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家乐教对于高校德育的启示

2020-10-26金妍妍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乐教

金妍妍

摘 要:先秦儒家思想是中国道德教育的优秀范本,先秦儒家乐教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具有培养个体美德、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融洽社会群体的关系等功能。针对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高校应借鉴先秦儒家乐教思想,以乐显德,丰富高校德育的教学内容;以乐立德,增强高校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以乐修德,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任务,从而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先秦儒家;乐教;高校德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要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任务,高校道德教育工作是关键一环。先秦儒家的乐教思想为丰富高校德育的教学内容、增强高校德育的教学实效性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先秦儒家乐教功能

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先秦儒家乐教思想中蕴含丰富的德育智慧,其不仅有利于新时代高校德育返本开新,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思想内容,推动高校德育思想体系建构,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概括而言,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德育功能。

(一)促进个体美德的培育

先秦时期,音乐已成为个体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手段。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重视音乐的特殊价值。第一,乐教蕴含伦理价值。“凡音,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音乐是孔子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雅正之乐促进了个体美德的培育。第二,乐教培育中庸的道德人格。《史記·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子以音乐引导人温柔中庸,培养君子型人才。他通过对比“君子之音”“小人之音”“先王之制”“北鄙之声”,教导弟子要“温柔居中”,学习“君子之音”,成为君子型人才。第三,乐教警示个体抵制不良音乐的侵蚀。孔子强调“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警示弟子远离不良音乐,警惕不良音乐带来的误导。

(二)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

第一,乐教有审美教育的作用。荀子强调音乐可加快提升道德个体的审美水平,《荀子·乐论》中指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可见音乐对于人的影响不但比较深刻,而且感化人很迅速。第二,乐教有道德感化的功能。“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君子以音乐引导人们的志向,使人们心情愉悦。“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君子与小人欣赏音乐的角度截然相反,君子重视音乐之道的传承,小人则看重欲望的满足。第三,乐教中“中和”之美的再现。君子善于用道来制欲,欣赏典雅之乐,遵循道德底线准则。小人喜好欲望之乐,因此缺失道德底线。由此可见,“中和”的雅正之乐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礼义强化群体阶层的区分。

(三)融洽社会群体的关系

第一,乐教稳定群体秩序。乐曲的多元化风格彰显出不同时代的家国情怀,音乐促进国家、社会、家庭和谐有序,父子兄弟、远亲近邻和睦相亲。第二,乐教培育爱国主义情操。音乐对内促进百姓守礼义、知廉耻,对外则作为伐诛的号角。在先秦时期,音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严肃庄重的乐曲激发民众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一致对敌的斗志,国防力量一旦增强,敌国必然不敢贸然进犯。第三,乐教促进社会民风和顺。“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中正平和的音乐引导民众和睦协调而不纵欲放荡,严肃庄重的音乐引领人民同心同德而避免混乱。“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制雅乐能抵制靡靡之音的渗透与侵蚀,教育民众明礼仪、知廉耻,促进社会民风和顺、秩序井然。

二、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阵地。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仍然存在诸多需要反思的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单一。高校德育涉及内容比较广泛,主要通过思政课向学生传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基本法律知识等,涉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为主体的多领域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丰富,知识体系庞大。在教学过程中,常规的教学方式多为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多是板书或者运用多媒体等手段来讲解课本知识。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习以为常,学习兴趣不高,较难掌握丰富的知识体系,无法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第二,重知识理论的讲授,轻道德情感的培育。“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例如,美好的心境、坚忍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等往往能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思政课内容理论性强、系统性强、逻辑性强。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唯物论、认识论、实践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在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辩证运动中,教师往往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忽视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如果道德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能彰显,教师轻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就必然导致德育课的实际教学效果与渗透力大打折扣。

第三,教学程序相对固化,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形式的简单重复、教学程序的按部就班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活动,避免出错。很多教师是严格按照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引入、教案内容、思考题等顺序安排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然而,固化的教学程序易导致学生审美疲劳,造成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产生视觉、听觉疲劳,课堂注意力不能集中,从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何井然有序的教学安排却未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未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事与愿违的原因值得深思。

三、乐教在高校德育中的实践路径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有效借鉴先秦儒家乐教的现代价值,破解高校德育中存在的诸多难题,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非常必要。

首先,以乐显德,以乐教作为载体,彰显高校德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的重要一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资源。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巧妙融入中国优秀传统礼乐文化、新时代的红色音乐文化、抗击疫情优秀公益歌曲等音乐文化元素,既能有效展现乐教的价值,又能灵活体现新时代高校德育的深刻内涵。

其次,以乐立德,以乐教与德育相互配合作为学生修身立德的有效途径。乐教是美感教育,更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道德教育。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要培养知书达理、身心和谐的新时代合格人才,就要通过乐教的形式实现德育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疫情发展的严峻形势,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把灾难当教材”,解析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公益歌曲、典型人物事迹蕴含的精神实质,吹响“奋进的号角”,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引领大学生在困难和危机面前,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最后,以乐修德,以乐教和德育的相互融合来贯彻落实“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德育课本质上是价值观显性教育的课程,教师要增强答疑解惑、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和亲和力,引导学生做到知、意、行合一。德育教学中应推行乐教与德育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实现思政教学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渗透的新突破。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传颂礼乐文化,参加道德实践等途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学生理解和运用思政课知识,以提高其综合能力。同时,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政道德教育、艺术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以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完美统一。

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具有培养个体美德、丰富审美教育的内容、融洽社会群体的关系等功能,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但同时应注意,由于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先秦儒家乐教思想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此,各高校应加以辨析与修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德育方法与路径,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2019-10-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27/c_1125158665.htm.

[2]王文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张觉.荀子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乐教
《朱载堉<六代小舞谱>学术复原与“乐教”》(插图)
浅谈孔子的乐教思想对当今音乐教育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孔子乐教思想研究述评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高校德育路径探究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
韶乐· 乐教与美育——《韶乐》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