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社群信息共享功能的实现
2020-11-03孙思
摘要:基于高校的半封闭性和大学生群体的高粘度特征,大学生社群的形成便有了天然基础。以专业班级为标准划分的正式群体显示出明显的学习型社群特征。以兴趣爱好自主关联的非正式群体的沟通方式显示出其在实践社群共享知识的优越性。高校应在开发学习型社区的同时,鼓励建立校园公众号,开发合理的社群服务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学习型社群;实践型社群
一、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群体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基本特征:一是追求时尚,崇尚个性,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享受当下生活,凸显自我个性。二是积极分享,获得认同,他们大多乐于在网上分析自己的生活,在网上获得认同。
大学生群体作为以学院专业班级规范的正式群体,它们的目标与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和工作计划。会展开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
同样,大学生个体间呈现较多的差异性、生活的丰富多样化。他们以个人感情为基础而自发形成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感情色彩浓厚,有自然形成的领袖。由于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群体意识强烈,成员之间感情融洽,活动频繁,相互信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群体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特别畅通。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手机终端等多种新媒体形式迅速普及,信息渠道实现了多元化,快捷便利的交流方式使得校园正式社群这种以班级通知为核心的正式交流形式和自由融洽的非正式群体交流形式出现渗透融合,出现了以校园为区域划分的大学生网络社群。
二、大学生网络社群特征
我们将由一定社会关系连接起来进行互动的集合体称为社群。高校由于独特的知识资源,其组成的社群也更加丰富多彩了。高校社群的学习意愿和实践参与意愿更为强烈。我们可将大学生社群划分为两种主要功能:
学习型社群。学习型社群依托于数字校园平台,主要参与者为电子资源平台,教师及学生。在全媒体环境下,知识交流的途径更为丰富,更多高校建立了自己的电子资源库。学生能更主动获得在线课程。这类学习型社群以大学生正式群体为基础,体现出专业性,各门课程有着不同的标准,学生也往往需要从不同电子平台获得资源。由于这类学习型社群捆绑着各种不同的教学资源平台,导致这类社群一般知识型很强,但沟通力不足,学生一旦进入实习期脱离校园环境,脱离正式社群存在的客观环境,往往会主动偏离学习型社群,导致信息传递不畅通。
实践型社群。实践型社群是通过非正式关系将人们联系起来共享知识的非正式组织,他们之间有着共同关注的问题或领域,基于对同一主题的兴趣和热情,相互之间不断影响,从而创造和共享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高校中实践型社群形成的目的是解决大学生学习中的实践环节需求。包括校园统一的企业实践和自主安排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中可能脱离校园环境,正式群体的约束性减弱,学生往往会通过非正式社群保持联系。这一时段,常用社交软件如QQ微信又会超越学习型社群平台成为彼此保持沟通的工具。在实践社群中,社群成员即是知识的接收者同时也是知识的提供者,沟通工具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信息有一定的片段性和时效性。所以针对实践型社群,更需要对这部分沟通交流的信息进行不同方式的整理,归纳总结。
三、使用公众号服务于实践型社群,建立合理的社群服务功能
高校在开发知识平台的同时应注重实践社群的开发,以便于学生在非校园的实践环境中依然能保持交流,维持信息通畅传递。
大学生网络使用时间集中,网络活动参与度高网络使用时间集中,组织讨论能获得较高参与度。微信公众号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与其粉丝通过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进行全方位沟通与互动的平台,是大学生日常获取资讯的主要媒介之一。公众号立足于非正式社群,信息便于归纳总结,符合现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便于高频率定时更新。微信信息发布高频率更新,更利于实践信息的整理和发布。
立足于校园已有的公眾号平台,在开放基本信息的同时,鼓励校园公众号开放一部分实用功能。将正式社群中教学资源平台,教师的角色过渡到实践社群中,定时发布信息,由学生自行关注读取,减少信息传递的不对称。微信公众号的订阅功能和朋友圈分享功能更好地便于实践型社群在非正式群体中传递信息,更快地完成信息生成和覆盖。因此,高校里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实践活动载体,面向的是广大充满活力、思想活跃、大胆创新的大学生群体,微信公众平台应该推送大学生都关心的有价值的信息,开放一部分实用大家集中关心问题的专题,为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提供便利。
作者简介:孙思(1982—),性别:女,民族:蒙古族,籍贯:湖北,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工作单位:武汉城市学院,研究方向: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