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应帮助学生穷尽思维可能

2020-11-02张菊荣

关键词:思维方式课堂教学

张菊荣

摘要:“穷尽思维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倡导每一个学生穷尽其在思维广度、深度、批判性、创造性等维度上的可能,将课堂教学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穷尽思维可能的基础上。在整体呈现任务、整块时间学习、整体处理信息等原则下,通过各种利于学习信息产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穷尽思维可能,破解“智力惰性”等问题,为未来面对不确定问题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维方式 思维可能

笔者经常以“穷尽思维可能”的视角观察课堂,发现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存在三种现象:第一种,不同的学生,相同的思考;第二种,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第三种,同一位学生,不同的思考。这是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在教师的引导或者告知中,不同的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获得了相同的结论;第二种形态,在教师的支持下,不同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互学,经历了不同的思维过程,收获了不同的思维体验;第三种形态,每一位学生在充分的独立思考、同伴互学、教师引导下,产生了不同的思考。笔者以为,第一种形态,日常课上较常见,为了一个结果,缺少思维过程,课堂变成了划一思维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第二种形态,公开课上较常见,你说我说他说,每一位学生说一种答案,课堂变成了多样信息的“拼盘”,看上去很美,但实质上对于每位学生来说,思维仍然是单一的,这很容易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反复批评的“表面上的积极性”;第三种形態,依托班级集体的智力生活,关注个人真实的完整思维,鼓励学生个体“穷尽思维可能”,这才是我们想要的课堂形态。课堂教学应帮助学生穷尽思维可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穷尽思维可能,让课堂在“每一个”的相互启迪中成为智力激荡、精神飞扬的殿堂。

一、穷尽思维可能:为何故

“表面上的积极性”“虚假繁荣”,这样的课堂中看不中用。其造成的直接结果有:(1)学过就忘了。在课上,听了老师的讲解,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好像什么都懂了,都学会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就全忘了。因为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维过程,仅仅靠被告知,“别人的知识”没有转变成“我的知识”。(2)换个情境就不会了。在相同的问题情境中,貌似会了,但是,换一个情境,就不知所措了。因为没有经过深度的思维过程,知识不可能自动转换成素养。(3)学习时间长了,学生并没有变聪明。按理说,人是越学越聪明的。但是,如果学习没有智力活动的充分展开,一直是人在场而思维不在场,一直是稍稍一想就停了下来、偶有所得就不再思考,没有向着思维的更多可能去探索,那么,久而久之,智力惰性就形成了。智力一旦处于惰性之中,“智力发展”就成了问题,“只长年龄不长智慧”的现象就随之发生了。

穷尽思维可能,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就是追求思维可能性的极致。我们都知道思维的重要性,却没有认识到“穷尽可能”之于思维的重要性。也许你会说:“思维怎么可能穷尽呢?”“不可能每个学生都穷尽!”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穷尽思维的可能性”。让每一个学生都穷尽思维可能,不等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结果都相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年级学生用“江”字来组词,我们不用“开火车”(每一个学生只说一个词)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先思索“你能够组多少个词”,再进行交流。每一个学生能够想到的词语一定是有多有少的,但没关系,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尽最大可能去思考了。一个有“穷尽思维可能”习惯的学生与一个所有的思考都是“点到为止”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会一样吗?他们的可持续学习力会相同吗?

穷尽思维可能,对于班级集体来说,就是追求集体的智力氛围。班级授课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激荡。试想,建立在每一个学生“穷尽思维可能”基础之上的交流与互动,智慧之光交相辉映,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一个个体的思维启发着另一个个体的思维,丰富着班级集体的智力氛围,而这种智力氛围又滋养着所有个体。再者,在学生智力充分运转之时,他们所创造的信息经常会超乎教师的想象,这种超乎想象的智力表现会让教师惊喜、兴奋,整个课堂的精神生活会多么丰富。

穷尽思维可能,对于未来社会来说,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当今天的学生养成了“穷尽思维可能”的习惯之后,这种习惯会伴随他们终身,未来社会就会充满具有良好思维品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这样的人“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因此,今天“穷尽思维可能”,会造就未来社会的智力训练有素的人。

二、穷尽思维可能:往何处

穷尽思维可能,指的究竟是一些怎样的可能呢?笔者以为,只要是思维品质触及的领域,都应抱有一种“尽可能”的要求,无论是质疑还是评价,无论是推论还是举证,无论是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是思维的表达方式,都可以追求“尽可能”。质疑,不必局限于一条意见,而要尽可能地从不同的维度展开;评价,不必止步于一种判断,而要尽可能地针对多种观点进行;推论,要尽可能地想到各种情况;举证,要尽可能地基于丰富证据;在未来,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不太会依赖唯一的方案;哪怕是同一种表达,也可以尝试换个说法,多种说法的表达,会把概念说得更明白。我想,这就是“尽可能”,这就是从“浅尝辄止”的简单化、唯一化思维中跳出来,穷尽思维的可能性。当然,这是基于逻辑的科学思维,绝对不是“钻牛角尖”、故弄玄虚、追求奇谈怪论;这是在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让基础更加牢固、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不是抛弃基本规范、丢弃基础知识。

穷尽思维可能,我们可以往深处想。思考一个问题,提出多个方案,不停留在表面,而要多想想“背后”,多想想“意义”,多想想“价值”。比如,我们提出某个方案,看上去操作性很强,可是一叩问“价值”层面,就发现还需要修改,这就是“往深处想”;理解一个文本,好像表面文字很晓畅,可是一联系作者生平,一深究表达方式,理解就又进入了另一层境界,这就是“往深处想”。往深处想,不是寻找几个难解的概念,让学生去说别人听不懂的话,而是往本质上想,说明白话。

穷尽思维可能,我们可以往多处想。不妨多想一下:还有别的说法吗?还有别的理解吗?还有别的方法吗?还有别的方案吗?我们在课堂里,好像也经常见到这种情形——

教师不断地问:“还有吗?”“还有吗?”可是,这问的是“全班”,一个学生站起来也只能说“一”,教师马上就会转头问别的学生。

其实,那个站起来的学生可能就“还有呢”。穷尽思维可能,倡导学生自问“还有吗”,是将集体的思考建立在个人“穷尽思维可能”的基础上。当然,答案并不是越多越好,“穷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在“多”了之后,还要讨论“好”,才是有价值的。我们可以围绕诸多“答案”展开讨论:哪个方法更好?哪种表达更贴切?这是一个“多”了之后的优化过程。当然,“优化”也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并不一定是结果。因为,所谓的“优化”,有时候会因情境不同而不同,在此情境中是“优”的方案,到了彼情境中却未必如此。

穷尽思维可能,我们可以寻找多种维度。我们可以往创新处穷尽,培养创造性思维;往疑问处穷尽,多问一个为什么,多问一个怎么会,让审辨式、批判性思维带我们走向问题更深处;往相异处穷尽,多想想还有什么不一样,让求异思维帮助我们“大开脑洞”;往相关处穷尽,与所思考的主题相关联,整体地思考,让我们看到一个新天地。

三、穷尽思维可能:如何为

课堂教学穷尽思维可能,如何为?我们以为,要特别重视整体呈现任务、整块时间学习、整体处理信息,并在这些过程中,加强教师的专业支持。

整体呈现任务——拒绝“嚼养”。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多是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发生的。因此,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极为重要。有了好的学习任务,好的学习思考才有可能。我们特别强调相对整体性的任务,而不是碎片式的任务。碎片式的任务,只能诞生碎片式思维,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事实上,在呈现学习任务时,很多教师生怕学生不理解、生怕学生会犯错,把学习任务的每一条都“嚼”给了学生,结果,就失去了整体性任务提供的学生穷尽思维可能的空间。因此,我们强调任务要“整体呈现”,让学生得到一个完整任务;当然,这个任务的要求应该是明确的,学生能理解的。这应该成为前提性条件,否则学习无从谈起。如果在任务中有需要解释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清晰讲解、案例示范等来阐明,但一定不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样做,表面上看减少了学生的出错概率,实质损伤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整体呈现”还是“逐条解释”,我们无须再纠结:实践证明,“整体呈现”学习任务,才能发挥学习任务催生思维的整体效应,也才能保证后续的“整块时间学习”。

整块时间学习——“请勿打扰”。学生明白了学习任务之后,应该利用整块时间来进行学习。学生要在整块时间中穷尽思维可能,创造“同一位学生,不同的思考”的生动场景。学生能否在整块时间里穷尽思维可能,大致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任务要整体,时间要整块。学习任务要有整体性,指向穷尽思维可能,而不是全封闭答案式的简单问题;学习时间要整块,教师不能“扰学”,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的思维,要让学习在穷尽思维可能中静悄悄地发生。

整体处理信息——避免“散架”。对学生通过穷尽思维可能创造的现象,教师要进行提升性处理。在课堂“交流与展示”环节,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结构化思考的序列,即穷尽思维可能只有走入结构化思考的框架,让认知“联网”,才会凸显价值。比如,《两茎灯草》一课教学中,关于严监生的吝啬,学生发现了9处描写。对此,我们进行了课后讨论:怎样结构化地审视学生的学习信息?有教师认为就两个维度,一个是对自己的,一个是对别人的。有教师说,“别人”可以分为亲人、朋友。这是进一步的结构化思考。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养成结构化思考的习惯,他们是不是会比别的学生更会思考?文本中没有写对陌生人的吝啬的故事,有教师说:“那我们能不能让学生编写一段对陌生人的吝啬,反正《儒林外史》是一部小说。”我想,这将很有意思。穷尽思维可能,有了结构化的思考,思维就不会“野蛮生长”。

加强教师的专业支持。以上“整呈”“整学”“整处”,是穷尽思维可能的原则性保证。在整呈、整学、整处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专业支持。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示范、质疑、设障、提问、追问、对话、辩论、故意出错、提供案例、引进资源等具体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开视野,创造穷尽思维可能的机会,催生更多、更優的信息,培养穷尽思维可能的能力。

“穷尽思维可能”应该成为我们的课堂文化、教学文化,成为学生的学习文化、思维方式。笔者最近在观课现场不时看到学生主动穷尽思维可能的做法,非常有意思。比如,教师预设学生用一种方法进行“一一列举”,学生却在完成一种方法之后,在作业纸上画下一条竖线,写下第二种方法……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也说明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倒逼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在未来,面对扑面而来的新问题,我们所持的思维需要更加开阔、更加深刻。那么,不妨在今天、在我们的课堂里,就埋下思维的种子吧。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多维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