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设置的思考

2020-11-02罗志军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新闻传播媒介融合

罗志军

摘 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技术支撑,实现资源的交替共享,合理利用人力、物力对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媒介融合对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模式、内容和评价等方面及时作出调整和完善。基于此,文章首先介绍媒介融合的传播特点,接着从四个方面探讨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改革策略,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介融合;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设置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格局,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这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承载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责任,专业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媒介的发展环境,主动寻找教育核心点,与时俱进,实行优化改革,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点

(一)信息内容多元化

媒介融合让信息传播途径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传统新闻传播教育工作是一种挑战。当新闻传播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时候,往日一家独大的发展格局早已不复存在,网络传播成为信息共享的主流形式。媒介融合为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赋予该专业新的特点,当师生获取新闻的方式比以往更加丰富时,信息内容也趋于多元化。

(二)表达多样化

媒介融合让新闻传播的平台更加广泛,以往的传播媒体比较单一,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慢,由于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共享成为主题,多家媒体同时报道某个事件时,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在解读新闻事件上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因此,教师要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媒介融合的特点,将多样化的新闻传播知识教授给学生。

(三)信息收集一体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的收集发生了变化,不适用于当下的教育需求。媒介融合下的教育工作,传播内容向着信息共享的方向发展,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协同配合的形式收集信息,不用去现场考察也能寻找信息源,减少资源、人力的消耗,为构建一体化教学框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改革策略

(一)精准定位,创设立体化的教学框架

媒介背景下,高职院校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遵循“基础+综合+创新”的教学目标,纵横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创设立体化的教学框架,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通过“以赛促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他们对媒介融合的具体认知。一方面,保证竞赛的真实性,部分毕业生短时间无法适应工作环境,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落后,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无法满足媒介融合的发展要求。“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原本教学方式的拓展和创新,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自己和一线新闻工作人员的差距,发现自身的缺陷,为日后走上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竞赛的反思性,教育反思主要是让教师分析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身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实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保证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例如:某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参加新闻大赛,竞赛和“新闻写作”“创新策划”等课程有着紧密联系,并且和其他高职院校一同举办,除了专业教师的评价外,还有新闻界的编辑、一线媒体人的评价。从实践效果而言,以赛促学让学生从课内走向实践,主动关注社会,为日后走上社会、认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理念,实现“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

检验教育理论是否有效的关键是实践,高职院校利用校园媒体,主动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建立新型的传播渠道,安排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全面感知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学的特点,当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经验后,为他们日后实习提供思想、行动上的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要从根本上壮大成长步伐,将校园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基础,遵循“三贴近”的原则,根据高职生的个人特点组织教学活动,打造学生感兴趣的媒体,吸引经销商投放广告,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保证广告同步刊登,增加資金收入。随着新闻传播类专业和社会媒体的合作愈加密集,不仅要建设实训基地,还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保证学生在开放、自由的媒介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大量的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必须保证各方利益得到满足,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成立“媒体基地”,并同新闻出版局建立报刊出版质量评估中心,这是创建实践平台的有效举措。学校提供媒体基地的建设场所,搭配录音棚、演播厅,学生自愿报名到基地实训,实训内容覆盖了文案编辑、选题策略和后期处理等多项工作。另外,高职院校根据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定向合作的形式展开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和媒体单位合作签约,通过订单式的培养策略,培养专业性强且具有特色的新闻媒体人。

(三)优化内容,分阶段推行教学体系

不同成长环境下的高职学生个人能力和基本素养存在差异,专业教师采用分阶段的教学体系,始终围绕着“融媒体 宽视野”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各专业的融合发展。首先,高职院校第1至2学期,处于探索阶段,媒介融合时代下要培养创新性的新闻传播人员,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认识社会,找准时代发展的脉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保证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有效整合,构建复合型的发展框架。其次,高职院校第3至4学期,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科融合意识,教师只需在“做中学”“学中感”的基础上,主动引导学生体会各门学科间的内在关联。例如:在第3学期开设的新闻采访,第4学期的文案编辑,前期课程中设置“民生类视频新闻”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习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并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电视和网络画面的区别,提高学生对后期工作的热情。最后,高职院校5至6学期,媒介融合时代下,创新型新闻人才的优化发展,要求学生既要有专业的综合技能,还要懂得“市场、用户”,及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以本地化操作为主,学生秉承着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通过数字报、网页设计等形式,充分体现新闻教学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发展理念,在关注学校形象建设的时候,也应该重视民生、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完善机制,实行动态化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在各个高职院校都有实行,以检查、评教和督查等形式为主,虽然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但是整个评价机制过于单一,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整合,无法成为衡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是完善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根据新闻传播专业的特点,高职院校明确“三结合”的动态考评机制,实行过程+结果的评价策略,着重体现出实践导向和学习激励的优势性。例如某高职院校采用n+2评价机制,以增加课程实践性为基础,提高实训课程的学时占比例,细化论文、期中、期末和实践作业所占的比例。以《新闻采访学》为例,“n”是平时成绩为主,10%的期中测试+10%的学术论文+10%的考勤+20%实训成绩;“2”是10%课上学习情况+40%期末成绩。这一模式更为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日常积累,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同时也设立相关部门进行及时的监管和统计,保证评价工作的规范性、有序性。

媒介融合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活动,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这是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关键,所以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创建立体式、一体化的教学框架。总体而言,传媒行业的发展非常快,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愈加严格,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师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柳邦坤.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与创新的思考[J].新闻知识,2015(2):75-76,108.

[2] 李苏,郑力乔.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06-108.

[3] 薛倩.媒介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探究[J].山西青年,2017(24):226.

[4] 刘林山.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109-111.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新闻传播媒介融合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