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森林蓄积的影响因素与建议
——基于林分起源的比较

2020-10-30

中国林业经济 2020年5期
关键词:蓄积量蓄积清查

余 畅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1 我国森林蓄积量现状

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质量,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根本,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1-3]。而要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其质量,就需要切实的研究。森林资源总量可以从面积得出,而蓄积量则可以用于衡量森林质量。

1.1 全国森林面积及蓄积量变化情况

我国森林资源数量呈持续增加的态式,质量在稳步提升、效能也不断增强[4]。据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如表1),我国森林面积达到了22 044.62万hm2,较第八次清查的20 768.73hm2增加了6.14%,同时森林覆盖率也较第八次清查有所上升,达到22.96%,表明我国现行的森林保持方面的政策是卓有成效的。

同时,森林蓄积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如图1所示,森林蓄积量增长率从第三至第四次清查之后,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即每年的增速没有什么改变,保持在大概10%的位置。在第五次至第七次清查期间,森林蓄积量增长率有放缓的趋势。而从第八次至第九次清查,蓄积量又重新达到了一个较快的增速。

表1第六次至第九次森林资源调查情况

图1森林蓄积量增长率

我国森林单位蓄积量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从第六次到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来看,森林每hm2蓄积量和森林总蓄积同时不断增长,相对来说,森林每hm2蓄积量增速相对缓慢。

图2森林蓄积及森林每公顷蓄积量

1.2 天然林面积及蓄积量变化

天然林是我国森林的主要成分,由表2中可以看出,从第六次至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除第八次外,天然林的面积都占据了我国森林总面积的60%以上,但占比在逐渐减少。而由图3所示,天然林的面积从六到九次清查持续增长。比如第八次清查至第九次清查间,天然林面积增速很快,面积由12 184万hm2增加到了14 041.52万hm2,增加了15%。这既直接说明了我国在天然林面积保护方面的成效,同时,因为天然林在总面积中占比的减少,也间接说明了我国森林总面积增长之快。

表2第六次至第九次森林调查中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对比

图3天然林及人工林面积

天然林蓄积量也有了一个较为高速的增长,从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的122.96亿m3到第九次的136.71亿m3,增长了约11%。尽管与森林总蓄积的增长相比还是稍显逊色,但鉴于此前每次森林资源清查较前次增长都约为7%,这个增长速率还是十分可观的。

由图2折线图可以看出,每公顷天然林蓄积量在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时达到顶峰。而在第九次资源清查时反而下降,可天然林的总面积和总蓄积都有很大的增长。由此可见,天然林的蓄积量大幅度增长并不是由于单位蓄积增长,而是由于面积的增长。

天然林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仅是数量上,只有在单位蓄积量上也在提升才能保证天然林的质量和作用。因此,在发展森林总面积,保护天然林面积和扶植人工林时,也应加强对天然林质量的关注。

1.3 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

人工林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5]。相对于天然林,尽管人工林面积增速很快,但面积占比仍然较小。由表2可见,在六到九次森林资源清查中,人工林面积持续增长,在第九次时达到了8 003.1万hm2。同时,人工林在总森林面积中的占比一直在30%左右,在第九次森林清查达到了36%。人工林的蓄积虽然增速很快,但基数小。根据表2可以看出,人工林每次清查的增速在30%左右,而在第九次资源清查时的蓄积仅有33.87亿m3。

图4是人工林在第六次至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每公顷人工林蓄积量的折线图。图中可以看出,单位蓄积最高是在第九次清查时,达到了42.32m3,呈不断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不小。

图4人工林与天然林每公顷蓄积量对比

1.4 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对比分析

天然林是天然存在的品种,在人类介入之前本身也占有很大一部分的面积。而人工林则是靠人工移植培育的,面积相对较小。由图2可知,天然林占比基本在人工林占比的两倍左右。但这个比值也是在变化的,在第六次资源清查时,天然林占比在人工林的两倍还多,而到第九次清查时,天然林的占比已经不到人工林的两倍了。由此可见,人工林的发展速度较为快速。且随着育林技术越发成熟,未来的人工林面积在总面积中的比例可能会发大幅上升。

在面积激增的同时,人工林的蓄积也在增加,但由表2可知,人工林的总蓄积仍相对较少。目前而言,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砍伐林木、采集新材、森林火灾等[6]。同时,为了满足消费者群体需求,使产品多元化多层次发展[7],足量的木材供应也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可知,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同时保证所需的木材利用,必须要有大量的高质量的人工林。

对于单位公顷蓄积量(如图4),在人工林单位蓄积量最大的时候也达不到天然林单位蓄积量的二分之一。尽管人工林出现晚,发展时间短,但可以看出,天然林和人工林在很多方面仍存在差距,人工林自身还是有较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2 影响因素与问题

2.1 森林基础

就先天的条件来说,天然林有着充足的生长时间,同时生长环境是完整的可以进行充分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拥有良好的蓄积基础。在本身基础就较好的情况下,人为的干预并不是必须项,甚至可以说,在不存在人力影响的情况下会进行的更好。

而人工林从开始生长就是在人工条件下,需要人力介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人工的制定培养的规划、松土、除草施肥等活动。因为人工林不存在良好的环境背景,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让它实现自我调整,因此除去人工的长时间多方面的干预,人工林是没有办法做到健康成长的。可人工林的树种因为种植难度等要求,本就相对单一,因而会造成人工林的森林结构单一,故人工林相对于天然林没有良好的森林基础。

2.2 森林管理

2.2.1 管理要求不同

天然林是一个相当完整的森林体系。若无恶意破坏,过度砍伐等行为,天然林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自己生长。所以管理要求上重点放在对原有天然林的保护,对出入天然林的人员进行监督并在发现隐患的苗头时及时制止上。而人工林的管理目标主要是在无基础的情况下对新苗进行培育,人工林在培育时不仅跟天然林一样需要对林木进行保护,也要对无完整系统的人工林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监督并做出有效的反馈。

2.2.2 管理难度不同

天然林所需要的无非是对林地的熟悉与对常见隐患的了解,并没有很多的技术含量,也不需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管理者只需熟知森林范围即可。与之相对的,人工林在管理上则需要较多精力。不仅需要对林地熟悉的人进行安全上的管理,更重要的是需要专业的,对培育树木有经验,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及时反映解决的人。不仅是人力上的需求,营林成本也需要不少,其中主要包括前期的造林成本和后期的抚育管理费用等[8],都需要不少资金。

2.3 森林用途

天然林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政府不断扩大对林业的公共投入,便是意在促进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9],故天然林减少的程度较为有限。而相对来说,人工林则可用于商用。人工林多用于木制林产品制造和非木制林产品的生产。而制造木制林产品就会造成砍伐,从而减少人工林的蓄积量。

2.4 分布位置

人工林由于由人工种植,可以由人来选择分布的位置。又因为生长过程需要人类介入,必然是位于易于管理的位置。而天然林则不同,天然林位于远离都市的位置,故而相对不那么容易保护。一则交通不便,保护的要求不易传达。二则过于偏远,懂得如何管理的人并不容易在现场管理。因而有可能导致天然林周围人并没有充足的保护意识,且在发生隐患时并不能及时发现制止。

3 建议

3.1 丰富人工林种植品种

人工林在经营过程中,通常是选择易成活,且成熟年龄较小的林木进行人工种植。故而,人工林中只有单一的几种树种,也不易存在天然林中会出现的层次结构。人工林的层次较为单一,它的光合效率不充分;而天然林层次复杂,因此林分整体光合效率高于人工林[10]。在光合作用效率低的情况下发展,就算有其他的方法来提高产量,人工林的质量仍然会相对低下,人工林的蓄积量也因此没有很多升高的空间。但若是将人工林中引进一些合适的新品种,引进一些适宜此地环境特点,气候条件,且与本来种植在此地的人工林不相排斥的树种,使生物多样性丰富,便可以提高人工林的光合作用效率。

3.2 对人工林地更新进行适当补偿

总体上我国人工林蓄积量相对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人工林种植品种不合适,种植水平不高,土地条件及所施肥料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致使很多人工林的蓄积量并不能达到现代社会要求的标准。这就要求将先前种植的林木改换成新的更适应当前土地的品种。但大多种植林地的人并不愿意在当前的情况下进行改变,林木再种植到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收益就完全损失了。这时若是对先进行林地更新的人进行一部分补偿,以此来进行宣传,便可以带动本没有计划对林地进行更新的人进行更新,也可以使土地所有者没有怨言。

3.3 改进天然林经营模式

天然林尽管有完整生态系统,但想要做到系统的保护和监察需要的绝不仅仅每季度或每年的检查,可天然林离城市较远,居住在城市的管理者无法每日对天然林进行监管。而在天然林附近的农户则可很好的承担这份工作。农户们依靠着森林生活,但由于科技水平较低,并不能很好的利用森林资源。也因为不是所有这些森林资源都与他们有利害关系,他们也并不会进行系统的保护和监管。因此可以制度相关政策,让居住周边的农户在可以得到更多利益的同时明确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这样农户不仅担起了对自己那部分林地的保护和监督的职务,同时森林对农民来说,变成了可增值的资产[11],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天然林的蓄积量,也对其他林产品质量的提升有好处。

猜你喜欢

蓄积量蓄积清查
海洋资源资产清查系统设计与实现
海伦市护林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当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价值评价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物量与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从固定资产清查视角探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孙吴县沿江林场资源结构及特点
新开道林场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
浅谈黑龙江省逊克县新立林场资源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