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道情传承之路
2020-11-02李佩玉
李佩玉
【摘 要】作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古老剧种,不能完全以观众的数量来评判晋北道情的价值。即使它已经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市场,甚至已经不具备让大众欣赏的功能,但作为一种经典的宗教文化,晋北道情仍然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不能忽视导致晋北道情日益低迷的根本原因。本文在探讨晋北道情发展历程的同时,分析探讨传承晋北道情的途径,从而为进一步推动晋北道情的发展与传承提供助力。
【关键词】晋北道情;音乐;发展;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028-02
一、晋北道情的历史变迁
(一)晋北道情曲目主题变迁
道情自诞生之时起,便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充分体现了平民阶层的思想观念,晋北道情同样也是如此,在诞生初期便已染上一层宗教色彩,原本是一种让普通人膜拜的“神戏”。尤其是晋北道情的剧目主题,大都包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死亡本能的恐惧,以及对现世人生的热望,从而祈求神灵护佑,属于较为典型的神仙道化剧。晋北道情被成功提升到神戏的高度,同时又通过神戏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来宣传世俗的思想和理念,在迎合民众审美的同时,通过神靈来满足大多数人的心理需求,如《李翠莲传》《高楼庄》等。但是当理性思想开始占据上风,宗教思想逐渐走向衰落,晋北道情中有关神仙的成分也开始缩减,开始倾向于表现才子佳人之间的情感故事,进而演变成为表现大众生活的小戏,人民群众逐渐成为故事当中的主角,如《四劝》《游花园》《庙中会》《打碗罐》等。晋北道情剧目主题变迁既是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之间交替发展轨迹的客观反映,同时也表明了传统文化逐渐摆脱宗教的自然规律。
(二)晋北道情体系及市场变迁
晋北道情在历经多次演变后,其宗教色彩已经十分浅淡。在说唱艺术方面,则充分汲取民间艺术的精髓,进而形成独有的民间艺术题材,很大程度上是受清代地方戏曲的影响,尤其是北路梆子。晋北道情在逐渐形成体系的过程当中,始终呈现出极其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兼容当地多种地方剧种,成功弥补道情本身欠缺音乐表现力的不足。但是,晋北道情在汲取北路梆子的散板式以及锣鼓经以后,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仍然有着北路梆子鲜明的痕迹。
晋北道情虽然是地方性的小剧种,但是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与变迁之中,从季节性的民间演出团体再到专业的社团,从业余群体演员再到专业的演员,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北地区建立了专业的晋北道情剧团,之后晋北道情又趁着改革浪潮开始进入市场,但当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产生剧烈的冲突,当宗教信仰逐渐开始脱离人们的精神需求,晋北道情也再次陷入了发展困境。
二、晋北道情目前的传承困境
(一)晋北道情戏班运作困难
戏班是支撑一个剧种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所以戏班的良性运行是戏曲生存的必备前提。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戏班的生存和发展决不等同于戏曲的生存和发展,在没有外部压力或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的条件下,戏班的运作只能以自身的生存及其内部组成人员的生存为前提。这就造成了戏班(包括时下的专业剧团)生存和运作的一个首要的基本原则——经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戏班班主(或剧团团长)会尽可能地简化设备,精简人员。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民间班社的设备简陋,演员行当不全,主要演员可能身兼数职。在具体演出的过程中,他们的戏往往是最多的,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在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中,他们显然是落后于时代的。与一些大剧种的演员比起来,他们的基本功和演技显然是差劲的。主要演员如此,其他演员就更不必说了。而且时下道情戏班的演员严重缺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因此,戏班的生存相当艰难,班主尤其难当。
(二)晋北道情与当前大环境格格不入
剧目、音乐(唱腔)和舞台美术是构成一个剧种特色的主要标志。就剧目和音乐而言,最能代表晋北道情剧目特色的是神仙道化戏和修贤劝善戏。神仙道化戏主要讲述道人出家成仙的故事,更适合说唱道情演出,搬上舞台后虽几经有关人士改编修订,但收效不大。这部分剧目大多脱离现实生活,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要求,而修贤劝善戏又与时下流行的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目前上演最多的是生活戏和历史戏,但它们都不能代表晋北道情所上演剧目的最高水平。生活戏多为少矛盾冲突和无矛盾冲突的简单故事,社会生活中那些重大激烈的矛盾冲突在晋北道情中则很难见到。这种情节安排的弊病,使它很难与成熟完善的大剧种媲美。
在时下以板腔体音乐为戏曲音乐主流的背景下,晋北道情音乐又显得陈旧简陋,不能为普通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所欣赏接受。迫于生存的压力,晋北道情也从周围的大剧种中多方面吸收借鉴,像从晋剧中借鉴过来的“滚白”、“流水”、“介板”,但在与道情音乐结合相融的过程中,效果并不好。晋北道情演出最具特色的乐器“渔鼓”现在已为所谓的西洋“架子鼓”所代替,唱腔也根据北路梆子和晋剧多有改革。此外,还有舞台布置的现代化,甚至连吐字发音也日益普通话化。这是民间小戏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两难境地:变迁则容易“失重”,固守则没有市场。
三、晋北道情的发展传承
(一)坚持传承人才培养
晋北道情从艺人员的来源较为复杂,从事表演的动机也有所不同。由于群众的生活十分贫苦,因此,道情表演人员大多以乡贤居士为主,还有部分则是为了谋生的业余人员,或者是半职业人员。由于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偏低,对艺术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限制。因此,无论是提升表演者的素质水平,还是培养继承者,首先都要获得大众的支持,尤其是对于道情的传承与发扬而言,民众保护便是一种最为强大的力量。其次,通过邀请学校名师建立培训班,同样也是提升表演者素质的有效途径。虽然各地、县都曾经做过试验,但并未能坚持,导致人才出现断层。第三,可以邀请剧作家参与作品创作,借以提升晋北道情的质量。第四,在晋北道情当中,女性人物的扮演者以男艺人为主,明显不够细腻,而这种失真是晋北道情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晋北道情在发展过程中曾遭受三次巨大的挫折,在艺术方面发展缓慢。随着技艺人衰老的同时,晋北道情这种特殊的遗产也在快速消亡。从客观角度分析,晋北道情其实已经面临濒危绝境。培养新一代懂得欣赏晋北道情的受众群体,可以为保护晋北道情培养受众基础,因为文化必须要通过下一代才能实现传承。比如可以通过“赠票”等方式,对有艺术潜在需求的群众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晋北道情真正的需求者。
(二)丰富音乐元素坚持音乐特色
当地人将唱道情称为“咳道情”或“咳咳腔”,几乎每句唱词中都使用了虚腔及衬字。由于衬字使用太过频繁,容易给人杂乱之感,让人难以理解句意。但衬字运用在道情演唱中必不可少,如果完全去掉唱腔当中的衬字,道情原有的韵味也会丢失。如何在明确句意的同时,确保道情本身的意韵,是晋北道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人们采用拖腔的方式来弱化“一字三咳”的现象,使句意更加清晰。在曲牌体汲取板腔体摸索唱腔技巧时,曲牌体也得以板腔化,例如结合唱句的特征,灵活地调整板式。
据老艺人介绍,晋北道情还曾经采用古琴、箫等作为伴奏乐器,目前文场以四人操五件乐器为主,采用这种配置的目的在于节省成本。虽然对艺人谋生有利,却影响了乐队的表演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个乐队的表现力,还可以结合乐队的条件适当扩充,部分剧团以文场的建制为基础,增加多种乐器,比如扬琴、琵琶等。同时采用配器方法进行伴奏,使音色、音量的层次更为丰富。
除此之外,晋北道情还面临着创作方面的危机,当前大部分作曲家主要学习的都是西方的创作理念和技巧。西方的音乐理论虽然十分严谨,但毕竟不符合中国的传统,运用西方技法来创作传统音乐,显然不符合逻辑。从总体上看,晋北道情具有十分鲜明的开放性,其音乐素材十分丰富,但初步定型完成之后,并未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比如散板,始终没有与梆子彻底进行融合,形成特有的音乐语汇。晋北道情的唱腔和乐队也过于原始粗犷,并未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品位也未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三)坚持创新增强影响力
自古以来,山西都是戏曲繁荣之地,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也不管地方戏曲是兴还是衰,戏曲始终深受山西群众的支持与喜爱。在山西省一带流传着大量的地方戏种,比如曲子以及道情等。晋北人向来好戏,而道情是晋北地区最主要的戏剧类型。社会发展的同时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人们的经济意识水平也在提升,特别是年轻人,对晋北道情这种戏剧形式很难产生兴趣。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宣传为晋北道情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比如作为一些电视节目的插曲或配乐,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进行宣传。还可以让专家学者介入,创作更高质量的新剧目与新音乐,从而更好地促进晋北道情的发展。
(四)贴合群众需求充分拓展市场
传统艺术的魅力通常超乎我们的想象,正是因为对道情的宣传、整理及研究存在不足,无法满足民众需求,才会导致道情受到冷落,因为我们觉得道情已经失去吸引力,所以才会心存忧虑,想尽所有方法抢救。其实优秀的艺术永远不会失去魅力,著名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会永远受到人们的欢迎。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商业机制的作用,流行音乐及经济领域方面的市场运作已经十分娴熟,而戏曲与晋北道情仍然显得格外稚嫩。总而言之,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晋北道情无论是进行改良还是包装,重要的一点在于效果能令群众接受。对于符合科学的部分应当继承,但继承并不是单纯复制,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各行各业都已经市场化的今天,晋北道情要适当地参与市场竞争,而不能远离群众,如果可以在传統与现代之间寻找到契合点,就能帮助晋北道情打破困局,使其获得更好发展,重新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宫文华.晋北道情的剧目分类[J].沧桑.2013,(04).
[2]宫文华.“非遗”视域下的晋北道情传播方式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07).
[3]黄娟.传统戏曲与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以“晋北道情”的发展现状为例[J].晋阳学刊,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