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繇书法浅析

2020-11-02王扣香

戏剧之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钟繇工夫楷书

王扣香

【摘 要】钟繇能成为正书之祖,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他的政治地位以及才学修养有关。他顺应时代与文字的发展,博采各体书法精华,形成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的钟氏楷书。他强调用笔,注重笔法,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钟繇;楷书;工夫;天然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168-02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一、钟繇是楷书的整理者、推行者

钟繇顺应历史的潮流,作为楷书的整理者、推行者,有其历史原因,也与他的政治社会地位有关,还与他的个人才学和修养有关。

(一)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腐朽、社会黑暗。至汉灵帝初年,灵帝与宦官集团为对抗士族集团倚重的经学,于光和元年(178年)在洛阳鸿都门内设立了鸿都门学。主要讲求辞赋、小说、绘画、书法,一些看不见出路的士人便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文学艺术活动中。

赵壹在《非草书》中这样描述:“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1]

从上述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士大夫学习草书的狂热劲,从中可以推断,当时的书法发展是相当的繁荣。

从文字发展的历史视野来看,在秦汉之际,汉字由古文字体演变为今文字体,出现了古隶与章草两种新型书体;至东汉初,古隶已完全變为今隶(即八分书);至东汉中后期,章草已演变为今草;至汉末、三国时期,在今隶与今草的基础上,经劳动人民群众集体的创造,加上钟繇的归纳整理,楷书诞生了。

(二)政治和社会地位

钟繇自幼聪慧好学,二十八岁以后举孝廉,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因助汉献帝东归有功,封东武亭侯。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曹魏建立后,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职,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时期,与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为三公。

从上面的履历来看,钟繇有显赫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凭借广阔的政治舞台,对书法艺术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钟繇的真正书写时代,距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间已过去半个世纪,纸张的普及和应用,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书法艺术能够迅速发展,与纸张的普遍应用有直接关系。钟繇作为当时的朝廷重臣,有条件、也有能力把纸张作为书法艺术表现的新材料。

(三)才学和修养

钟繇年轻时相貌不凡,而且聪慧过人。《三国志·魏书·钟繇传》记载了他的族父钟瑜资助他读书、使其受到良好教育的事情,后钟繇果然不负族父所望,成为曹魏时的重臣。

陈思《书苑菁华》记录了钟繇这样学习书法:“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2]

从记录的内容来看,有些可能是穿凿附会的,夸大了事实,但说明钟繇对书法曾经下过很大的工夫,以及他超乎常人的执着追求精神。

钟繇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卒于三国时魏明帝太和四年,正处于文字变革的历史时期。一方面他善于学习、总结、归纳民间出现的新书体;另一方面他善于思考与钻研,最终站在了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高点,对楷书进行了革新和提炼。

二、钟繇书法的兼容性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3]所谓“铭石书”即隶书碑刻(八分书);“章程书”即指正楷,写奏章一类的文字;“行狎书”指行书。“三法皆世人所善”说明隶书、楷书、行书这三种书体在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已经普遍流行,其实在汉末三国时,隶书已经进入了衰退期,失去了昔日的大汉辉煌气象,显得有些死板僵硬;而楷书作为新兴的书体,正焕发着青春气息;行书受隶书和草书的影响华丽转身,成为日后经久不衰的书体。钟繇生逢其时,且聪慧过人,对书艺又有执着追求的精神,他在隶书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在新诞生的楷书中加以提炼,在行草书中有所借鉴,在篆书中吸取养分,便形成了浑然天成、幽深茂密的钟氏楷书。

钟繇流传下来的作品主要有《宣示表》(传王羲之临本)《贺捷表》《荐季直表》。在这些作品中,钟繇在横画的处理上,依然保持了隶书横画的长度,改隶书的横平为楷书的横斜,呈左低右高状,改隶书或方或圆的藏锋起笔为楷书的露锋斜起笔,以及隶书下按上扬的出锋收笔为楷书下按驻笔的回锋收笔;在竖画的处理上,依然保留了隶书的短竖(甚至为点)的写法;在撇画的处理上,基本形成了楷书起笔方重收笔轻尖的写法:在点画的处理上,采取有长有短、或方或圆、形态各异、变化莫测的方法;在折画的处理上,改隶书横与竖之间的重新起笔法为楷书的横折换锋法。在一些偏旁部首的书写中采取了行草书的连带减省法。钟繇这些处理方法使其书法茂密不失灵动、古拙而又典雅。张怀瓘在《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4]《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5]

三、钟繇书学思想

(一)用笔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

北宋朱长文《墨池编》载:“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6]

南宋陈思《书苑菁华》载:“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7]

两个版本的对比,在文字的记录上有些出入,但内容相近,不影响对钟繇书学思想的理解。钟繇认为“用笔者天也”,这里“天”的意思就是最高的、第一位的。用笔是中国书法的关键,如果没有精妙的用笔方法与技巧,就没有书法艺术可言,故用笔确实是书法艺术创作第一位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要领。钟繇之后,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也很重视书法之用笔。如东晋卫夫人《笔阵图》:“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8]唐代张怀瓘《评书药石论》:“夫书,第一用笔。”[9]可知用笔于书法艺术创作之意义重大。

(二)工夫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奠基

北宋朱长文《墨池编》载:“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10]

在古代书论中,有关“力”“筋”的描述很多,多与“骨”相连,有“筋骨”“骨力”等。可以推断,“筋骨”与“骨力”在美学上是有共同属性的,即所谓的“工夫”。

南梁庾肩吾在《书品》中以“工夫”和“天然”为美学标准,对张芝、钟繇、王羲之做了一番对比:“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11]

庾肩吾把“工夫”同“天然”相对,不无道理,但并不完全妥当。工夫与天然这一对美学范畴,应从辩证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书法工夫只有积累、上升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达到“天然”的境地。由工夫到天然的转变过程来看,工夫是人工练就的技巧,重在法度。天然则是纯粹自然的书写,重在神韵。故说工夫是中国书法艺术能达到天然之境的前提,二者不应简单对等起来。

东汉末年是中国书法理论出现和建立的时期。钟繇有《魏钟繇笔法》等传世,他最早提出了用笔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关键,还强调了工夫在书法中的重要性,为了解、学习中国书法指明了方向。钟繇与崔瑗、赵壹、蔡邕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的人,他们对中国书法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对后世之影响

钟繇之后,学其楷书者众,有名且有迹可寻的有东晋的王羲之、明代的王宠、以及清代的傅山。

王羲之书法最大的成就是创新,即在钟繇、张芝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为楷书、行书、草书三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王羲之对钟繇书法极其崇拜,在其《自论书》中说:“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小楷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

明代中期,书风较前期发生了改变,朴拙之象骤起。王宠小楷气息高古旷逸、结体舒朗有致、用笔平中见奇,颇受钟繇楷书影响。代表作有《滕王阁序》《游包山集》等。

傅山五体皆善,以狂草著名,其实他的楷书也别有一番境界,他对楷书有许多真知灼见,发人深思。“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也,全得自阿堵。”[12]这句话说钟繇、王羲之楷书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知篆隶之变”,明白楷书是从篆、隶书演变而来,并把篆隶之笔法应用到楷书之中,增加厚重古朴的气息,避免柔弱飘忽的弊端。傅山小楷,结体不事安排,任其扁长;用笔自然流畅,方圆皆取;气息疏朗清雅,醇厚朴拙,受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的影响很明显。代表作有《金刚经》《千字文》等。

五、结语

钟繇楷书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我们今天学习书法,一定要借鉴古人的学习方法和经验。钟繇是彻底的创新者,他改造隶书,借鉴行草书,助推了楷书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书体风格。王羲之学习钟繇书法,继续革新钟繇书法遗留的隶意,形成笔法成熟的王氏楷书。后人要想在楷书的发展中有所突破,那就应该具有“复古主义”思想,五体书法皆修,在各种书体中吸收养分,注重书法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以及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锤炼。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陈思.书苑菁华校注[C].崔尔平,校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张怀瓘.书断[C].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5]潘运告.宣和书谱[C].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6]朱长文.墨池编[C].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7]陈思.书苑菁华校注[C].崔尔平,校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8]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9]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朱长文.墨池编[C].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11]华東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2]卫俊秀.傅山论书法[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钟繇工夫楷书
“工夫”与“功夫”
楷书的笔势
一杯热茶的功夫
楷书
“功夫”和“工夫”
钟繇《荐季直表》(局部)
钟繇:盗墓贼这个锅我不背
硬笔楷书3500字
硬笔楷书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