生命健康。此次研究对比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88例尿路结石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病例选择时间为2015年6月~2018年12月,88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分为体外组(n=52)和开放组(n=36)。体外组中男32例和女20例,年龄32~65岁,平均年龄(50.1±1.6)岁;开放组中男21例和女15例,年龄31~66岁,平均年龄(51.8±2.2)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数据经统计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数据P>0.05。
1.2 方法
体外组治疗方法为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依据手术前彩超对结石位置进行确定,采取合适体位在体外冲击波机床上进行卧位,电压设置为10~12kV;如果患者膀胱结石或者输尿管结石其电压调整为10.5~12.5kV,冲击次数1500~2500次,治疗次数为1~3次。完成碎石后指导患者增加饮水量,以此增加排尿量,14d后进行复查,如果存在结石残留可再次予以碎石。
开放组治疗方法为开放手术治疗,选择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为膀胱结石者切口位置为下腹正中切口,而后进入至膀胱取石;如果患者为肾结石以及输尿管结石手术切口为11肋间,到达腹腔后将输尿管以及肾脏进行分离,通过直视下将结石取出,而后进行引流管留置,最后予以缝合。
1.3 疗效评估[2]
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治疗14d后进行超声复查,依据其结果进行效果判定:显效表现为超声检查证实泌尿结石无残留;有效表现为超声检查证实泌尿结石存在部分残留;无效表现为超声检查证实泌尿结石依旧存在结石。显效比例+有效比例=总有效率。
1.4 评估指标[3]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即血尿、泌尿系统和尿路感染,而后对比两组患者复发率。
1.5 统计学
将SPSS21.0统计学软件工具应用于本次研究中,对涉及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现形式均为计数资料,选择χ2检验。组间数据经比较后如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进行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23%(49/52),对照组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进行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11%(31/36),两组数据经过统计对比后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n(%)]
2.2 并发症
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尿、泌尿系统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92%、1.92%以及5.77%,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尿、泌尿系统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3.89%、16.67%以及25%,两组数据经过统计对比后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复发率
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对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者2例复发,复发率为3.85%;对照组患者7例复发,复发率为19.44%。对比组间数据χ2=5.63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尿路结石可对泌尿系统生理功能予以损伤,结石会引发感染和梗阻等一系列并发症,如果未将结石及时排出,对梗阻进行解除,会严重损伤泌尿系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健康产生严重威胁[4]。尿路结石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效果较差,且治疗时间较长,通常对于结石直径在0.8cm以下者较为适用。体外冲击波碎石以及外科手术为临床常用手术方法,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选择冲击波碎石设备,对震荡频率进行调整,粉碎尿路结石后将其排出体外,实现排石以及碎石的目的,手术前准备较为简单,对于患者无侵入性,且不需要麻醉,具有安全可靠性,但具有再次治疗的可能性,且碎石成功率较高,可将传统手术治疗产生的机体组织和器官功能损伤避免,进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5~6]。然而成功率和结石数量、成分、体积以及位置存在关系,手术治疗为传统疗法,依据结石位置选择合适的切口,可进入至泌尿系统内,随后将结石取出,具有广泛范围且不容易出现复发[7~8]。然而手术对患者而言具有较大的创伤,可将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影响患者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尿路结石均存在显著的效果,然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属于渐进过程,能够降低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对于其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