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思考路径

2020-11-02张玲

戏剧之家 2020年29期
关键词:舞蹈教学

张玲

【摘 要】舞蹈最初被理解为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身体形态的重要路径。随着舞蹈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解到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与情感表达有着紧密联系。情感是舞蹈的灵魂与核心,而舞蹈则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与途径。脱离情感的舞蹈,即使动作熟练敏捷,却难以引起观赏者情感与精神上的共鸣。由此可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将对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路径进行分析,以促进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舞蹈教学;情感表现力;思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119-02

在社会经济与文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认知能力日渐提高,对舞蹈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贴合时代发展,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高校在舞蹈教学中强化了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过于强调肢体协调性与规范性、教学理念先进性较低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情感理解与感受受到一定影响。对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立足于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舞蹈教学进行分析,以实现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升。

一、背景解读,营造情感表达氛围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一舞蹈主题缺乏情感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与理解。对此,在舞蹈教学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总体情况为基础,进一步加强舞蹈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和背景故事的解读。其中,理论知识的阐述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效提高学生对舞蹈所涉内容的理解度,降低学生对某种题材舞蹈的情感表现难度;背景故事的解读,舞蹈教学不应当局限于动作拼凑,需加入作品内涵的分析环节,以实现学生舞蹈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在解读背景的过程中,具体包括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人文风情等方面的内容[1]。

例如,舞蹈教师在教授“民族舞”的相关内容时,结合背景解读的舞蹈教学具体流程如下:舞蹈教师首先应当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对该民族的习俗、文化以及历史等背景进行充分了解,明晰教学的重点在于舞蹈动作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意识;其次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此,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需求,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针对这一课时,笔者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該民族的习俗与历史,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快速地了解作品的情感主基调;再者,情感表达的教授。在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情感基调大致了解之后,教师再将作品情感变化的部分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将舞蹈动作进行细化并融入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把握舞蹈表演的情感表现目标;最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舞蹈作品展示,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舞蹈动作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目标。

二、音乐烘托,强化学生情感理解

舞蹈与音乐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音乐为舞蹈烘托现场氛围,在音乐的支撑下,舞蹈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对此,在立足于音乐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格外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节奏把握教学。强化把握节奏教学,锻炼学生的乐感,指导学生准确把握音乐节奏进行舞蹈动作,以保证音乐与舞蹈的协调性;二是匹配度控制教学。音乐类型与风格直接影响舞蹈的种类,对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音乐类型选择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音乐为背景,这样才能烘托出舞蹈所含情感,将观众带入到舞蹈情感之中;三是情感互动教学。音乐本身具有带动观众情感的作用,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完美匹配能够有效提高情感表达的完整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强对学生面部表情控制的指导,以实现学生情感表现准确性与完整度的提高[2]。

例如,舞蹈教师在教授“白毛女”这类歌剧时,针对音乐烘托的舞蹈教学,具体流程如下:首先舞蹈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授歌剧的背景及其内涵,引导学生与歌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后续的表演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其次通过播放歌剧音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歌剧中的情感,必要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选择音乐的方式,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选取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再者实际演绎时,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情感,通过反复推敲将“喜儿”这一角色凸显出来,以达到理想中的舞蹈效果;最后在学生演绎完成之后,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从情感表现力上对学生进行鼓励式指导,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情感表现力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热情。

三、实践创作,提升情感表现能力

实践是提高学生舞蹈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舞蹈实践机会,避免学生在正式舞台上因经验缺乏,导致应变能力不足和互动能力较差等方面问题的出现。针对实践创作教学的优化,教师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学会自主创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实践的方式。实践的方式主要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其中课内实践主要是指在舞蹈课堂上教师所设置的舞蹈实践练习环节,而课外实践主要是指学校给予学生在迎新晚会、新年晚会上表演的实践机会;二是自主创作的指引。舞蹈创作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对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开阔视野,以不同的舞蹈主题与情感主题为基点进行舞蹈创作,并结合适当的音乐将自身情感融入舞蹈动作之中,以增强舞蹈创作的层次感[3]。

例如,舞蹈教师在教授“牧马舞”时,针对实践创作的舞蹈教学具体流程如下:首先课前准备。舞蹈教师应当对班内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以及创作能力进行大致了解,并以此为基点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针对这一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的舞蹈创作意识;其次课前导入。为提高学生对“牧马舞”的认知,笔者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牧马人的生活以及牧马的动作,并引导学生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为“牧马舞”的创作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再者实践活动。在基础知识与情感传授完成之后,教师应当予以学生充足的课内实践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并将自身的情感引入到创作的舞蹈动作之中,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课尾教师应当对学生创作的舞蹈进行点评,点评的侧重点在于情感表现力上,并对情感表现力有所欠缺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以实现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整体提高。最后课外实践,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教师应当与学校进行沟通,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外实践机会,如参加迎新晚会、新年晚会以及组织团体比赛等,实现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四、综合训练,强化情感表现能力

在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体会音乐情感并进行一定的实践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可以进一步强化其自身的情感表现力。首先,学生要在感受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努力激发自身的情感表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在故事的背景上让学生展开充分联想,并进行团体内的交流,最终让舞蹈来表达音乐要传递的情感。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细细体会歌曲中的旋律及歌词,并对歌曲所传达的故事背景进行深入联想,最终将这种情感融入舞蹈当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地用舞蹈动作来表达音乐中的情感。

其次,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眼神训练。眼睛作为感知器官,在舞蹈中是反映舞者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比如,佛教题材的舞蹈,舞者的眼神要慈祥端庄,这样才能使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与艺术互动更加流畅。学生在舞蹈的过程当中缺乏二度创作的能力,所以,要想有效提高学生在舞蹈中的情感表现力,在训练扎实基础的同时要注意眼神的训练,让学生可以利用眼神来传达情绪,最终将这种能力运用于舞蹈表演当中,让舞蹈的情感表达更加流畅。

第三,在学生有了灵动的眼神的基础上,教師要注意舞蹈训练过程中的表情训练。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是情感表达较为直接的方式,舞者只有面部表情投入于舞蹈情感中,在领会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舞蹈角色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真正地把握好舞蹈的整体风格,将自己的感情融入音乐的表达当中,最终引起观众的共鸣。

由此可见,随着舞蹈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热爱舞蹈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应调整,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来进行表演课程的融合。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新,将自己的感知通过舞蹈来进行表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程中进行情感交流,抒发自己对于动作及音乐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二次创作,明确舞蹈的表演思路,最终在舞蹈动作优美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角色的整体形象,获得舞蹈表演的整体美感和观众的艺术共鸣。

五、结语

总之,情感表现力作为舞蹈艺术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重要性日渐突出。由此,在舞蹈教学中加强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在社会各方的推动下,现今高校的舞蹈教学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此,教师应当侧重于通过教学流程、实践教学以及音乐融入教学等方面的优化,为学生舞蹈情感表现力的提高提供重要的课程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姝.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实践策略研究[J].北极光,2019,(12):50-51.

[2]仲佳静.有效提高学生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力策略研究[J].艺术评鉴,2019,(21):123-124.

[3]韦兰七.试论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J].艺术评鉴,2019,(12):110-112.

猜你喜欢

舞蹈教学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方法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谈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