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入海流

2020-10-27本刊编辑部

齐鲁周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黄河山东高质量

本刊编辑部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最深刻的乡愁就流淌在奔流不息的黄河之中。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万里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涓滴成流,一路收集众多支流,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在菏泽东明县焦园乡辛庄村进入山东。在山东,黄河全长628公里,经过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9市的25个县(市、区),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偉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至此,在国家顶层战略体系中,山东终于有了一席之地。

作为沿黄九省区唯一地处东部、唯一沿黄又沿海的省份,山东在“黄河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有责任、有信心、也有能力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当好“黄河战略”的龙头。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一年间,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重要指示要求,科学谋划山东沿黄地区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工程项目,主动对接沿黄兄弟省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本专题4-35页)

大禹治水与中华文明的肇始息息相关。德州禹城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图为德州禹城大禹塑像。

高点定位、系统谋划

资料显示,山东省的常住人口占沿黄9省(区)的24%,经济总量占32%,进出口总额占50%以上。2019年,沿黄9市 GDP、财政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动能创造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50%。全省产量在10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大县,有80%分布在黄河沿线。

如何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推动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编制一部高质量规划是重中之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级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由省委主要领导任组长、16个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省委书记刘家义两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规划编制工作。今年6月15日至18日,刘家义就推进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调研,一行从黄河入鲁第一县菏泽市东明县启程,沿黄河大堤从西南往东北方向,途经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等市,最后抵达东营黄河入海口。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山东组建了由28位顶尖专家组成的高层次专家咨询委员会,由王浩、陆大道、方创琳、吴志强、方滨兴、孙凝晖等6位“两院”院士领衔。今年疫情防控期间,规划起草人员对28位专家逐一登门拜访,送上规划初稿,面对面听取专家意见建议。

编制黄河规划,省情要摸透。今年6月19日,从省市县三级抽调的400名工作人员分成25个小组,奔赴山东沿黄25个县(市、区),每县蹲点2周,围绕生态保护、污染治理、黄河安澜、水资源利用、乡村振兴、工业、文化等7个方面进行大普查、大摸底,形成了1个总报告、7个专题报告、25个分报告。省发展改革委根据摸上来的情况,对规划初稿进行了修改完善。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需要全流域合作。山东主动与上游八省区进行了多轮对接,就黄河—渤海陆海联动污染治理、打造沿黄达海铁路大通道、建设“智慧黄河”等重大事项达成了共识。一幅联动合作、惠及人民的“幸福河”蓝图,渐渐清晰。

坚持问题导向,打好生态保护主动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过往相比,以东方白鹳、黑嘴鸥等为指示性物种的鸟类种类、数量均大幅度增加,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王安东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工作,他介绍说,目前,保护区内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68种;植物种类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93种,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之一;昆虫调查鉴定512种,其中99种为山东省新记录。

初秋的东平湖,清风徐来,波光粼粼。作为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东平湖曾经是个“病湖”,31万亩湖面有12.56万亩围网养鱼,餐船垃圾也扔到湖里,水质很难达到国家Ⅲ类标准。近年来,东平县开展清网净湖、餐船取缔、拆违清障等九大攻坚行动,东平湖重现昔日芳姿。“目前,东平湖和主要支流大汶河水质稳定达到了Ⅲ类标准。”东平湖管理委员会主任、老湖镇党委书记陈其林表示,2015年开始实施的库区避险解困工程今年上半年已全面完工,投资2.3亿元的20公里湖东滨湖生态林带示范工程正在加速推进,东平湖朝着“分得进、守得住、退得出、保安全”的目标又迈进了重要一步。

黄河流域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一年来,山东坚持生态优先,评估调整生态保护红线使之“应划尽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加大水生态水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事关黄河安澜,更是民生大事。2017年,山东启动滩区脱贫迁建,提出通过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改造提升、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等5种方式,到2020年年底全面完成60万滩区群众的迁建任务。目前,滩区脱贫迁建已胜利在望。迁建完成后,山东将启动滩区生态整治和保护工程。

经济正在变新、变轻、变绿

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美、因黄河而强。受黄河滋养润泽的山东段沿岸各市“千帆竞发”,在守住生态红线的同时,立足自身特色,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淄博,成功研发出氯碱行业“中国芯”——氯碱离子膜的东岳集团,又开始攀登世界氢能高峰。燃料电池膜生产线的配套原材料生产基地今年6月已投产,第五代燃料电池膜生产线今年也将投运。2010年至2019年,东岳的产值翻了一番多,但用水量和排水量基本保持不变……

淄博高青沿黄风光。

在菏泽,鄄城菏泽生物医药产业园内,原来主打抗生素原料药生产的睿鹰制药集团,正在建设一套智能化柔性共享平台:119个标准化生产模块柔性组合,可以生产几乎所有药品,可为新药节约2-3年的产业化时间。装置还没建好,30多个医药新品种已经签约。

在山东滨州,渤海科创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滨州)科技园为双核心,集产业转化、高等教育、国际会展以及优质教育、医疗、商住等配套设施为一体,科创城致力于建设功能完善、互为补充、产城深度融合的科创新区。

在济南,一年装满一座25层写字楼、17万平方米產业孵化区“竣工即可装满”,引入87个高端创新团队、200多项前沿成果,孵化高技术企业77家,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交上了这样的周年答卷;

“龙头”集聚,人才聚集,园区科研成果、先进技术成果落地,串联起的高质量发展链条在黄河流域得以延伸。

让宝贵的黄河水支撑起更有效益、更为长远的发展,山东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2018年以来,山东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关停化工生产仓储企业1500多家,化工园区从近200家压减到84家。同时,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2020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4%,3年提高6.3个百分点,“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19年的2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3年翻了一番多,达到1.1万家。黄河边的山东,经济正在变新、变轻、变绿。

城市群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山东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推进机制、出台指导意见,支持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如今,在省会经济圈七市,实现了企业开办全域通办、药品耗材联合采购、公积金异地贷款和信息互查、济南公园年票通办;在胶东经济圈五市,圈内看病“一卡通”;在鲁南经济圈四市,文化旅游资源对内同城化、对外共推精品线路……交通联系更便利、产业协作更密切、要素流动更顺畅,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加充满活力。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沿黄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9月9日,“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隧道又刷新了掘进数据;齐鲁黄河大桥、凤凰黄河大桥丰姿初现;黄河北岸主城区正在加快建设。不久的将来,济南将从“大明湖时代”跨入“黄河时代”,拥河而兴的新济南,将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山东,鲁南高铁、济郑高铁正在加紧建设,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段、菏泽至兰考段有望2021年底前建成通车,济郑高铁预计2023年建成通车;雄商高铁年内有望开工建设;济滨高铁拟于年内开工……随着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山东沿黄地区将注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山东必将拓宽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优势,努力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贡献更大力量。

猜你喜欢

黄河山东高质量
山东图片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黄河』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