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方法
2016-12-05周杰
周杰
摘 要:本研究中主要通过分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分类,更进一步探究其编创方式,重点分析了当下我国在民间民族舞蹈教学组合编创中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以便可以改善组合编创的水平,更进一步推进我国民族民族间舞蹈发展及教育发展。
关键词:中国 民族民间 舞蹈教学 编创
民族民间舞蹈属于我国艺术舞蹈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关系着我国在舞蹈教育教学方面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关系我国舞蹈专业的启蒙发扎。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编创工作可以展现出我国舞蹈发展的动态全过程,更对提升舞蹈专业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不应当忽视其重要性。[1]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类型划分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学组合,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轻巧构思,对舞蹈的各个抽象动作和情感进行组织,以另一种鲜明的风格配合音乐旋律进行情感的抒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民间舞蹈的特殊魅力,这对培养学生舞蹈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着重要影响。[2]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的重要类型划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基础训练。主要是针对简单动作的组合训练,通过基础性练习对学生的身体条件进行调整和改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提高其灵活性,促进其情感的表达和抒发,这是引导学生把握舞蹈的基本动率和核心元素。第二,复合训练。主要是在基础训练的前提下融入更加丰富的动作,是学生在良好身体状态下更好的处理动作,把握空间节奏,这能够有效提高训练效率。例如,在学习蒙古族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硬肩的基础上再进行趟步,当身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下进行旋转和后退等,是舞蹈表演更加丰富。第三,表演训练。在完成基础训练与复合训练后,教师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表演,帮助学生更灵活的处理舞蹈动作,教师从旁指导,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情感的表达以及故事情节的表现,将舞蹈从舞动阶段上升到表演阶段,达到舞蹈学习的目的,达到民族民间舞蹈身心合一。[3]
二、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中的组合编创研究
1.基于素材的编创工作开展
民族民间舞蹈受到不同地域及文化特征的影响,在舞蹈动作以及呈现方式上均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中应当根据这种差异性分析教材,进行编创,充分明确教学中的主要目的。例如可以对朝鲜族“顶水”与我国东北秧歌舞蹈之间进行组合。这两种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所具有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民间舞蹈动作中的一些讯息对其进行编创,形成节奏具有统一性的表演程式,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十分完成的舞蹈段落。[4]
2.动作及动机的编创研究
动作动机主要指的是单一动作也可以是短句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形成的全新样式或者以的舞蹈组合。其体现的是舞蹈作品的主体核心。动机发展阶段能够结合对对象改变的多样化分析,包括呼应、对比以及动作处理等的改变进行编创。动作动机在实际编创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素材的挖掘,尤其是舞蹈素材所具有的内涵性。应当确保舞蹈动作及主体之间保持一致。例如可以对云南花灯小崴组合,利用步伐、撩扇等完成配合,另外还可以融入节奏对比等形式。
3.动作结构以及组合方式的编创研究
动作解构具体是指针对舞蹈动作方面形成的分析与构建。这样形成的全新舞蹈的过程,所有舞蹈元素均不相同,结构后重新形成的动作也各自具有差异。舞蹈教育教学编创工作开展中需要通过动作解构以及组合的方式实现。其可以呈现出不同民族民间舞蹈之中的不同层次与变化。提升民族舞蹈动作之中所具有的延展性,也可以呈现出舞蹈动作中所具有的变化多样性。进而对扩充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实际素材具有帮助作用。编创工作开展中,教师也需坚持原舞蹈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情感及审美意蕴,确保舞蹈能够与民族文化之间相关联,避免造成舞蹈动作与风格彼此脱节,进而影响舞蹈审美效果。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应注意问题
在进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编创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充分了解民族舞蹈地域特色基础上进行编创,并要结合民族舞蹈的人文环境,注重生活中舞蹈元素和素材灵感,将舞蹈实现从生活中升华,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韵味。例如,以东北秧歌为例,《梢头·五匹马》中男女角色是搭配成对出场,在舞蹈过程中男女动作应相互配合,体现出男女之间独有的甜蜜和羞涩,舞蹈组合注重鼓相与稳相相结合,达到动静合一,通过表演者的舞蹈魅力使观众感受到东北秧歌的热情、活力。舞蹈教学组合及编创阶段,教师需准确把握素材特征,对节奏处理以及风格特征等实施编创。确保教材具有系统性及连贯性。促使舞蹈教学编创工作开展能够具有鲜明的结构与艺术性。真正意义上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重要魅力。例如蒙古族盅碗组合编创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利用身体协调性以及道具的使用为主,进而配合肩膀及手臂动作,表现蒙古族女孩的端庄秀丽。[5]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教学组合与编创工作中,需立足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实际,教师也应当通过深入研究分析与了解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实际地域、文化以及情感特征。并从生产以及生活环境中发现创造源泉,在表现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展现鲜明个性,真正意义上赋予舞蹈全新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实质。由此可以提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尹建宏.中国民间舞舞台编创的文化处境与价值追求——访北京舞蹈学院郭磊教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2:106-115.
[2]王昕.广采博收神韵依存——浅析李瑞林、战肃容教授东北秧歌教材建构的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02:88-93.
[3]王小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探析——以蒙古族舞课堂教学为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9:421-422.
[4]胡骁,何喆.岭南民间舞蹈教材建设对于广东舞蹈高等教育的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1:64-67.
[5]袁莉.论传统组合的重新整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材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02: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