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帕凡舞曲》的曲式结构及风格特征分析
2020-11-02刘芊汝
刘芊汝
【摘 要】《帕凡舞曲》是伟大的钢琴家拉威尔的代表作之一,本篇文章主要从创作背景、曲式构造、和声、终止式、音乐结构、作风特征、旋律特点等作曲技法来学习与剖析,从而进一步理解这首作品,从中领会拉威尔在这首作品中所评释的外延,感受其中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演奏这首乐曲。
【关键词】创作背景;创作风格; 曲式结构;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074-02
一、拉威尔的生平
1875年3月7日,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出生在比利牛斯山谷靠边境的一个小城西布恩。他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巴洛克时代的气息编织在他的作曲当中,精密而巧妙,拉威尔很喜欢在作品中运用无声音阶,并且他都是用管弦乐配器的思路来创作他的钢琴曲作品。他的作品中把法国音乐的细腻、精致和东方的色彩、异国情调融合得十分和谐。在拉威尔的创作中有他独到的个人风格和语言,但同时他也没有丢失古典主义的音乐形式,依旧保持着清澈明亮。
二、《帕凡舞曲》的创作背景
《帕凡舞曲》是拉威尔学生时的习作。这首钢琴曲是回旋曲式,共有七十二小节。这首作品虽然技法简单,精简短小,但意境深远高雅,明显流露出拉威尔的作曲风格。 帕凡舞,也被称为孔雀舞Pavane是一种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盛行的缓慢双宫廷舞曲。拉威尔创作的《帕凡舞曲》《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多被译作《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或是《纪念死去的公主孔雀舞》。这个标题是根据卢浮宫中珍藏的西班牙作家维拉斯凯斯创作的一幅作品《年轻公主的肖像》所创。拉威尔在传统古典艺术规则框架内极致地表达了自己内心所追求的那种自由,二者相互联系,形成了一种紧密的作曲风格。
三、《帕凡舞曲》的创作风格
早期的印象派音乐喜欢明与暗的对比,光明与黑暗总是在玩着躲猫猫的游戏,沉醉在自我的漫长世界里。他的音乐这么与众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拉威尔在作曲中大量采用了古老、传统的戒律来编写,并且严格遵守维也纳古典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形式。拉威尔在对中国音乐的表达上,他更注重其本质的浓郁的色彩,在作曲中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从音乐的弱暗对比、细腻程度、色彩变换等角度来看,“帕凡舞”的结构看似古典音乐,但与古典音乐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这种音乐中,古典音乐风格都是精巧的。在“空灵”的声音背后,这部作品坚持古典美学原则,他年轻时进行这样疯狂而又独特思想的创作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音乐在思维和审美上与现在有许多显著的差异。
四、《帕凡舞曲》曲式结构分析
整首作品是回旋曲式。由五个部分组成,这首作品的结构规整,只有插部一与叠部三是不规则乐段。旋律结构复杂,段落清晰,由三个重叠部分和两个不同的插入部分组成,没有介绍、连接和结尾。但内部关系却较为复杂,曲式图如下:
(一)叠部一
叠部一共有12个小节(1-12),由两个非对称乐句(7+5)构成,是对比乐句,调式调性上看,从G大调开始,转到e小调上。第一乐句是由5个小节,再加两小节的扩充所构成。乐段结束在e小调Ⅴ6和弦,是开放终止。
(二)插部一
插部一共有15个小节(13-27), 由B与B′两个重复性的乐段构成。B乐段是由两个非对称的乐句(4+3),这是一个平行乐句。第一乐句变为B小调,第二个乐句变为下六度模进,调性变为D大调,最后以V 9-i结尾,收拢终止。B'与B相似,在结束时转到G大调,为后面疊部的出现做好准备。伴奏织体是叠部一的进一步发展, 旋律在高音声部。
(三)叠部二
共有12个小节(28-39)为叠部一的再现段。
(四)插部二
插部二共有20个小节(40-59),写法与第一插部有异曲同工之妙,内部由C与C′两个重复性的乐段构成,每个乐段都是由4+6非对称的两个乐句构成,是平行乐句。旋律是由和弦构成,调式调性开始是在F大调,后转入bB大调,最后由Ⅴ7—Ⅰ收拢终止,结束于g小调。
(五)叠部三
共有13个小节(60-72)为叠部一的第二次再现段。
纵观整首作品的结构,它包括五个基本部分。首先,每一部分都采用了乐段的结构,段落界限清晰明了。叠部一(A)是由两个对比乐句构成,叠部二(A1)和叠部三(A2)分别是再现段,不同之处在于在织体的变化。两个插部都是可以重复转调乐段,插部一(B)是 4+3 不对称理论结构,插部二(c)是一个4+6不对称的问题结构,它直接受到结构不对称发展的影响,导致内部控制结构失衡,增加了内部关系的复杂性。其次,多重变换的传递。音乐开始于G大调,然后转移到自然B和两个重叠部分在G大调织体变化。两个插部的调性发展幅度相对较大,和声和谐多彩。拉威尔采用大小调系统和自然小调,增加谐音的变化幅度,并采用富有个性特征的小二度音程。拉威尔意在采用一种典型的创作手法,以提升其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为了拓宽和声的延伸空间,拉威尔采用平行五度和平行八度来实现音乐的动态延伸。
主要调性建立在G大调上, 先后转入到了属调与下属调后,又回到主调, 符合了调性布局的惯有规律, 即T (主调) -D (属方向调) -S (下属方向调)-T (主调) , 充分体现了较为理性与逻辑性的传统结构形式。拉威尔多次交替使用2/4和4/4拍。同时,他还改变强弱节奏,用削弱小节线,改变正常拍号的意义。这些细致的创作技巧产生了自由的音效。
虽然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片段,但不规则的、不对称的片段及其重复性导致了结构的膨胀和不平衡;虽然每一部分之间没有独立的联系,利用部分声调段间的转换、声学连接的转换、更为完整和紧密的成分之间的连接;两个重叠部分的音质变化、插入部分和重放部分的音质变化的发展,这些因素增加了音乐的力量。因此,本文的结构呈现出小回旋曲与典型回旋曲相结合的特点。
五、特殊的风格特征
作为一部名曲,《帕凡舞曲》体现了拉威尔的音乐风格。从其他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些特点包括:
(一)本作品的乐队构成,为在其“调色板”上表现“复合”音乐风格提供了音色基础。
(二)这件作品的音色运用更为复杂。不同的音乐片段具有不同的音色运用特点,使得印象派和古典主义两种音乐风格相互交织。
(三)这部作品的演奏方法也很复杂。不同的音乐作品在运用不同风格的演奏方法上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两种音乐风格的结合。但总的来说,这部作品的演奏节奏比印象派音乐慢,旋律线条清晰。很多作品中许多重要的主题活动都体现在旋律上。在保持旋律和抒情性的同时,我们也实现了自己丰富多彩的变化。这是拉威尔音乐教学中形成的独特的旋律风格。
(四)从曲调的结构分析
在演奏方法上,慢节奏的演奏使音乐具有一定的古典风格倾向,这与印象派不同。这些表达方式直接表达了悼念公主的心情和氛围,与丰富灵活的印象派音乐表达方式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拉威尔早期的音乐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印象派美学思潮的影响。他在高雅精致的法国作品中,表现出对形式美感的追求。《帕凡舞曲》虽然结构短小,但在简洁和谐的结构中蕴涵着不对称的形式美。拉威尔不强调作品的功能意义,注重音色的表现力,增加了钢琴音乐词汇的变化。
在拉威尔早期的创作中,旋律是很有价值的。他运用丰富多彩的音乐线条形成旋律,塑造音乐形象。在拉威尔早期的作品中,慢、中速是主要的因素,而快、快则逐渐加入后期的作品中。象征主义诗人,认为诗歌的目的是给人一种模糊的印象。在这一时期,作曲家受到印象派诗歌和绘画的影响,印象派音乐还体现了对典故和隐喻的热爱,营造出神秘而晦涩的氛围和色彩,热爱细腻而难以捉摸。
六、结语
拉威尔的《帕凡舞曲》采用了“夭亡公主”的画面,运用丰富的想象,动静结合,生动再现了画中公主的优雅、端庄、动感的形象,具有典型的印象派风格的音乐功能。
在他的钢琴作品中,他深受西班牙音乐的影响。他母亲是西班牙人,所以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经常采用西班牙风格的伴奏进行音乐创作。当时,他的创作风格倾向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结构,但与印象派音乐有一定的区别。他善于细腻的情感表达,把自己独特的音乐观融入创作中。他的音乐思想过于奔放,和声技法过于新颖。他的音乐一般以主旋律带动人心,把作者的世界观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拉威爾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一位具有自觉性和思想性的杰出作曲家。人物形象设计更丰满,情感更细腻,音乐表达更丰富。他完全突破了印象派音乐的局限性,带领我们进入了音乐教学风格研究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梁宝忠.拉威尔<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总谱分析[J].艺术研究,2016,(01):109-115.
[2]龚华华.拉威尔<帕凡舞曲>中旋律线条的音色处理及整体布局[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4):139-144.
[3]丁婵.拉威尔<帕凡舞曲>钢琴曲及管弦乐版本比较研究[J].音乐时空,2016,(09):60-61+73.
[4]林萃.拉威尔钢琴作品中的“异国情调”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
[5]李莉.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研究[J].音乐创作,2016,(12):144-146.
[6]罗依菲.浅探西方印象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东方美[J].北方音乐,2017,37(12):19.
[7]张琳.拉威尔的印象主义情怀[J].黄河之声,2017,(01):71.
[8]吕威霖.最动人心弦的美丽与忧伤——解析拉威尔的<帕凡舞曲——为夭亡的公主而作>[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29(0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