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穷尽思维可能

2020-11-02徐莉

关键词:课堂观察语文教学

徐莉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穷尽思维可能的机会,可以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学习,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培育有广度、有深度、有创新的思维习惯,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观察 思维可能 《两茎灯草》

一、主题背景

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被书声琅琅的感性润泽陶醉,为行云流水的对答场面赞叹不已;我们追求完美,总认为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就是好课。可是,如果走到学生中间,近距离观察,就会发现,在这热闹、完美的背后,有的是虚假、浅表的学习。学生一遍遍朗读之后,能走进文本的寥寥无几;一次次“乒乓式”的对话,得到的只是“拼盘式”的答案。学生个体没有经历思维的过程,自然无法获得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语文课堂,既要强调人文的、多元的主观感悟,更要重视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穷尽思维可能则为学生思维朝着更广、更深处发展提供了机会,让思维更具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基于此,我们进行了“穷尽思维可能”的主题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穷尽了思维可能,研讨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创造穷尽思维可能,从而促进学生“真正地学习”。

本次观察的是施莉老师执教的《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两茎灯草》一课。这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观察小组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观察:任务设计是否引领了学生穷尽思维可能?学生的学习是否穷尽了思维可能?教师的指导是否促进了学生穷尽思维可能?

二、观察过程

(一)任务设计引领了学生穷尽思维可能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和一篇习作组成。单元目标是学习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写一个人,突出人物的特点。单元设计遵循了读写结合的原则,采取“阅读引路—例文搭桥—习作运用”的策略,让学生在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悟写法、练写作。

施老师执教的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以《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两茎灯草》为例,聚焦目标“学会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设计了三个板块:(1)梳理单元人物,初步感知事例和人物之间的关系;(2)学习《两茎灯草》,感受事例越典型,人物形象越鲜活;(3)学会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三个板块,目标清晰可见,从初步感知、具体感受到迁移运用,设计坡度合理,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和提升的机会。

对应三个板块的学习目标,施老师嵌入了三大评价任务:(1)读句子,说人物特点;(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严监生吝啬的表现,用横线画下来,也可以通过观察插图、结合课外资料来谈;(3)迁移运用,学会选取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特点。三个任务的设计层层递进。学生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将对语言和文字直觉的体验转化成抽象的语言文字,之后有意识地进行迁移,使思维更进一层,实现语言表达的有效提升。因此,任务设计引领了学生穷尽思维可能。

(二)整块时间保证了学生穷尽思维可能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出来的,这就需要整块(学习)时间的保障。

本节课,三大任务的教学,都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根据观察员的记录,任务一用时8分钟,任务二用时13分钟,任务三用时16分钟。完成任务二时,学生自主圈画表现严监生吝啬的语句用时4分钟,他们在任务驱动下投入学习,在对语言的品析、感悟中体会人物的特点,通过课文、插图、课外资料等多种渠道,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维角度,塑造出一个立体丰满的吝啬鬼形象。这4分钟的时间里,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断被激活,看似平静的氛围下涌动着穷尽思维可能的火花。

(三)信息优化促进了学生穷尽思维可能

课堂上,师生交流严监生吝啬的地方,片段如下:

生我是从课文的最后一句看出来的。“登时就没了气”说明严监生吝啬: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严监生就没了气。

师没说清楚,再说一说:是什么时候?为了多少东西?

生就是赵氏刚挑掉一茎灯草,严监生就没气了。

师说明严监生耿耿于怀的是什么?

生是油钱。

师对了,是油钱。他是个家财万贯的人,但是为了丁点儿的油钱,就死不瞑目。

这一片段中,学生一开始之所以无法用言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关键在于没有理清严监生“登时就没了气”和“两茎灯草”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了优化:“是什么时候?”“为了多少东西?”这样的追问,使得学生马上能通过联想进行逻辑分析,明确严监生在临终前耿耿于怀的是一茎灯草,其吝啬确实到了极致。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给予及时评价和优化处理,有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判断选择,创造了思考情境,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让学生穷尽思维可能。

三、观察思考

(一)学生能不能想到更多?——打开出口,穷尽思维广度

以板块二为例。学生首先自主默读课文,在书上画线。观察员看到,学生有的画了一处,有的画了两三处;有的只画了书上的,有的则只画了课外资料中的。

观察员统计,交流环节,教师共指名11位学生交流,每一位學生交流一处,点到即止。有一位学生画了三处,教师或许是想给更多的学生交流的机会,没让那位学生继续说。

表面看,学生小手如林,一个个对答如流。但是,观察发现,学生个体想到更多的比较少,很多学生在书上画了一处就停笔不再继续思考,找到一处答案就停止继续探索。联系交流环节的教学来看,这应该跟平时课堂上的交流反馈方式有关。一直以来,我们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会把一个任务分解给更多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交流一个点,然后拼接出完整的任务信息。但是,对于交流的学生来说,只有发言一次的机会,只讲一点就被教师制止,他们的回答是碎片化的。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只满足于一处。穷尽思维可能,应该穷尽每个个体的思维可能,鼓励他们思考更多,交流更多,拓宽思维的广度。

(二)学生能不能想到更深?——任务晋级,穷尽思维深度

板块二中,学生对补充材料中嚴监生病重时舍不得买人参补身体、亲戚来借钱时非常恼火、儿子要吃肉时也只买四个钱这三个事例比较感兴趣,也能从中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于是,在完成任务二之后,教师追问:这三个事例为什么不写进课文?为什么只选取了两茎灯草这个事例?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对任务晋级,让学生通过比较事例的典型性,往更深处思考,从而感受到事例越典型,人物形象越鲜活。

板块三是板块二的晋级。教师布置了两个训练任务。第一个训练任务是:

同学们,小明要写爸爸的一位朋友——李叔叔。要写清李叔叔“记忆力超群”的特点,他选取了四个事例。请你来当小老师,看看小明选取的事例有没有说服力,属不属于典型事例。

事例能充分体现人物特点,得“☆☆☆”;

事例较能体现人物特点,得“☆☆”;

事例不能体现人物特点,得“☆”。

学生通过对四个事例的比较,进一步感受事例越典型,人物形象越鲜活。在比较的过程中,思维经验得到进一步推进。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安排了第二个训练任务:

我们班上哪位同学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想一想,他有什么特点?哪个事例最能体现他(她)这个特点呢?

学生迅速调动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对同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比对、归纳、概括,提炼出体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例。

这一过程中,任务逐步晋级,学生由教材的文本语言感知事例越典型,人物形象越鲜活这一概念;然后,在选取典型事例的实践中强化这一概念,形成知识技能;最后,又在习作的选材运用中形成写作能力。在穷尽思维深度的过程中,实现了语文基础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三)学生能不能想到别处?——转换视角,穷尽思维创新

第一个训练任务中,学生评价事例1和事例4为“☆☆☆”,其余两个事例为“☆☆”。应该说,在这个环节,学生大多能通过比较判断哪几件是典型事例。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能运用在《两茎灯草》中学到的方法选取典型事例,从知识的建构到知识的运用,达成了思维的提升。但是教师没有止步于此。对事例2,大多数学生评了“☆☆”,因为他们觉得李叔叔能记住“我”的生日并没有什么难度,不能充分体现李叔叔“记忆力超群”的特点。教师追问:“爸爸妈妈能记住你的生日吗?”学生回答:“当然能!”“叔叔呢?” 学生有点迟疑:“也能吧。”教师进一步追问:“假如李叔叔是在我五岁时见到我的,已经多年没见的李叔叔现在还能记住我的生日,是不是记忆力超群?”学生一下子充满惊喜:原来“☆☆”的事例处于特定的情境中时也可以变成“☆☆☆”。这样的课堂设计,也出乎观察小组的意料。教师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去想到“别处”。这“别处”的精彩,正是思维的创新。

不过,接下来的环节却有点遗憾,教师没能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往别处思考后,把学习任务稍作修改,变成“那你们能不能把‘☆☆的事例也通过修改变成‘☆☆☆的典型事例呢”,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和时间,就能引导学生穷尽思维创新。

唯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学习起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向多处、深处、别处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语文教学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