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20-11-02覃秋桃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大思政出路

覃秋桃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众多高等院校开展了告白祖国,热爱祖国的系列爱国活动,充分展示了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顽强奋斗、报效祖国的热忱。爱国思政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对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它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更关乎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放在国家全面建设的总体局面去看,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而要想实现这一愿望,就要求高校在大思政背景下转变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充分分析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所存在的困境,找寻有效解决措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了相应的工作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困境;出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明确指出我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时期,并且社会主要矛盾也经发生了变化,需要我们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将其解决。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建设的主力军,要始终融入到国家建设发展当中,明确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等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的意识形态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更关乎到我国新的社会矛盾是否能够解决,新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新的征程能否顺利推进。在大思政背景之下,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不断加强探讨和分析,探索出最佳的解决路径,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向着纵深化方向推进,保障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一、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高校作为培养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更应该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高等教育领域是各种思潮、各种文化传播流行的聚散地,学生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良好的思想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避免误入歧途。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着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整体教学效果还有待提升。在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严重冲击,还没有做出有效的应对。西方反动势力的某些不良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很多大学生感到迷惘。这些都会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一)思政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但现阶段有很多当代大学生与新时期国家建设的要求相违背,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政治意识、政治取向、参政议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的主要场所,更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中国特色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政治认同感有很大帮助,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敏锐度有很大作用,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导航。但现阶段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普遍表现为教育效果较差,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学生心灵感受,学生兴趣不大的情况。高校的部分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有限,知识更新速度缓慢,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之下,教学内容和我党的理论发展脱节,高校管理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足。

(二)互联网等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冲击

互联网环境之下诞生了诸多媒介传播途径,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并进行舆论宣传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在这一背景下受到了剧烈冲击,优势不复存在,使得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工作受到了较大影响。现阶段互联网环境对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西方的一些反动思想,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在师生当中不断传播。在网络环境下鼓吹私有制经济的优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产生质疑,他们不认同中国共产党,不认同民族英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混乱。在极端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之下,很多当代大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在班集体当中缺乏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鲜明,对国家和集体利益漠不关心。

(三)西方敌对势力在高校当中不断渗透

教育是改变人认知的重要途径,国外的一些敌对势力、反动势力,总企图通过一系列的不良行为融入当代高等教育,侵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让当代大学生丢弃马克思主义信仰,丢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自从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无时无刻不通过一切手段,企图将这个制度从地球上消灭,而多年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国家是时代选择的产物。高校学生是当代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占据了青年人数的绝对优势,因此高校就成为反动势力、反华势力侵袭的主要场所,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和手段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进行侵害,使得很多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扭曲,认知错误,与党和国家发展背道而驰。

二、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出路

(一)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课堂优势,打造意识形态高地

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更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场所、主要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课程教育的吸引力,要将社会发展动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连接,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特别是应该将国家最先进的党政理论方针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通过将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大大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能力。另外还应该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让广大学生全面参与到思政教育课堂当中,真正了解书本上的内容。此外还应该注重提升整个思政教育队伍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知识更新换代,特别是应该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特征、目标、动力进行有效分析,在课堂上逐一阐明,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在进行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除了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进行教学之外,还应该在其他专业课堂上融入思想意识教育,从而将显现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效结合。

(二)发挥新媒体特点,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不管是教育领域还是传播领域,都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要重视对传播手段的有效革新,提高舆论影响力。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互联网环境不仅是获取相关知识和开展娱乐的重要工具,还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价值观、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的思政教研部门应该不断加强网络媒体方面的应用和研究,通过构建高校专属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交互模式,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注重分析学生的思想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真正做到启迪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意识教育吸引力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要通过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将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效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高校党组织还应该发挥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在校园当中的影响能力,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团活动,提升整个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通过将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校园文化有效融合,通过构建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意识形态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玉玲.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研究:从高校主体出发[J].法制博览,2019(1):287-288.

[2] 赵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研究[D].西南大学,2018.

[3] 王东红,郭苗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1):49-54.

[4] 赵雅青.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究[D].渤海大学,2017.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教育大思政出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高中生意识形态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