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河奔腾”主题采访

2020-10-27王帅

齐鲁周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高志民宿黄河

王帅

时值“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大河奔腾”主题采访活动近日启动。9月17日-22日,本刊记者随采访团一行赴山东沿黄九市进行采访,实地感受一年以来山东沿黄河地区的新风貌,用镜头捕捉一组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面。

位山灌区的生态实践

位山湿地。

9月17日,“大河奔腾”采访团第一站来到聊城市位山湿地公园。这里绿树成荫,碧水连片,荷叶满池,锦鲤嬉戏。行走其间,骄阳高照,秋风习习,木栈道旁,水景连成,水车悠悠,一幅江南景色。位山灌区作为全国第五大灌区、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最大的灌区,近年来围绕服务聊城及周边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工作成效,2019年被评为全国“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

“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睁不开眼、张不开嘴、揭不开锅”,“关上门、闭上窗,不误晚上喝泥汤” 。这是原来黄河位山灌区沉沙池池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透着诙谐也透着无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沙害问题、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必须进行大规模、长周期的绿色生态建设。关键时刻,既要有攻城拔寨的必胜勇气,又要具备绣花描红的细腻功夫。固沙治沙综合治理,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希望之路。

聊城市位山灌区始建于1958年。运行62年来,灌区引进了大量黄河水为聊城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水源保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遭受黄河泥沙困扰,形成了占地3.5万亩、总泥沙量达3.66亿吨(2.82亿立方米)的黄河下游最大乃至全国最大的沉沙池。池区覆盖92个村庄、8.6万人,影响范围辐射阳谷县、东阿县、高新区、旅游度假区4个县(区)5个乡镇的20多万群众。

受长期沉沙、清淤弃土所致,池区内流沙遍地,草木稀疏,几乎年年遭遇沙尘,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差,交通闭塞,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内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业、商业发展不足,池区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甚至有的村庄多次迁移,是典型的因沙致贫区域和聊城市扶贫攻坚的重点片区。

覆淤还耕,泥沙变成沃土良田。积极调研和论证泥沙治理有效途径,成功探索出黄河下游沉沙池区泥沙高地覆淤还耕技术。通过把池区清淤堆积的泥沙平整成高地,达到设计高程后,再覆盖原状土,然后配套水利基础设施还耕于民,还耕面积1885亩,不仅化解泥沙清淤弃土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而且改善了群众耕地条件,增加池区群众粮食产量,变泥沙为沃土良田。

沙海变绿洲,风沙被遏制。经过多年持续的治沙增绿,如今的沉沙池区,满眼遍地黄沙、尘土飞扬已消失不见,风起处水波荡漾,已经形成了水生态自然景观。池区生态环境的改观,生态功能的显著增强,受益者不止是久居沉沙池区的村民,“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白鹭、灰鹅、天鹅等国家珍稀鳥类重现沉沙池令人更是惊喜。

面对沙进人退、因沙致贫的窘况,破解沉沙池区治理难题刻不容缓。“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位山灌区在聊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定把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水利优势,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各类生态工程,兴水利、除沙害、造绿地、强产业、助民生,推进生态恢复和改善,带动池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步实现从“遍地流沙”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华丽转身,趟出了一条“基础先行、治沙增绿、产业融合、百姓增收”的生态扶贫新路子。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景象已成过去,如今的沉沙池已经成为天然野趣、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

湿地公园与“花果园”

9月18日,采访团来到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公园位于菏泽东明县城西南39公里处。公园规划总面积317.6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46公顷,湿地率77.6%。公园文化底蕴丰厚,是北宋时期皇家玄天观、天棚寺旧址所在地。东部为万亩平原森林,西部紧临3000余亩的黄河湿地,是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2014年开园以来,每年吸引鲁豫两省交界周边县区游客约45万人次,每年生态旅游收入350万元。2018年以来,公园已成功参与举办两届菏泽(东明)黄河生态马拉松赛,圆满完成了承担的赛事起点和迷你马拉松赛道工作。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以弘扬黄河文化、开展湿地观光、水上游乐、野生鸟类观赏、植物观赏、森林游憩、休闲度假、果品采摘等项目为主要特色的湿地公园生态产业,形成了完备的吃、住、行、游、购、娱产业体系。

东明县林业局局长文玉生表示,下一步,湿地公园将在保持良好生态的基础上,结合资源优势和东明黄河文化、庄子文化以及武术之乡、书画之乡、长寿之乡等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开发旅游资源,讲好历史故事。

截至今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平均年收入300万以上,吸引周边贫困户、农户来公园务工、从事小商品买卖,增加群众收入来源,促进了经济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在菏泽牡丹区李村镇朱庄行政村,赵俊伟、高志飞,这两名80后青年,在家人朋友的一片质疑和反对声中干起了大棚水果种植。没想到,这一干,就种出了一个黄河边上的“热带水果园”。

生态东平湖。

2017年年底,在北京打拼多年的赵俊伟和高志飞回到菏泽老家过年,看到家附近的地里都盖上了大棚,觉得特别奇怪,一打听原来是扶贫大棚。“后来我俩详细问了下,才知道咱菏泽的‘返乡创业政策很好,于是我俩又心动了。”赵俊伟说,过完年后回到北京,回家创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北京虽好,但终归不是自己的家。终于有一天,他找到高志飞,说了自己想回家的念头。

谁知,高志飞也有回家创业的想法。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回家创业。

但他俩的想法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我父母强烈反对,他们觉得我在北京这么多年已经站住脚了,为啥还要回家种地,让人看笑话。但我回家的决心已定,谁都改变不了。2018年7月份,我和高志飞筹集200多万元,回到家将大棚租了下来。”赵俊伟说,那时他父亲气得好几个月没跟他说话,就连他改造大棚时,父亲都没来看过。

2018年是赵俊伟压力最大的一年,父母的不理解、村里人的冷嘲热讽和身上的债,他都咬着牙硬挺着。

2018年9月份,赵俊伟和高志飞种下了第一批火龙果,这批火龙果承载着他俩的未来和希望。好在火龙果长势不错,一个大棚产量就高达2000多公斤,这几乎与在海南种植的产量持平,而且火龙果口感好。这让赵俊伟和高志飞信心倍增。于是,他俩又相继在大棚内种上了芒果、无花果、海南木瓜、香蕉等30余个品种的水果。

梁山县贾堌堆農家寨特色风光。

“我们现在有45个温室大棚,占地200余亩,有30多个热带水果品种,而且全部都是绿色、无污染种植,全部都是自然成熟的有机水果。”赵俊伟笑着说,刚开始时,资金确实少,所以这些热带水果的品种都是慢慢增加的,现在一个果园内,一年四季不断花、不断果,等过年的时候来采摘,可以采到草莓、百香果等7个品种的热带水果。

现在周边都知道了李村镇有个热带水果采摘园,每到周末和节假日,这里都非常热闹,时间一长,赵俊伟就想到可以带动整个李村镇的旅游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做了,而且还非常受欢迎,来我们李村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来自周边县市,他们玩得都非常开心。”赵俊伟说。

现在赵俊伟和高志飞的百香果热带果蔬采摘观光园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越来越多的人前来采摘、观光,他发现现在的大棚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

“现在有不少电商想销售我家的水果,但现在的产量仅够消费者采摘的,所以我们也希望能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加入,带动更多的人脱贫,改变他们的传统种植模式。我们可免费教种植技术,等水果成熟后,我们负责收果、销售。”赵俊伟说。

新农村的“金钥匙”

9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济宁梁山县贾堌堆农家寨,贾堌堆农家寨位于县域西北部大路口乡,是一个典型的黄河滩区农业乡镇,这里经济落后,人口和产业的“空心化”问题突出。为了破解发展难题,贾堌堆农家寨片区按照“龙山古寨、花海田园”片区定位,先后建设了陶艺体验馆、民俗街、农家民宿区、花海、农耕博物馆等主题景观,完成了道路提升、民居整饰和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该片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

为了让农民能切实享受到旅游发展的成果,梁山贾堌堆农家寨景区采取公司化运作加农民参与的管理方式。公司流转村民土地,贫困户可增加流转收入。同时景区返聘村民在景区工作,赚取薪金收入。当地还鼓励村民在景区内销售土特产品等,增加一项经营性收入。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收入由以前的单一耕作收入变为土地租金、薪金、经商收入等多种收入方式。

同时,贾堌堆农家寨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连片流转耕地90%,进行规模经营,种植黄桃1500亩、草莓500亩;成立农业合作社,建设60个标准化木耳大棚,带动500余人就业。组建文化旅游投资公司,运用市场化模式经营,“一月一主题”开展系列民俗活动。预计年内片区4个村集体收入均达到2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

9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了济宁曲阜市鲁源新村。村子位于尼山脚下,自尼山圣境推出夜游圣境项目以后,许多外地的游客有了在景区附近住宿的需求。

2019年,村庄整体搬进新址,村民孔凡玲,住进了150平方米的小别墅,她和家人住在一楼,二楼、三楼的房间精心布置了一番,改成了民宿。加入了村里的民宿推广微信群,在“美团”和其他旅游APP上注册了信息,孔凡玲的民宿实现了线上加线下的推广,每逢周末、节假日,民宿的三个房间都能住满,有时她还帮着邻居的民宿安排客人。每个房间价格在120元至150元不等,孔凡玲说,借助“民宿经济”,自己每年至少能挣三万元。

鲁源新村把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将旅游打造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2019年该村实现整体搬迁和统一规划,建成了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别墅村”,2800余人搬进了788套新房。村民还未搬进新村之前,就成立了鲁源新村旅游经济合作社,在旅游经济合作社的带领下,目前,该村民宿已经超过了40家,村民开办民宿的意愿越来越强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吃上了“旅游饭”,成为全面致富奔小康路上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当地产业做起来,村民纷纷返乡就业。村民陈同芳原来常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曾是她最大的遗憾。“原来半个月回家一次,一次最多能待上两个多小时,说不上几句话又得赶着回去。”陈同芳说,2019年底,她通过镇上的招聘会,在尼山圣境餐饮部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家门口打工,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多了,村里一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到了家乡。“以前村里的人都是靠种粮食、花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有开民宿的、有在物业公司上班的、有在夜市摆摊的,挣钱多了,时间还自由。”村民孔祥辰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鲁源人冲破对土地的依赖,在小康路上越走越宽广的美好现实。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鲁源新村成立了两家物业公司,为尼山圣境景区、停车场、鲁源新村提供物业管理、保洁保安和用工服务,有效解决了村庄2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为全领域创建旅游景区,鲁源新村正全力推进3A级景区创建,美丽庭院、宜居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这里得到生动体现。

打通高质量发展的任督二脉

精准点穴,找准节点,打通高质量发展的任督二脉。9月20日,记者来到山东京杭铁水联运物流中心,济宁梁山县是黄河运河交汇之地,黄河东西过境25公里,京杭运河南北纵横48公里,依托地理位置优势,大型现代化物流园区建在了济宁市梁山县寿张集镇境内。

该项目依托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载煤运铁路通道“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交汇于梁山境内的特殊位置而建。项目规划由铁路专用线工程、煤炭物流中心工程、港口作业区工程、航道疏浚四大工程组成,具有“公、铁、水”联运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物流园区。该项目主要建设9.198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年发量1550万吨和洗配煤240万吨的煤炭物流中心,8个2000吨级泊位港口码头和17.5公里的航道疏浚工程。目前以上工程全部竣工,等待邓楼节制闸拆除后即可通航。

山东京杭铁水联运物流项目高起点规划,实现高质量崛起,济宁港航集团总经理闵维向记者介绍,将打造三大智能化平台:第一建设港口智能化平台,到现在为止港口智能化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来煤、卸煤、运煤全部实现智能化;第二建立大宗贸易交易平台,加速物流周转速度;第三建设物流运输平台。三个平台成型之日,在不远的将来,这里不仅是煤炭,钢铁、粮食、铁矿石等货物都可以在这里大进大出、周转分运,产值超百亿元。

从灌区到温地公园再到滩区“花果园”、新农村建设样板,受黄河滋养润泽的沿岸山东各市,正扬起高质量发展的风帆,且行且远。

高起点、高质量,梁山水铁联运,打通区域物流任督二脉。

猜你喜欢

高志民宿黄河
孪生院子民宿
本期名家—高志祥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高志刚
『黄河』
Shallow-water sloshing motions in rectangular tank in general motions based on Boussinesq-type equations *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The dynamics of the floodwater and the damaged ship in wa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