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视阈下大学生家庭代际沟通研究
2020-10-29王孟玉颜彦余晓艳
王孟玉 颜彦 余晓艳
摘 要:针对时下数字媒介迅速发展对家庭代际沟通带来的影响,在对传统家庭交流语境、交流心理以及语言习惯产生深刻影响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的研究方式,通过对大学生选择的数字媒介、沟通频率、内容和效果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家庭代际沟通现状进行数字化分析。结合数字媒介发展实际对家庭代际沟通平台做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数字媒介;大学生;家庭代际沟通;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9-0058-03
时下,很多父母表示和子女间的交流沟通较少,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出现了沟通难、难沟通等问题。尤其数字媒介的推动,对传统家庭代际沟通产生了深远影响,家庭代际沟通也呈现出联系紧密却沟通有隔的局面。
代际沟通是指不同代人之间在思想、情感等各方面的交流。具体指两代人之间、家庭父母与子女间的理解与交流。数字媒介从微观上来讲,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在的内容、存储、传输、接收的设备;从宏观上来讲,指以数字技术产生联系,发生关系。具有互动性和选择性。
但在实践过程中,作为学生群体也认识到了沟通条件的局限性,笔者通过调查,共收集300份问卷,由于有效数据有限且案例带有个性,并不能代表所有青年群体同父母的沟通模式。因此,笔者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传媒特点,通过实际调查研究总结,拟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样本数据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两种方式进行研究。在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中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64份,除去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40份,问卷填写有效率为86%。
受访对象为大学生及其父母。父母大多为“70后”即1970年后出生,所占比例为79%和67%;子女大多为“90后”,“00后”所占比例较少,只有37%。在数字媒介不断革新的当下,“70后”父母对“90后”大学生的代际沟通影响更为显著,同时面对“00后”新群体的影响更是日渐突出。由此,本文就问卷反映出来的基本状况和案例进行分析。
(一)沟通媒介:方式多样,选择趋同
总体来看,大学生所选择的通讯方式种类多样,例如,QQ、微信、微博、博客或电子邮箱等,而电话和短信几乎没有涉及。反观父母所接触的新媒体则不多,多数选择微信或是停留在电话、短信上。也就是说,在沟通媒介上大学生更青睐于以网络为介质的通讯软件,而“70后”父母则依旧选择以移动通信为基础的电话通信方式。
因此,两代人在沟通方式上更多的是以移动通信为基础的电话或短信,占比达到47%。具体交流方式上以语音、网络视频为主,对于书信和电子邮箱的使用比仅为1%。可见,传统媒体在网络技术发展成熟的冲击下日渐衰落乃至消亡。未来,数字媒介发展成大势,也必将改变大学生同父母两代人的代际沟通发展方向。
(二)沟通频率:亲密有间,沟通有隔
大学生和父母沟通频率最普遍为一周一次,再者是一周3到5次。沟通频率相对较为亲密,而一月一次的比例仅13%。对于沟通时间的调查,沟通时间在5 分钟以下的占17%,53%的大学生和父母沟通的时长为5~15分钟,22%的沟通时间为15~30 分钟,9%的学生同父母沟通超过30分钟。
就沟通频率和时长两项来看,大学生和父母之间的代际沟通在数字媒介的推动下,两代人交流在频率和时间上都有主观上限制,亲密有间,沟通有隔。
(三)沟通内容:话题略广,深度有限
大学生和父母所谈话题涵盖较为广泛,两代人容易达成共识的话题更多来自上一代人的社会化经验和建议。采访“你的社交账号会加父母为好友吗?”时,选择“会”占80%,“否”占20%,而更多的人表示“会加,但会设置不可见”。在“微信朋友圈动态是否屏蔽父母”的选择上,“是”占53%,“否”占47%。
大学生注重情感私密性,以及个人情绪的隐藏性。并且,大学生倾向于塑造网络个人形象,在不同的平台展现不同的自我,追求情感自由。在深度交流上,大学生和父母之间存在一定的隔膜和差别。父母通常否定子女的看法,并对子女的看法持不支持或怀疑的态度,以及会尽量说服子女的观点而顺应自己。
(四)沟通效果:代际依旧,不温不火
57.5%的大学生认为在数字媒介下足够满足父母同子女的沟通,而42.5%则持否定态度。
数字媒介顺应的或针对的用户群只会是年轻一代,父母对于新媒体以及其功能的使用难以完全掌握。并且,数字媒介只是交流的工具,真正的交流应该是面对面、心和心的沟通,如此才能产生更有效的沟通效果。不可否认,媒介对两代人有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只停留在日常中,对于深度交流仍没有过多改善,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二、具体案例阐释
(一)案例阐述
在研究中对“形容同父母沟通现状”这一问题,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不排斥同父母交流并且愿意去交流,但总是词不达意或为了避免冲突选择沉默。不少父母也有这样的困惑,不知道子女的想法或是子女也理解不了自己,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受访者小云表示这一现象自大学生活开始就一直存在,本文将其作为案例进行理论分析。
案主:罗女士45岁,女儿小云20岁,大学在读。
罗女士倾诉,“女儿上大学后同我很少交流,在外上学的时候每周視频聊天,放假在家有时我想和她聊聊规划,但她每次都不耐烦。孩子大了有自己思想做父母的也懂,对于网络或者一些新事物我们有点脱节,但孩子始终是孩子,父母自然是需要给予经验的。她跟我有时还说点,和爸爸简直一点交流都没有,两人坐在一起可以不说一句话”。
女儿小云表示,“以前没离家的时候并不觉得父母的压迫感,反而离家后回来感受到一种压迫感。从回家时间不能迟于晚上十点,到出去的门禁,一切都还在以前的规定下生活。我能够理解父母关心,但久而久之就成了压抑。而且,我不喜欢父母对我的规划,你要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我尝试过聊天沟通,但每次都草草了事,聊不出所以然”。
(二)案例分析
1.代际沟通冲突的普遍性存在
案例中由于两代人因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代际沟通。
代际沟通这一概念是由社会学家曼海姆提出,他在研究个人和社會关系时发现,以三十年为间隔,每一代人都会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一个同阶段群体,称为“代群”[1]。每个代群所处的社会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人生经历大致相同,从而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基本相似, 这使得同代人之间交流起来比较容易。而在研究一个代群同其群体上下代群之间的代际关系时, 发现代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曼海姆把这种现象称为代际差距,后来简称为“代沟”[2]。案例中罗女士和女儿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是城市家庭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代际冲突的缩影,上一辈同下一辈之间因为对社会和事物的看法认知的不同,产生了矛盾冲突。也显露代际沟通存在的具象和建立良好代际沟通的重要性。
2.高低语境下的沟通窘状
案例中两代人的情况也印证了代际沟通中的高低语境现象。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中对高低语境做出诠释。即在同种文化的语言交流中,如果话语意义的创造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对所使用的言语依赖程度较低,那么这种文化就是高语境文化;相反,如果话语意义产生对所使用的言语依赖程度相对较高,而对语境的依赖相对较低,那么就属于低语境文化[3]。在家庭代际沟通中,父母的交流方式就体现出低语境文化的特征,父母擅长面对面的交流,语意简明。而子女则体现出高语境文化特征,如“表情包”的使用,子女所用的表情包含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是“代指”而非“所指”,这就和父母形成了两种极端。
3.“去中心化”的结构变化
案例中,女儿小云同父亲的交流甚少,沟通一方通常是母亲。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以家庭为单位,内部话语权的变化和重构。费尔克劳指出,社会话语秩序的结构方式是由权力关系来决定,而话语秩序是由不同的话语类型组成的[4]。所以,权力斗争决定着话语类型斗争,如在传统家庭权力结构中父亲是占支配地位。
网络时代的认知差异下,“父权”中心逐渐被打破,现代家庭中母亲或子女成为家庭的核心。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去中心化”转向。在此趋势下,家庭内部话语权出现分化和持平,父亲、母亲和子女各占一方,而在研究中发现子女很大程度上占着支配地位。
三、相应建议
(一)接纳折衷,尊重理解
对大学生自身而言,需要听取和接纳父母的合理化建议,在数字媒介主导的时代下要主动让父母接收和学习。父母和大学生相比,接收新事物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较弱,在自己已形成的成熟认知体系里对于新信息会有下意识的抵抗,这需要作为后辈的当代大学生耐心交流,帮助父母顺应时代,努力搭建平等话语空间,站在同一平台才能够更好地沟通,为家庭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大学生在日常聊天时要避免“线上冷暴力”,父母在数字媒介下往往是被动和被回应的一方。例如,回应父母关心只用“哦”“好”或是一个表情包终结,会对父母心理上造成落寞感。要将父母放在对话的对等位置尝试去打开父母的内心。
(二)主动学习,平等交流
对父母来说,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保持学习的心态,与时俱进,做到和子女平等交流。信息时代下数字媒介千姿百态,不断涌现出新功能和新用法,如果不加快脚步,代际沟通的隔阂会越来越大。大部分家长表示对于子女使用的网络用语和信息都处于不知晓的状态。父母同子女的交流往往命令过多倾听过少,高低语境下的不平等导致父母难以融入网络时代,子女也无法同父母和缓地交流。
学习融入终究是大势,放平身段,用积极向上的态度跟上时代步伐。不做子女眼中的“保守者”,助推家庭交流新关系积极发展。
(三)搭建平台,有效推进
对高校来说,在正常的教学之外,也应该将目光投放到大学生同父母的沟通上。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理解代际沟通存在的不可抗原因和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彼此交流更进一步。
新媒体发展日渐成熟也为家校合作提供契机,在大学教育中引进家庭教育力量,可以让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发展,也可以锻炼大学生拥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数字媒介也给高校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平台,在学校设立应对家庭矛盾心理梳理平台,让学校成为舒缓的一方,更为清晰地分析,推进代际关系更好地发展[5]。例如,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设线上家长互动平台,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子女;在节假日助推双向互动,为家庭代际关系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数字媒介的发展对家庭代际沟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重新组构了新型交流方式,为父母同子女建构新的桥梁。代际沟通会一直存在,但矛盾会因为沟通消解。希望在未来的网络时代,家庭代际沟通会是良好健康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周怡.代沟理论:跨越代际对立的尝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95(2).
[2] 林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J].武夷学院学报,2008(4): 59-62.
[3] 梁珈绮.权利的重构:社交媒体语境下现代家庭交流模式探究——基于对微博话题“与父母的聊天记录”截图的文本分析[J].东南传播,2009(3):91-92.
[4] 王雅哲.批判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话语类型[J].海外英语,2018(13):213-215.
[5] 袁媛,韩明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代际沟通差异研究[J].今传媒,2016(11):56-57.
[责任编辑:杨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