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10-29张莉余小骊欧阳晓春王水华
张莉 余小骊 欧阳晓春 王水华
急性脑梗死于临床中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认为与血流动力学异常、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1-2]。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最常用手段,其可改善脑血管再通情况,缓解疾病发展,具有良好应用效果[3-4]。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infarction,HI)是静脉溶栓后最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可加剧脑组织损伤程度,影响溶栓治疗效果,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临床需尽早明确HI 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积极予以对症措施,预防HI 发生,保障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及安全性[5-6]。但目前临床对60 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I 的相关因素报道较少,故难以为临床预防提供有效指导,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60 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 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在本院进行经静脉溶栓治疗的127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7],且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年龄>60岁;无精神异常,交流障碍;均经经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4 h 均复查头颅CT、发病后3 d 内均经MRI复查;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合并其他明显出血症状;既往神经功能异常;合并老年痴呆;凝血功能异常;合并感染性疾病。HT 诊断标准:溶栓后24 h 复查头颅CT,血肿呈均匀高密度表现,CT 值于50~70 HU,血肿边界较为清晰,但其四周组织存在受压移位表现;发病后3 d 内复查头部MRI,经检查可见脑部存在呈DWI 高信号梗死病灶,且不同范围梗死病灶内存在短T1或等T1或短T2或GRE 序列低信号病灶。根据所有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HT 发生情况分为HT 发生组(n=34)与HT 未发生组(n=93)。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设计临床资料调查问卷,统计两组基本信息,包括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有无抗凝治疗史、有无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有无长期吸烟史、有无长期饮酒史、有无抗血小板治疗史、脑梗死面积等,分析导致60 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 的影响因素。
1.3 判定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4 年修订版)》中高血压诊断标准,且于平静时测量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8]。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新编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糖尿病诊断标准[9]。高胆固醇血症:经实验室检查得知血清总胆固醇水平>6.24 mmol/L,或甘油三酯水平>1.82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3.60 mmol/L。高Hcy 血症:Hcy 水平>15 μmol/L。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变量纳为自变量,对其赋值,将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 作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多项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HT 发生组男21 例,女13 例;年龄61~78 岁,平均(69.54±2.11)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6 kg/m2,平均BMI(22.34±1.12)kg/m2。HT未发生组男56例,女37 例;年龄61~79 岁,平均(69.87±2.36)岁;BMI 18~26 kg/m2,平 均(22.41±1.26)kg/m2。两组性别、年龄及BM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60 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 发生情况 HT 发生组中,心源性脑栓塞占比最高,为55.88%(19/34),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占23.53%(8/34),小动脉闭塞型,占14.71%(5/34),其他不明因型,占5.88%(2/34)。
2.3 60 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 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在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有无抗凝治疗史、有无长期吸烟史、有无长期饮酒史、有无抗血小板治疗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 发生组合并糖尿病、高Hcy 血症与脑梗死面积≥5 cm2比例均高于HT 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60 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 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证实为可能的影响因素纳为自变量,并对其进行赋值(是否合并糖尿病:是=1,否=0;有无高Hcy 血症:有=1,无=0;脑梗死面积:≥5 cm2=1,<5 cm2=2),并将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 作为因变量,经多项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高Hcy 血症、脑梗死面积≥5 cm2为导致60 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 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1 60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例(%)
表1 (续)
表1 (续)
表2 60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其多因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好发于60 岁以上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病发率[10]。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多采用静脉溶栓方式,其可有效改善脑供血情况,抑制疾病发展,治疗后易发生HT 等并发症[11-12]。HT 发生后易加剧脑组织损伤程度,影响溶栓治疗效果,增加颅脑出血风险,因此临床需明确静脉溶栓后患者发生HT 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以期降低HT 发生率[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60 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经静脉溶栓治疗后心源性脑栓塞发生率最高(55.88%),经多项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高Hcy 血症、脑梗死面积≥5 cm2为导致60 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 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析原因在于,心源性脑栓塞经静脉溶栓治疗解除栓子后,栓塞远端处多伴有毛细血管缺血坏死表现,进而再灌注时易导致血管壁破裂,发生HT[15]。合并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发作后,机体血糖水平较高易增加血浆渗透压,损害细胞膜功能,紊乱神经细胞代谢功能,且脑组织内乳酸大量堆积,易造成病灶组织酸中毒,加剧脑组织再灌注损伤与全身炎症,损伤血脑屏障,进而增加HT 发生率[16-17]。临床针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需根据其病情发展情况积极予以降糖治疗,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预防静脉溶栓后HT 发生。据相关研究显示,高Hcy血症与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机体Hcy水平较高,可提高血小板黏附性,促使血栓形成,可促进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同时高Hcy 可促进相关炎症因子释放量,增强受损脑组织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程度,进而加剧脑细胞功能损伤,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增加治疗后HT 发生率[18-20]。临床针对伴有高Hcy 血症患者,需予以饮食控制或维生素B6、维生素B12补充等对症治疗,以控制Hcy 水平,预防HT 发生[21]。脑梗死面积越大,脑组织缺血、缺氧及脑水肿程度越重,且病灶四周毛细血管受压迫力越高,进而血管壁内皮细胞损伤较重,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肿消退、侧支循环开放,受压坏死的毛细血管易出现破裂情况,故HT 发生率较高[22-23]。临床针对脑梗死面积较大患者,需予以降低颅内压与脑水肿措施,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予以对应治疗措施,以保障静脉溶栓治疗效果,降低HT发生率[24-25]。
综上所述,60 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心源性脑栓塞发生率最高,且合并糖尿病、高Hcy 血症、脑梗死面积≥5 cm2是导致60 岁以上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 的影响因素,临床需积极予以对症治疗措施,以期降低HT 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