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与黄河越来越“亲”

2020-10-27顾盼

齐鲁周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济南黄河发展

顾盼

泉水与黄河水,也许从未如今天这般亲近。

自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渤海,济南就在黄河的臂弯里生息发展。当下的黄河,对济南来说早已不是横亘的天堑,而是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济南致力携河北跨,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从“大明湖时代”到“黄河时代”一路高歌猛进。——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站在更大的区域格局中谋划济南的定位与使命,黄河,架构出这座城更壮阔的未来。

跨河交通史:黄河古渡的百年变迁

▲2019 年9 月20 日,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黄河隧道工程正式盾构掘进,隧道开挖直径15.76 米,为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直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

1930年,一个日本摄影家拍摄了一幅济南黄河渡口的照片,在照片背后的解说词里,他这样描写道:“从中国上古神话时代的黄帝起,河上就没有架过桥这样的东西,都是使用渡船连人带马一起摆渡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正是因为跨河太难,穿城而过的黄河成了阻碍济南发展的一道天堑。

在黄河上架起桥梁之前的千百年间,人们要从济南渡过古济水或黄河,唯一的办法就是选择合适的位置,通过船来摆渡。

“刮了几天的大北风,打大前儿,河里就淌凌,凌块子有间把屋子大,摆渡船不敢走,恐怕碰上凌,船就要坏了。”这是清代刘鹗所著《老残游记》对济南黄河渡口渡船过河的描写。

历史上,济南最著名的渡口就是泺口。

《左传》记载说,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和鲁桓公就曾经相会在泺水。泺口渡口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往来的咽喉要道,水陆运输昌盛。

自济南城北跨大河去京师,齐河是必经之地。经泺口渡口需要绕行,于是元明以来,人们又在城西开辟了捷径,经行黄冈岭(今无影山附近),然后过匡山,西至吴家堡,最后在北店子渡过黄河。这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官道,吴家堡、中店铺、七里铺等都是以官道附近的店铺而得名。

1912年,济南第一座跨黄河大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完工,时称津浦铁路泺口黄河大桥。从建成起,它就结束了以黄河为界分南北两段通车的局面,成为北达京津、南至沪宁的重要交通枢纽。

76年后,山东省黄河航运局又在泺口渡口原址上架起了济南黄河第一座浮桥——泺口浮桥,彻底结束了摆渡过河的历史。

如今,人来车往的泺口浮桥已经成为济南人民最熟悉的跨河道路。然而每年夏冬两季,由于调水调沙和淌凌等原因,必须短期拆除浮桥,短则半个月左右,长则一个半月。因此,济南又陆续建设了建邦黄河大桥等跨河公路大桥。

随着“跨河发展”的规划,济南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携河北跨发展。

2015年12月,济南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八次会议,听取了《“北跨”发展战略与规划建设研究》。其间,时任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为济南市民带来了一个新词:“携河发展”。

“从长远来看,城市建设不可能无限拉伸延长,未来的发展必须瞄准和实施北跨,变跨河发展为携河发展。”

从跨河发展到携河发展,虽一字之差,却拉开了城市发展新框架,为黄河周边的发展带来契机。

长期以来,济南虽然是少数几个被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发展格局却是以大明湖为中心,东西狭长、南北短促的带状格局。不少济南人长期奔波于90公里的东西城之间,南北跨度超不过10余公里。

北跨,一直是濟南城市发展的软肋。

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先行区横跨黄河两岸,规划面积1030平方公里,其中在北岸的面积约730平方公里,与济南主城区的面积相当,成为济南北跨战略的重要载体。

携河北跨,交通先行。

2017年,济南市启动了“三桥一隧”计划,建设齐鲁黄河大桥、济南黄河公路大桥、凤凰路黄河大桥以及济南黄河隧道。

其中,济南黄河隧道工程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隧”。它位于济南城市中轴线,南接主城区,北连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距离黄河不到两公里,所以济南要想拥河发展,这条隧道非常重要。

为什么是第一隧?

作为目前国内在建的最大公路和轨道交通合建的盾构隧道,黄河隧道的开挖直径达15.76米,相当于在黄河下面建了一条比5层楼还要高的隧道。隧道分上下两层,上面是公路,双向6车道,下面是轨道交通隧道——这意味着黄河天堑由水上跨越到水下穿越的新时代即将开启。

按照规划,黄河隧道、齐鲁大桥在2021年竣工,凤凰大桥则在2022年竣工,黄河公路大桥改扩建工程有望在2022年年底前竣工。届时,通过二环东高架,能够直接实现济南城市主中心、CBD副中心与济北副中心的快速交通联络,对带动黄河两岸经济共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桥隧建设一小步,携河北跨一大步。”一个城市在黄河之上同时启动“三桥一隧”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后并不多见。

做好“黄河文章”,济南的雄心跃然纸上。

2019年1月27日,济南市市长孙述涛在济南市第17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济南将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引领发展,在加快“三桥一隧”建设的基础上,再规划建设一批跨河通道,分别为黄岗路隧道、航天大道隧道、济泺隧道北延和济南黄河大桥复桥。此外,国道308也酝酿跨越黄河。届时,济南将呈现“十九条通道”的格局。

从渡过到跨过再到如今的穿过,济南由“大明湖时代”向“黄河时代”高歌猛进。

黄河: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砝码

上世纪30 年代,济南黄河渡船。

9月25日,对于济南来说,是重要的一天。

这一天,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发布会”上,山东省明确表态将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齐鲁大地众说纷纭的“双城记”暂时画上一个句点,省会城市首位度日益提升的济南,在官方背书中扛起了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大旗。

国家中心城市代表的是城市体系层级的“塔尖”,这些城市“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

济南城里,泉水蜿蜒,润泽着千家万户;目光向北,大河滔滔,孕育着生机活力。当下的黄河,对济南来说早已不是横亘的天堑,而是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任务,将其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并首次明确了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

新晋成为中国第五大区域经济战略的黄河,在悄悄对标长江、珠海,试水千年大计。

沿黄中心城市、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的省会、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城市……集众多“角色”于一身的济南,能从中悟出什么?

济南行政中心要迁黄河北,虽是一时谣言,却不免有几分孩子“踮起脚尖扒窗台”的期盼与彷徨。

与沿黄城市共同扛起黄河战略,站在更大的区域格局中谋划济南的定位与使命——既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架构出这座城更壮阔的未来。

追溯济南的城市兴起,与大河有着深刻的渊源。

古城济南因居济水之南而得名。在位列古代四渎之一的济水滋润和哺育下,济南这一区域在观念中和地理上得以成形。随着黄河不断地泛滥改道,昔日泱泱济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以黄河的身躯,奔向大海。

近年来,济南致力携河北跨,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随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很多视角打破了在泉城只言泉的固有模式,发现作为沿黄城市的济南与母亲河之间有着更为深刻的渊源,而且在利用、保护、开发黄河资源上都还有很大空间,“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应运而生并不断优化。

一座城市的黄河属性越来越清晰。

今年的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不止明确提出将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典范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更是提及“黄河”多达20多次。绕黄河着墨颇多的背后,一系列做好“黄河文章”的“济南策”得以推出。

长期以来,济南备受“弱省会”的困扰,省会GDP首位度(省会GDP/全省GDP)在全国垫底,远远低于成都、武汉、西安等中西部城市。

早在2018年,济南就因“首位度不够”受到了巡视组的点名。随即,济南开始强势扩张,城市体量得以迅速扩大,引领泰安市、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淄博市“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成为万亿GDP俱乐部的后备军。

省会经济圈的定位直接关乎黄河。随后,济南出台建设国中三年建设计划,提出将推动建设黄河下游城市群,推动济南都市圈和郑州都市圈对接合作,引领带动山东中西部地区和中原地区协同发展。

一系列操作当中不难看出,济南正在向强省会、国家中心城市、黄河经济带枢纽城市晋级。

于山东内部,标志着济南将扩大在省内城市的影响力,获得更强的资源集聚能力。于整个华北地区,借助这些筹码,济南或将剑指北方经济第三城。

过去20年,北方城市的发展宿命,往往聚焦于赶一轮战略红利,实现政策倾斜或是转移支付。至于经济社会如何通过战略转型“强身健体”,却少解。

身为黄河下游区域最大、工业布局最发达的城市,济南要做到“内圣外王”,其实从不缺政策拉动,欠缺的一直是强健“产业”体魄。

近几年,济南受制于营商、人居环境、薪酬福利、产业瓶颈等多个方面,面临着巨大的产业和城市竞争压力,高端人才、技术劳动力、产业资本等关键要素“孔雀东南飞”的态势愈演愈烈,这也是济南的“心结”。

传统政策工具和手段难以有效解决,新的黄河战略切入点,势必在产业转型的工具下转变。借助国家战略,实现城市能级的提升,获得在区域内部更强的资源配置能力,这是国家规划的重要意义所在。

新黄河战略,恰好给了山东一个做强省会,给济南一个 “锻炼身体”的恰当目标。

黃河水与泉水: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离黄河不远的一个千年古村里,有一家被贾平凹先生题字“清宁”的书院。

书院位于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崔寨街道清宁村,院名取自《道德经》的“天之得一以清,地之得一以宁”。这个有近五百来户的村子,曾经是黄河北部最重要的南北通衢要道和驿站之一。附近的邢家渡渡口,在百年前济南泺口渡口未建前,曾是很长一段时间黄河以北前往济南府的主要渡口。

无数渡过黄河的过客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马蹄印迹,“晴耕雨读”的传统,却在千年风雨中传承至今。

村内自古以来就重视私塾教育,明代已建有清宁书院。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明隆庆皇帝的老师殷士儋、清康熙皇帝老师刑部尚书艾元徵等均有在此教书育人或读书启蒙的经历。

2016年,清宁村提出以文化振兴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在清宁寺旧址上重建了清宁书院,开展国学研学教育。黄河岸边的剪纸,修坝筑堤的夯号子,唱响黄河两岸的东路梆子、小迷戏……在这座修旧如旧的书院里,乡土文化与国学文化牵手,黄河的记忆与乡愁的情绪纠葛。

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的独特风貌,而黄河之水深刻影响着济南,文化传统、水利河工、文物遗迹广泛分布。

在济南城区北部,坐落着一条51.98公里的绿色长廊——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天桥黄河南岸十公里防洪工程正是其中心景区。

这里有标志性的“黄河龙”墙,不仅形状与黄河流向相同,长度也是按1/10万的比例等比缩放。这里有狮头、龙身、虎尾的镇河神兽,有四渎唯宗、龙泽海内、历代治黄方略石雕群、九烈士纪念碑以及山东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荣获鲁班奖记事碑等大型石刻。

这里还有济南唯一的黄河文化展览馆。

地质学家考证,黄河的年龄大约120万岁以上,与长江、济水、淮河并称四渎。中国古代,“河”专指“黄河”。——在这里,你能了解黄河的过去。

母亲河奔腾万里流至济南,上起平阴东阿,下止济阳仁凤,自西向东流经9个区(县),绵延180余公里,占山东黄河河道总长近三分之一,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目前,济南市民每天饮用黄河水80多万吨,占市区生活用水总量的80%以上,相当于三天两个大明湖。——在这里,你也能了解黄河的现在。

大河浩荡,波涛汹涌。

济南市最大的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工程鹊山水库,就是引黄河水沉沙之后聚集形成的。目前,济南每年引黄河水接近7亿立方米,每天约191万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的80%来自黄河。

鹊山水库不远处,就是鹊山,与它相对的,是位于黄河南岸著名的“华不注山”——华山。近年来,济南加大了华山区域修复治理力度,目前华山湖已经实现了与小清河、大明湖、护城河、趵突泉等水系连通,既保护了生态,又能让泉水文化和黄河文化的融合具备实实在在的载体。

今年初,在济南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城市,其中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是重要内容。

从打造“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到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近几年,济南对于挖掘、研究、推进黄河文化一直走在快车道上。

“让泉水和黄河水‘牵手对话。”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表示,将济南和黄河结合起来进行文旅价值挖掘,其实就是要讲好“济南自己的黄河故事”。

在黄河边,孔子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时光流逝,甚至那條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济水也消失于历史的时空,而黄河、汶河、泗水依旧。在水边,我们依旧能看到孔子,看到文明延续的脉络。

▲2020 年5 月19 日,济南市平阴县榆山街道翟庄村黄河文化乡村记忆馆,古老的渔船、织布机等吸引参观者。

猜你喜欢

济南黄河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