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叙事中的声色诠释*
——基于图像语言的绘本治疗路径研究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
关键词:绘本图像创作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绘本治疗是一个通过绘本艺术的深入体验慢慢改变知觉、感受与行为的逐渐展开的缓慢过程。不同于单一的绘本阅读,绘本治疗着重于对创伤经验的图像叙说,运用创造性思维将想法转换为行动,鼓励创意表达,在表达过程中试探性地尝试改变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为个体的生命故事创建多元的可能,在艺术表达的过程中重新探索问题与自我的关系,在连续性的视觉图像中共建一个安全空间进行自我的外化。当绘本的图像与叙事的波长合为一体,在故事的表达中呈现对周遭世界以及自我存在的认识与理解,绘本中的视觉、声音、哲学便得以融合,能够产生全新的意味深远的语言体验。以听障儿童为例,绘本创作以及绘本演绎过程中,不借助口语的沟通我们便能窥见其世界观中的模式与主题,探索其表达中的潜意识。

一、绘本的多义性

绘本的历史并不悠久,诞生于17世纪,兴盛于19世纪的“插画黄金时期”(the golden age of illustration)。[1]不同于其他文学类的插画表现,绘本中的图像占据了大部分篇幅,且其表达相对较少受限于文本框架,在绘本中图像的重要性远胜于文字,在契合文本精神的基础上有时也可以脱离文字单独承担起叙事的责任,甚至成为输出个人情感的独立媒介。当然,绘本中的图像不仅具有独立意义的可能,还能够激发美学的多元实验精神,正如杜莫里耶(George du Maurier)所言,插画书籍是一种内心渴望。

语言的表达不仅仅局限于声音,还包括了韵律、节奏和语言的表达方式等其他感性的内容。当语言仅限于声音的时候,它的内涵还不够丰厚。绘本的图像作为语言的表达方式之一具有超现实意味;但又不同于超现实主义,这对儿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容易被接受且更富趣味,想象力也将被更大程度的激发出来,可以唤起读者的无限幻想。与单纯的绘画作品不同,绘本是基于绘画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图像具有流动意义和文学节奏,它不是一张张独立的图像作品,而是由诸多艺术元素架构而成,存在着说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并由听者翻页的参与完成整体的形塑。绘本能够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处,因此也受到了临床心理学研究者的青睐,也经常被作为道具运用在一些心理治疗之中。

二、绘本治疗三重山

绘本治疗的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绘本阅读、绘本创作以及绘本分享。其中第一个阶段在目前的绘本治疗领域应用较为广泛,而对绘本创作与绘本分享阶段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尤其是对其路径的设计尚不深入。然而这三个阶段又是环环相扣,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1.图像语言中的聆听

绘本首先应该是读给孩子听的故事。日本绘本研究者松居直先生在《我的图画书论》中强调绘本并不是让孩子独自阅读的书,而是大人读给孩子的书。他认为:“这种语言体验、心声的传达方式,是幼儿独自阅读绘本所不能感悟的。也就是说,成人给孩子读绘本,对孩子精神、知性上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读者对绘本的理解和共鸣越深刻,听者就越能深入于绘本之中,那么这种阅读体验也将会更为丰富。绘本的价值,因读者的不同,也将有大有小。”[2]因此,绘本阅读很重要的一个核心便是精神陪伴,这将极大地影响儿童的性格养成以及日后的社会适应性。在聆听故事与凝视图像的过程中,读者得以深入故事的情绪之中。

对听障儿童来说,语言的体验过于贫乏,即使已经认识文字,在绘本中以文字阅读帮助理解的方式也并不被推崇,它属于单一地走入语言之中,习得识字之术并不意味着可以实现真正的阅读,以不同感官去感受故事的每一处细节,自觉体验故事情境,并能进入自由联想产生丰富体验才算是成功体验了阅读,建立了自我与语言的纽带,因此,伴随着绘本图像语言的观察而进行的绘本故事的聆听能够获得语言世界的真正体察。聆听绘本的阅读能够间接形成对听障儿童社交技巧、自我肯定技巧、问题的沟通与解决方式等附带内容,通过视觉图像以及绘本翻页的积极参与或有趣的互动形式等使听障儿童在阅读之中不自觉地探寻自身映像,促进其认知学习。相较于单一的绘画作品,绘本故事中充满隐喻的可能,这些隐喻经由视觉图像又影响着绘本故事的叙事方式,能够促进读者产生新的洞察与观点。

2.形色表现下的自我诠释

听障儿童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比起语言,绘本的形色创作介入更能促进其自我表达。借由多元的艺术题材和表现形式,通过视觉图像叙事间接地传递自我认知、感受以及无法直接言说的生命经历,并以绘本的形式完成“说”的可能,这种隐藏于图像叙事之中的表达能够给予听障儿童一定程度的被尊重的感受。

个体生命故事的创作是对过往经历的再次体验与重新表达。在此过程中需要基于个体对事物对象的理解并经由思维加工以艺术的形色方式进行呈现。创作伴随着新视角或新姿态的重新审视,通过描绘产生理解并输出情感。个体生命故事的绘本创作能够使听障儿童重新经历创伤事件并提供一个纾解负向情绪的渠道,从而调适创伤经验。透过绘本创作听障儿童可以倾诉内心,重新探索问题情境,改善处理态度与技巧,其创作的过程还伴随着觉察个体的潜意识,以绘本创作显现潜意识题材,通过媒材、技法以及创作过程的其他细枝末节得以投射意义,同时还能够向治疗师呈现与提供个案认知与情绪模式。

3.纸面艺术背后的演绎

在绘本的分享环节中包含着净化、替代、同理、角色取代、自我控制等治疗元素。通过个体生命故事的互动演绎,帮助控制负向情绪,净化创伤经验,了解自我具有自我控制及克服负向情绪的能力,尝试经验和表达正向情绪。在互动中与他人共同探索更符合社会化的行为而不再局限于单一刻板的说教。故事角色的扮演提供了一个有效了解他人感受的机会,能够增强听障儿童理解他人的能力,产生同理。在互动演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重新探索自我行为与感受,尝试经验自己想要的状态与模样,从而形成新的态度与观点,更好地认识与探索自我。另一方面,互动演绎的过程还能有效建立与治疗师及其他互动伙伴的信任关系,使其经验和感受正向社交关系。

绘本的互动演绎是一个充满创造的历程,基于创作的个体生命故事,结合创造性思维来表达现实生活,形成具有建设性的问题解决之道并转化为行为活动。在真实与想象的共同进程中发展问题的解决策略,修正行为并更好地将自我与问题相分离。

三、基于绘本和语言的反思

过去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地区的孩子很少阅读绘本,他们所拥有的大部分书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范围,如今情况已经大有改观,随着绘本的不断推广和普及,很多家庭都开始重视绘本,然而在此间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深思。第一,关于绘本的选择。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挑选绘本的时候往往出现一味追求文字数量的情况,把绘本作为早教认字的道具,事实上反而适得其反。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绘本最迷人的部分就在于图像叙事,文字只是起到辅助图像的作用,而非主导作用,因此,大篇幅文字的出现并不适宜绘本,尤其是针对低幼群体。第二,如何选择优质绘本。抛开文字,仅仅是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色绘本图像,许多家长依然颇感困惑,无从选择,到底怎样的绘本样貌才适合儿童阅读的确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是否属于优质绘本,并不是由家长或专家评委能够判定的,拥有发言权的只有儿童本身。比起绘本的形式,故事本身的意义更为重要。那些执着于形式与技法的绘本图像反而容易产生阅读隔阂,不易拉近与儿童的距离,显得生涩乏味。因此绘本作者的图像叙事是否更符合儿童的心理,是否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以他们的视角观察与表达,是否能够使儿童突破语言的限制进行顺利的图像阅读,是否能激发儿童的生活共鸣与阅读兴趣往往更为重要。第三,绘本的阅读方式。绘本的阅读不应该由儿童独自完成,至少在前期接触绘本的阶段我们往往会主张由家长或治疗师等成年人读给儿童听,因为听的过程至为重要。缺少语言聆听对儿童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成长损失,聆听能够帮助儿童自由遐想,激发丰富的图像想象力,帮助儿童更好地形成语言的理解力和运用力。一边聆听一边观察绘本的图像对儿童来说是一种享受,并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成年人不应该手指移动着指向文字进行阅读,这个明显的指向性动作会使儿童的目光和注意力都转移至文字的部分,从而错失精彩的图像内容,遗漏图像细节的趣味之处,大大降低了阅读的品质。第四,在不同阶段儿童对同一绘本拥有不同的理解。一本绘本大概也就二三十页,加之文字所占篇幅不多,许多家长在儿童阅读完后不久便弃之一边,甚至在过了一阶段后认为已经不再是某一年龄段的读物将之丢弃,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事实上,优质绘本的阅读在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能够彰显出不同的影响力,每一次的绘本阅读都可能产生新的发现、理解和意义,这种影响是伴随终身的,因此绘本并不是某一年龄段的固定读物,它的受众面广,影响深远。

四、结语

国外研究学者已通过神经心理学的观点推论了人有单纯地透过图像认知事物的智慧。个体记忆的视觉影像、绘本的图像叙事以及期间由联想所引发的心象都会对认知与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当非语言信息无法准确传达口语内涵时,绘本图像叙事的非口语性的艺术表达往往更具潜能。无论是听障儿童还是正常儿童,绘本治疗以及由此产生的绘本艺术教育在广义上都能促进个体适应环境,克服负向变数,强化生命意义,展现了艺术与人文的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绘本图像创作
摄像头连接器可提供360°视角图像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绘本
绘本
绘本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创作心得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