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晓楠:用诗歌激活童年想象

2020-10-27郭良忠

齐鲁周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童诗童趣拼音

郭良忠

诗人李贺曾把天上的云比作水,因为水可以流动,而一般人联想到这里便止住了,可李贺一润色,既然云如水,而水流动起来就有响声,那么白云流动起来就会有哗啦啦的响声了,这非常人所能联想。作家张晓楠正是有如此非凡的想象力,将每个奇妙的汉字,俏皮的拼音,可爱的标点,生动的字母,一个个语文元素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构成了这套富有童趣和想象力的童诗集。

从字母“A”到字母“Z”,从拼音“a”到“w”,从标点“,”到“……”,从汉字“春”“夏”到“岁”,张晓楠用生命经验将语文元素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若作家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其作品容易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这是非常有难度的童诗创作,可谓“戴着脚镣跳舞”。

作家对语文元素进行了“黏合”,或艺术想象力“变形”。比如拼音“ch”,绘者用小猴子和椅子的形象来表现字母的形象,作家创作出非常富有童趣的语言,“躲在椅子后面/哧哧发笑的家伙”,“小心尾巴/会暴露你”——抓住儿童心理,在构造拼音“ch”形象的同时,又不失语言的幽默;更为机巧的是,在诗中嵌入“哧”的发音。

张晓楠对汉字的意象加以想象“拉伸”,拆解后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诗歌形象,往往给小读者带来神秘、怪异的审美感受。比如“田”,作者以文字象形为切入点,把“田”字的四个方块想象成一片田地,继承了中国文字象形的传统审美。作者在《田》的第二小节写道:“如果,种上/一畦星,一畦月/一畦风,一畦雨。”用现实中的意象表达了劳动人民农务作业时,期盼风调雨顺的美好心愿,赋予诗歌超现实主义的色彩。想象力遵循着内在情感逻辑,正是因为有这样内在的联系,这首诗歌才有了巨大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

张晓楠在创作这套书的时候,秉承了内容和形式上的优美,破折号在书写中是“——”,作者结合笛子的形象,巧妙地塑造了一幅富有诗意和灵魂的画面。作者用“跳动的音符”去连接画面的“静”与“动”,“竖着/一双双耳朵/在听”,画面的安静感,诗中的一“动”一“静”表现出优美的平衡,笛声则深层次地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味。作者将一个普通的标点符号作为诗歌的“出发点”,平衡而稳定,宁静而庄重,似一曲单纯简朴的童诗,这种内容和形式统一的作品,使人回味无穷,把玩不尽。

在字母系列诗歌《O》中选铁环这一意象,不仅是形上与所选取的字母具有相似性,也是作者选择这种能与读者互相的情感、彼此的认同积淀为对象形式,在童诗中产生一种广泛的共鸣,用这种独特的形象的美凸显出童诗的善的内容,从而引起情感上强烈的共鳴。

“诗教”最早推至孔子时代,以《诗经》为教材的教学也是中国早期的“诗教”活动。张晓楠结合汉字、拼音、标点、字母这些元素,目的正是让“诗教”更贴近孩子,本质上是诗歌创作。诗歌中涉及的大多数意象正是每个孩子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这些事物令人怦然心动,拉近了孩子对诗歌和语文的亲和力。

在制作这套书的过程中,作家反复打磨其诗歌,四位插画师也倾注心血,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套富有童趣和诙谐幽默、诗歌与画面得益相彰的精彩绘本。

张晓楠,山东省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出版诗歌、散文集《爸爸小时候》《诗歌魔方》等十多本。诗歌《一支铅笔的梦想》入选统编本小学语文课本(三年级下册)。

猜你喜欢

童诗童趣拼音
又甜又脆的童诗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趣
童诗对对碰
童趣照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