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青花三题之管窥

2021-01-28

大众文艺 2020年20期
关键词:唐三彩青花瓷青花

(上海商学院,上海 201400)

最晚至20世纪前叶,国内有零星唐青花出土,那时多称其“白釉蓝彩器”,并未受到过多关注。河南巩县窑系正式发现于1956年,1957年7月,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先铭(1921~1993),与李辉柄、郭仁等先生调查了巩县(1991年改称为巩义市)的小黄冶窑、铁匠炉窑、白河窑这三处古窑口,在这次调查中,“采集到白地兰(蓝)彩的弦纹装饰洗和三足鍑(炉)。”[1]实际就等同于发现了白釉蓝彩器的产地,但这篇调查纪要中,除了一句话涉及白釉蓝彩器,居然连一张图片也没有,可见其不在“记要”范围之内,包括冯先生本人,当时大部分专家认为白釉蓝彩器顶多只是瓷化程度稍高的釉陶。

1975年江苏文博单位和扬州师范学院合作,在扬州唐城遗址中发掘出一件青花瓷枕残片,其长8.5厘米,宽7.6厘米,胎釉之间有化妆土,烧制温度约为1200℃~1230℃,由于胎体瓷化程度高,在1977年发布的扬州唐城遗址发掘简报中提出:“这一块青花瓷的年代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2]承认这是“青花瓷”,可是否属唐代还有待商榷,如果确定有唐青花瓷,则将完全颠覆人们对元青花瓷是最早青花瓷的认知。1978年香港毛文奇先生撰文称: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现称美术博物馆)收藏的20世纪40年代出土于郑州的高6.5厘米的“白釉蓝彩三足罐(亦称鍑、炉)”是唐青花。冯先铭先生赴港亲见实物后表示认可,并通过对比研究,认为这件器物与扬州那件青花瓷枕残片同属巩县窑系的产品[3]。但学术界对唐青花是否能称为唐青花瓷长期存在着争议。

一、唐青花是否能称为唐青花瓷

这种争议并没随着80年代后扬州数十件唐青花残片的出土而完全终结,与此同时,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对这些唐青花残片进行科学鉴定,积累了大量相关数据。直至21世纪初,在巩义窑系的窑口遗址发掘后,争议才逐步平息。2002~2004年,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等文博单位参与,对黄冶窑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发掘[4]。2005~2008年,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对白河窑遗址进行了多次挖掘。这两个遗址出土有初唐(618~713年)、盛唐(713~766年)、中唐(766~836年)及晚唐(836~907年)的“白釉蓝彩器”标本。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晚唐“白釉蓝彩器”胎质达到或接近瓷胎。出土(出水)文物结合现存文物,特别是能断代的文物,如1998~1999年,印尼海域“黑石号”阿拉伯沉船中出水的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盘,因同船出水的长沙窑瓷器上有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826年)的铭文,这三件唐青花盘的生产时间应在中唐的后期。对了解唐青花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帮助[5]。

唐青花的烧造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初创阶段——初唐的中期至盛唐的中期,胎体烧制温度多为900℃~1000℃,偶有1100℃,均为二次烧成,均为釉上彩;(2)育成阶段——盛唐的前期至中唐的后期,胎体烧制温度多为1100℃,偶有1200℃,二次、一次烧成均有,釉上彩、釉下彩均有;(3)标准阶段——中唐的中期至晚唐的晚期,胎体烧成温度有的达到1200℃左右,多为一次烧成,多为釉下彩。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有部分重合[6]。

冯先铭先生主编《中国陶瓷》对青花瓷定义:“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7]当时这个定义主要是依据元青花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按照这个定义对照唐青花,唐青花的胎体一直用坩子土为原料,只是烧制温度不同,瓷化程度也不同而已,瓷化程度低的就是陶器,由于唐代瓷器的瓷化程度普遍不高,实际烧制温度能达到1200℃左右,也就被视为瓷器,唐青花中有部分器物是瓷胎。唐青花的着色剂虽与元明清青花瓷的着色剂略有不同,但唐青花用的一直都是钴料,此并无任何异议[8]。唐青花进入标准阶段后,多为一次烧成的釉下彩。

所以,唐青花的情况比较特殊,不像元青花瓷,可直接简称元青花。“唐青花=(早期)白釉蓝彩器+(晚期)唐青花瓷”,这就意味着唐青花中既有陶器,亦有瓷器。由于在不借助科学仪器的情况下,尤其是瓷化程度接近瓷器的过渡性的白釉蓝彩器,的确很难分清其是白釉蓝彩器还是唐青花瓷,而且两者之间明显有传承关系,此类器物统称为唐青花更合理。

二、唐青花是否源自唐三彩

巩义窑系以烧制唐三彩最著名,其次白瓷,尤其唐三彩的质量,领先于陕西铜川市黄堡窑、陕西西安醴泉坊窑、河北内丘县邢窑等窑口的产品,黄冶窑更被称为“黄冶唐三彩窑”。唐三彩开始烧造的时间约唐高宗李治在位(649~683年)时期,唐青花出现的时间是初唐的中期,与唐三彩烧制的时间相仿。早期以釉陶“白釉蓝彩器”的形式出现。

“白釉蓝彩器”与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亦相仿:(1)胎体——巩义窑系出产的唐三彩多使用坩子土制胎,实际上,部分唐三彩的胎质亦有瓷化现象,这种坩子土一直用于唐青花的制胎;(2)着色剂——通过科学鉴瓷得出的数据表明,二者使用的蓝色着色剂均为低锰钴料,成分基本一致,这种钴料亦用于蓝花多彩器,如蓝花加黄彩(白釉蓝彩加黄)器、蓝花加绿彩(白釉蓝彩加绿)器;(3)装饰手法——白釉蓝彩器上不少早期的纹饰,偏于简单的几何形,不似用笔精心绘制的,常用泼、洒、点、刷的手法,烧制后的纹饰还有晕散现象,与唐三彩的装饰手法相似;(4)烧制工艺——白釉蓝彩器大多和唐三彩一样两次烧成,一般都施有化妆土。不过,白釉蓝彩器、唐青花瓷多是高温灰釉(唐青花早期亦有低温铅釉),而唐三彩则多是低温铅釉[9]。

“唐青花瓷”烧制成功,还得益于巩义窑系白瓷烧制技术的成熟,白河窑遗址曾出土过北魏时期的白瓷[10]。一改河南安阳北齐范粹(548~575年)墓中出土的白瓷为最早的公论。在唐代,巩义窑系的白瓷烧制温度甚至能达1300℃左右,并不逊色于河北邢窑,曾一度作为皇家贡瓷。20世纪50年代与90年代,西安大明宫遗址就出土有巩义窑系的白瓷。同样质地的胎与釉,烧制唐青花瓷无任何技术障碍。

三、唐青花是否受伊斯兰风格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唐青花的确受伊斯兰风格影响。从产生时间看,唐青花的产生稍晚于永徽二年(651),永徽是李治的第一个年号。这一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派使节出使长安,伊斯兰文化正式从官方传入中国,这种巧合令人深思。至8世纪初,亚非有不少国家伊斯兰化倾向明显,唐代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尤其商贸活动频繁,这时期也正是唐青花的育成阶段。

从艺术风格看,唐青花的色彩与纹饰并非完全传承于中国。我国唐代以前不尚蓝色陶瓷(包括蓝釉器),就算在唐代亦不流行,而在伊斯兰文化中尚蓝。唐青花上的纹饰,人物(儿童)与动物(鱼)几乎是个例,可能与伊斯兰反偶像崇拜有关。其次是几何纹(散点、排点、条斑等)。植物纹(梅花、牡丹、棕榈叶等)则最多,实际具体是什么植物,大多属于猜测。中唐、晚唐的“菱形纹加散叶纹”图案明显具有伊斯兰特色[11]。这些纹饰总体偏于写意,部分纹样不似用笔完成的,即使用笔画的,也比较疏简奔放,技法并不很严谨。

从用途上看,唐青花主要用于外销,中东地区不少国家出土过唐青花瓷残片。国内出土地点以巩义窑系遗址与扬州唐代罗城遗址最多,其他零星出土唐青花的地方大多是靠近隋唐大运河之处,扬州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巩义产的陶瓷通过黄河转道大运河可直接运至扬州的工商区罗城内[12]。唐青花内销极少,偶有发现其作为明器,数量很少,且出土唐青花的墓葬规格多不算高,这些墓葬的地点还非常集中,基本在洛阳与郑州附近,这些墓葬离巩义大多只有几十公里。此种情况实际是不太正常的,巩义市依托“无卧牛之地”的风水宝地北邙山,“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唐代又兴厚葬,虽然大唐十八陵在西安一带,但不少贵胄还是葬在东都洛阳,居然罕有唐青花出土,可见其在国内的影响力极为有限。

四、结语

1957年浙江龙泉金沙塔塔基;1970年浙江绍兴环翠塔塔基,号称均出土有宋青花碗的残片,由于宋青花并不被学术界普遍认可,以往研究唐青花常以进入成熟期的元青花瓷作为标杆,用来否定唐青花,这是不科学的。虽然唐青花对元青花瓷的直接影响有限,但唐青花是中国青花的滥觞是毫无疑问的,根本不必纠结其是陶器、半陶半瓷还是瓷器,也不必纠结其是釉上彩或是釉下彩,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要是白地上有蓝花纹饰就该算青花,白釉蓝彩器与唐青花瓷都是唐青花。

猜你喜欢

唐三彩青花瓷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唐三彩烧制技艺
深埋千年的瑰宝
——唐三彩
“唐三彩”是哪三彩
纯净的青花瓷
青花·木 产品设计
一批分离66年唐三彩文物跨海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