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缝线间断外缝合法对经阴道分娩的会阴伤口术后疼痛程度及康复的影响
2020-11-05洪艳华马少群何淑英黄林梅刘旭勤
洪艳华 马少群 何淑英 黄林梅 刘旭勤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妇产科 佛山 528315)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分娩方式科学认识的提高,为避免瘢痕妊娠、子宫破裂等并发症,从保护产妇子宫的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经阴道分娩,同时,二胎政策的放开,使得经阴道分娩顺产量逐渐增加。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就医体验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经阴道分娩过程中对会阴部的保护以及如何促进产后会阴伤口的恢复是产科医生不可回避的问题[1]。经阴道分娩顺产后会阴伤口主要为会阴侧切伤口、会阴1度裂伤、会阴2度裂伤、会阴3度裂伤,其中会阴1度及2度裂伤较为常见[2]。临床上既往缝合会阴伤口可使用丝线采取外缝的方法,待伤口愈合后再拆线。后来也采用吸收线皮内包埋法,但是这种缝合法容易出现异物反应,会阴部异物感较强,在一些皮肤敏感的人群中,还可以出现发红、硬结,甚至因缝线不吸收出现伤口化脓、溃烂,因此伤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预后,从而降低了产妇及家属满意度[3]。使用可吸收缝线替代普通缝线做间断外缝合,是否对产妇的主观体验满意度和产后会阴伤口的恢复有更好的帮助?为做相关研究,笔者从本院280位顺产产妇中随机选取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组含会阴侧切伤口、会阴1度裂伤、会阴2度裂伤产妇各20例,对照组接受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包埋法,观察组接受生物可吸收缝线间断外缝合,观察可吸收缝线间断外缝合法对经阴道分娩产妇会阴伤口术后疼痛程度及伤口愈合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本院280例顺产产妇中随机选取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含会阴侧切伤口、会阴1度裂伤、会阴2度裂伤产妇各20例。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7.78±3.42)岁;孕周38~41周,平均(38.91±0.80)周;婴儿出生体重2600~3900g,平均出生体重(3360.14±420.18)g。观察组年龄22~38岁,平均(28.09±3.02)岁;孕周37~41周,平均(39.02±0.74)周;婴儿出生体重2590~4000g,平均出生体重(3501.43±422.52)g。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分娩婴儿体重等一般情况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2 缝合方法
1.2.1观察组
采用间断外缝合法,具体操作如下:先对伤口深层组织伴有渗血明显的按常规方法缝合完毕,然后右手持持针器钳夹2-0微乔可吸收线(视伤口深度和张力程度选择2-0、3-0或4-0),左手持镊子,从距伤口顶端、皮肤缘各0.5cm一侧皮肤入针、沿皮下浅层组织、深组织底部表面透底过到对侧向上穿行皮下浅层组织,皮肤缘0.5cm处出针,然后在同侧皮肤针孔的同一线上皮肤边缘1~2mm处穿过皮肤与对侧相等长度皮肤处穿皮肤出针,要求其整体缝合路径呈现“U”型,最后均匀用力拉紧缝线进行打结,结扎要适当,不宜过松过紧,伤口两侧边缘缝合要严密对合,最后剪线,线尾留0.5~0.8cm,每间隔1.0cm缝合一针。术后不拆除缝线,等待缝线自然脱落。
1.2.2对照组
采用可吸收线包埋法,即使用可吸收线缝合会阴术口皮肤层时缝线穿行并完全包埋于皮肤真皮层内。
1.3 观察指标
(1)疼痛的判断和分级:术后通过产妇主诉及对疼痛的处理方法,评估两组产妇疼痛程度。VRS法(疼痛程度分级法)按疼痛程度从高到低共分为4个等级, 其中3级疼痛程度剧烈,产妇不能忍受,炎症影响睡眠等日常生活,需要服用止痛药;2级疼痛较1级稍强,但患者尚可以忍受,对日常生活稍有影响; 1级为轻微疼痛;0级为无疼痛感。疼痛级别低于2级的才是可接受的状态,因此分别统计两组产妇不同伤口采用不同缝合方法后疼痛级别在0级和1级之间的例数,以做对比。(2)两组伤口愈合分为甲、乙、丙3个等级。甲级愈合: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乙级愈合:愈合处有轻微炎症反应,但尚未化脓;丙级愈合:伤口未愈合且出现化脓,需进一步做切开引流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处理数据,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疼痛程度分级
观察组会阴侧切、会阴1度裂伤、会阴2度裂伤的VRS 疼痛分级 0级、1级的产妇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相同伤口分类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VRS疼痛分级比较[n(%)]
2.2 两组伤口愈合等级比较
除对照组有1例会阴2度裂伤产妇为丙级愈合外,其他病例均为甲级、乙级愈合。由表2可知,对照组甲级愈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切口愈合等级比较 [n(%)]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分娩方式重新认识,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经阴道分娩顺产,在分娩过程中,会阴部裂伤不可避免,部分患者选择会阴侧切,但还是部分患者出现会阴裂伤,如何促进会阴伤口早期愈合,这不仅与术者缝合技术有关,同时缝线材料以及缝合的方法也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4]。既往对会阴伤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但由于丝线不吸收,且缝合牵拉过程对皮肤及皮下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同时还会出现异物排斥反应,这一点对于瘢痕体质的患者来说,不良反应更为显著。同时会阴术口的缝线拆除一般在3~5d左右,因为需要拆线而延长了住院时间或者需要患者门诊复诊,不仅降低了医院病床周转率,还降低了产妇的就诊体验[5]。而既往采用的肠线常因吸收不彻底,造成会阴局部的组织术后反应大,可以出现疼痛、硬结形成、伤口不愈合甚至感染、裂开需要再次处理等情况出现,不利于伤口恢复[6]。随着缝合材料的进步,可吸收线逐步取代了丝线,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其缝线自然脱落时间约1~2周左右,避免了再次就诊拆线引起孕妇的紧张情绪。为将可吸收线与一种较好的缝合方法相结合,以减轻产妇产后的痛苦,本研究选择了会阴侧切伤口、会阴1度裂伤、会阴2度裂伤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可吸收缝线间断外缝合法缝合与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包埋法对产妇疼痛程度和术后伤口愈合的影响,以探寻一种更有利于会阴伤口康复的方法。从研究结果来看,可吸收缝线间断外缝合法缝合法优于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包埋法。皮内缝合法主要使用薇乔线对阴道黏膜层、外阴肌层、皮下组织实施分层间断缝合,各层间组织在对合上是不错的,但皮内缝合在比较深、张力大的伤口需要用多一条2-0的可吸收线内缝、且皮肤要用4-0皮内缝合,缝合时打结多,随之产生的线结也多,不仅容易感染,而且容易产生机体排斥反应[7]。 相比之下,可吸收缝线间断外缝合法只需一根可吸收缝线,采用“U”型连续缝合,避免了频繁打结,而且连续缝合使得皮肤、皮下组织等各层组织的良好对合、空隙小,产妇活动时局部肌肉组织的牵拉小,因此疼痛感相对较轻,同时可吸收缝线间断外缝打结少且为连续缝合,减少了对产妇缝针针扎的次数,不仅缩短了手术缝合操作时间、降低了材料成本,还减少了助产士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可减少缝合线对组织的刺激,减少感染机率[8],有利于术后切口愈合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切口疼痛程度、伤口甲级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吸收缝线间断外缝合法应用于可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伤口愈合康复。
综上所述,可吸收缝线间断外缝合法应用于经阴道分娩的会阴伤口可降低产妇术后疼痛程度,有利于伤口愈合康复,效果肯定,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