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把握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11-02王培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体制机制治理现代化

王培

摘 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国情社情民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部署,理應得到高度重视和科学解读。从治理到管理,见证了我们党治国理政思想的逐步成熟。科学构建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到最大。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国家层面一脉相承,需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改进治理方式、充分保障民生、创新干部能力,让治理现代化的红利惠及每一个中国人。

关键词:治理;管理;现代化;体制机制

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多角度解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历史传承的要求,也是提升综合国力和人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应从多重视角加以审视和把握。

(一)改革实践的视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例如: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成绩有目共睹。71来年,我们的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中央审时度势,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到了新的关键节点,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大程度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中外比较的视角

在国家治理方面,中国古代有三家理论最显著。道家思想主张天道有常又无常,自然界没有自由意志,故应无为而治。法家思想认为国家意志必须凌驾个人意志,强调权力集中,民权必须服从皇权。儒家思想则更重视以伦理纲常治国,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按部就班。西方国家治理理论也有三种经典模式。一是以马基雅维利、黑格尔、维伯思想为代表的绝对国家模式,认为自治不具有合法性和可行性。二是从洛克到潘恩、杰弗逊、托克维尔的最小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主张国家与社会正以一定方式相互对抗。三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融合理论,认为二者在竞争中将走向最后的大融合。

(三)政治哲学的视角

“城邦”是最早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其本身已经初具公民社会特征。如今,公民社会已经发展成熟,政治国家也日趋完善,二者的联系从一开始就十分紧密。首先,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国家能将特殊性的个人利益融入普遍性的利益之中,而成熟的公民社会能使国家的运行更加顺畅。二者又具有内在矛盾。国家机构行使权力是为了保障普遍性的公众利益,但其执行人却是普通个体,这就可能导致公权力执行人个性缺陷带来的公权力对私权利的迫害。

二、治理与管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一)治理相较于管理的鲜明特征

1.治理主体更加注重全员参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传统的管理体制强调党委政府“一把抓”,行政管理事无巨细。而治理体制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鼓励和扶持社会群体和个人参与到治理之中,扩大和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

2.治理方式更加注重结合法治。相较于传统管理体制突出人的作用,社会治理与全面依法治国联系更加紧密,强调用法治的方式梳理完善治理机制。治理与法治的结合,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用规则和制度来提高治理效果,保障治理公平,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把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程序等关键因素纳入法治范围。

3.治理手段更加注重综合施策。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主要是以行政手段把控社会运行,而社会治理体制在削减行政手段比例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市场经济、法治体系、文化习俗、信息技术等“软性”治理手段。由于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所以多种多样的治理手段和技术被引入公共事务中。例如:社会组织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接一部分原属于政府的公共服务;又如互联网技术也在深刻改变社会治疗格局,人人都可以利用手机参与到地方治理之中。

4.治理体制更加注重发展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社会治理创新就显得必不可缺,治理体制机制要不断更新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如建立健全社情民情收集处理机制、矛盾纠纷调解预防机制、网络舆情跟踪调查机制、重大项目群众监督机制等等,通过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最大程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关系

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治国理政的体制机制,是保障经济社会运行的“框架”,它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制度体系和实施细则,是治理主体开展科学治理的依据。治理能力则是将这些制度体系运用于经济社会运行的能力,是治理主体综合素质的体现,保证治理体系真正发挥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科学完善的治理体系,是发挥治理能力的前提;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又能持续体现治理体系的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有力措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社会治理的系统谋划与顶层设计

要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勇于担当、先行先试,对于新观念和新实践,只要是老百姓拥护的,就应当研究探索;老百姓深恶痛绝的,都应当坚决破除。根据中央的精神要求,各地要充分依靠群众,吸收其他地区有益经验,认真梳理制定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线图和任务表,不失时机践行尝试,努力形成新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

(二)优化完善社会治理方式

一是要构建政府、社会、个人齐心协力的良好治理格局,坚持党在社会治理重点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调动群众自我治理的积极性,引导社会组织和团体参与到公共服务中。二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理念,牢牢扭住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及时收集、处理、反馈老百姓各方面的利益诉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新社会治理。三是系统性、全方位地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将法治、市场、文化等手段引入,推进依法治理、多元治理和综合治理,变自上而下的管制为上下互动的治理。

(三)巩固提升民生保障成效

要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坚持把稳就业放在重要地位,强化政策扶持,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充分保证劳有所居,加大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力度。强化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实现外来建设者与本地居民公共服务同等待遇。以城市社区和村居为载体,构建覆盖面广、服务性强、信任度高的基层服务新格局,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四)培养锻炼党员干部能力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人,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要把干部的担当力、创造力和执行力作为锤炼重点,弘扬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心,培养先行先试的勇气,敢于破除旧思维和旧体制,善于运用新观念和新技术。要建立完善奖惩标准和容错机制,让敢干事的干部干成事。各级党员干部要善于学习,积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提高理论构建和调查研究的能力。要突出一个“新”字,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实践,在法治原则下敢做敢为。

参考文献

[1] 文新华.论我国教育督导体制建设现代化[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4):1-4.

猜你喜欢

体制机制治理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