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声音设计对电影情节的完善与推动
2020-11-05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北京 100031)
一、从声音创作者的角度浅谈电影情节
(一)简述电影情节的定义
自电影诞生,就有了用画面来讲故事的想法。1895年, 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由他们拍摄的《工厂大门》等影片,由此推开了电影世界的大门。对于横空出世的第七艺术,人们在好奇之余并不满足只靠静默的人物动作和字幕来展现剧情的方式。因此隔年,当再次放映影片时,特邀了当地的钢琴演奏家来根据画面现场即兴弹奏,这与传统叙事相比,已经具有了视听语言的基础形态和特殊属性。传统的叙事方式多见于文学作品中对于故事本身“讲什么”的描述,而视听媒介的重要标志则是关注于“怎么讲”。声音的设计也因此成为构建电影叙事情节的重要力量。
何为电影情节?我浅显的阐释为电影剧情中的关键节点。可以以场次或人物关系发生转变为划分,命名不同情节。有时,情节在单场戏内发生;有时,则由几场戏构成一个情节。所以情节不以场景转变作为划分,而是以人物关系的转变为唯一的划分标准。传统的情节定义主要依据两个方面:1.情节作为某件事的叙事内容;2.情节建立在逻辑关系之上。
(二)电影情节与情境、人物造型的关系
在情节最为宽泛的定义中,情节不仅带有因果逻辑关系,同时也与情境和人物造型有着难以割裂的连带关系。
黑格尔在《美学》中也对情节给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第一,一般的世界情况,这是个别动作(情节)及其性质的前提;第二,情况的特殊性,这情况的定性使上述那种实体性的统一发生差异对立面和紧张,就是这种对立和紧张,成为动作的推动力——这就是情境及其冲突;第三,主体性格对情境的掌握以及它所发出的反应动作,通过这种掌握和反应动作,才达到差异对立面的斗争与消除——这就是真正的动作或情节。”[1]他点出了情节与情境的连带关系,情节作为叙事内容的展现对情境负责,情境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并赋予情节合理性。情境与情节相互印证组成一个整体,这也就形成了电影。
除此之外,高尔基指出了情节的另一个层面的定义:“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2]这超越了叙事的故事层面,直接将人物造型与情节相关联。
由此可见,情节若要发挥它的功能,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同情境一样依旧是画面声音的塑造。观众观影的原动力来自电影情节的铺设,视听语言共同作用于情节是产生观众观影好奇心的主要来源,视听塑造细化了情节的走向,触发了各种新矛盾点的产生,完善了情节的逻辑关系。
二、声音完善和推动电影情节的特点
声音对电影情节起作用的特点主要在于突显情节中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德国电影理论学家克拉考尔曾提出“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随着文明程度的进步,工业发展的不断革新,电影得以创造出一个符合现实原貌但实际上独立存在的理想世界。电影情节的架构、情境的烘托及人物造型的确立使得电影造就了一个既复制于现实又超越绝对真实而在时间上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
(一)立足真实性
电影情节是虚构的,它是银幕的真实而非生活的真实。原因在于首先它不可能做到时间上与客观时间的发生绝对相同,其次对于情节来说,价值相对低的叙事元素在进行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会被进行有必要的删减。所以虚构的情节需要视听语言的手段来“再创造”真实。并使这种“再创造”的状态尽可能地降低虚假感。使得情节具有合情合理的说服力。
例如影片《七宗罪》讲述的是七桩宗教戒律式的杀人案件。因而整个片子笼罩在极度不安和恐怖的氛围中。在这里画面是最直观的表现因素,观众可以透过恐怖的尸体、四溅的鲜血来直面恐怖,而声音是最直达观众内心的营造手段,它的创作空间渗透在影片情节的各个细微之处。例如在老侦探沙摩塞安静的家中,声音的处理让观众不断地听到房间外充斥的邻居的吵架声、吵闹的电台节目、警笛的喇叭声等等。在年轻警探的家中,我们会听到屋顶上方地铁开过带来的震动声。声音辅助画面强化了一个案件多发的城市不安定的因素,外化了凶手给整个城镇居民带来的内心上的恐慌。使得情节的发展能够更加的合情合理,观众能够更为信服情节点的发生与叙事的推进。
(二)立足完整性
电影艺术创作的另一大魅力在于叙事情节的顺序可以用几乎无限多的时序组合式来进行。时空可以任意的穿梭、跳转,人物的线索可以被打乱与重组。但是无论怎样进行电影叙事的表达,前提还是要让观众理解叙事体。情节本身必须具有逻辑上的承上启下、思路上的因果相连。在这一点上,声音创作的可能性要远大于画面,在画面不能起到很好的连贯作用时,声音则可以通过主观性的创作辅助画面完整情节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例如在影片《风声》中,在特务处王处长审讯影片中的每个人时,出现了一首耐人寻味的《德国装甲兵之歌》。德国装甲兵是普通的德国人,而非纳粹,他们参与战争是在履行对国家的义务。因而配合着画面后景中的合唱画面,这首歌曲以有源音乐嵌套进环境声层次的方式选择性地呈现出来。区分出尽义务的组织内部人员和内鬼。此处借用一条有源音乐的线索完整了影片的故事情节,电影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影片情节中未告知观众的部分,使得整个叙事情节具有了连贯性。
三、声音完善和推动电影情节的方式
(一)声音直接作用于电影情节
在简述电影声音完善和推动电影情节的方式之前,先给出几种电影声音性质的分类标准。传统的电影声音分类标准即:
随着电影形式的日益丰富、视听语言的不断完善。电影声音的性质分类还可以有以下的分类方式:
依据上述的分类情况,电影声音中的某类声音或某几类声音自由组合后直接作用于电影叙事本身的,被视为直接作用于电影情节。它以声音配合画面直接传播叙事内容为标志。这类声音多为有源声音。亦可以是客观有源和渗透主观创作的有源声音。有源声音在电影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能够直接从画面上找到声音的源头,或能够根据画面推测出声音的源头,它与画面的关系密切同步, 成为电影情节发生时空中的事件要素,因而直接传播情节的内容。
在电影声音分类当中,语言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在电影中承载情节内容本身、故事思想情感及人物造型的塑造。观众可以透过对白得知情节的走向与发展,接收到最主要的信息传达。因而声音在语言部分的创作是更为直接作用于情节本身的。
例如科波拉的经典影片《对话》,片中主人公哈瑞是一名窃听专家,一次工作中奉命收录了两名青年男女的对话。而对话声音成了本片情节推进的中要契机。录音带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情节也随着录音带的声音信息不断发展,并最终向观众揭示一起年轻人策划地对经理的谋杀。声音在这部影片中超越了传统的视听结构,录音带中对话的声音是影片中所有情节和疑点的交接处,牵引着情节发展的方向。科波拉跳开了传统电影思维用声音作为了整个情节的契机,让观众从听觉上产生对这起谋杀案两个相反方向上的看法。
(二)声音间接作用于电影情节
声音间接作用于电影情节的方式在于通过声音对人物造型的塑造、对情节所处情境的渲染, 辅助情节的推进,让情节更为真切,更顺利地将观众带入故事情节本身。
其中一种方式是创造电影声音中的主观声音。主观声音可以直指影片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心理状态直接表露。比如主观声音范围内语言部分的旁白、音乐部分的无源音乐等。此外,还可以对声音音量、音调、音色、质感与空间上的主观性改造,这有助于人物造型的塑造和情境的搭建,由此使得情节的推进更为完善与令人信服。
上一节中提到了对白直接作用于情节的例子。对于间接作用于情节来说,语言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相同的话语由不同的人物进行表达时,由于人物造型的外在差异、性格差异等,也会通过不同的音量、音调、音色及语气,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细化逻辑关系、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如影片《现代启示录》中的将军一角,整部影片没有出现将军的面容,但是却通过马龙·白兰度沧桑而沙哑的嗓音,冷调的演绎方式,呈现给了观众一个饱受战争摧残性格扭曲且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形象。这是声音针对人物造型给予情节的有力完善。
例如在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中,观众对于结尾处射向里昂枪声记忆犹新。在这个关键的情节点,对枪声的处理采用了纯主观化的方式,在音色上加重了枪声中低沉的嗡鸣声,音量降低到极其弱化的程度,被变形处理后的枪声潜在的完善了里昂死去这一情节的内化信息:具有童心的杀手被观众看来被赋予了某种层面上的英雄气息,英雄应该温柔的死去,这也是观众期望得到的内心抚慰。
由此可见,无论声音采用直接抑或是间接的方式作用于情节,都对情节的完善与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声音技术层面的日益进步也给视听语言叙事带来了新的可能。人们不再满足于以画面为主导的情节搭建,而是更感兴趣于听觉思维对情节的深层次带动。声音对情节的完善与推进可以使电影所创造的“准现实” 情境更为逼真,情节的表述更为立体与真切,从而使得声音的表意结构更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