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讲好校园故事路径探析

2020-10-26沈立平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9期
关键词:融媒体

沈立平

摘 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兴媒介的出现,多种媒介走向融合共生,新形势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校报作为高校校园媒体中最权威、最成熟的主流媒体,如何把握话语主导权,抢占新媒体思想舆论阵地,守正出新讲好校园故事,成为建构和谐文明校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分析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优势和劣势,从视觉化版面吸引受众、打造品牌栏目、讲好校园故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提高高校校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校报;讲好校园故事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是高校校报的首要功能,也是高校办报之本。作为学校宣传思想的重要媒体,高校校报通过媒介深度融合,使党的意识形态在新媒体格局中拥有主动权和话语权,有效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高校应发挥校报这一主流官方媒体的宣传优势,守正出新,讲好校园故事,为当代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优势

第一,权威公信。自1897年长沙校经书院创办我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校园报刊《湘学新报》至今,中国高校校报已走过120多年的风雨历程,发展成为校园媒体中最成熟、最权威的主流宣传阵地。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很多高校不仅将校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而且明确校级领导分管校報工作。大多数高校校报设立了健全的编辑委员会制度,定期开展研讨、评报活动,牢牢把握党的意识形态阵地,引领舆论走向。

第二,严谨规范。有学者做过调查,高校校报稿件一般经过采写、编校、刊发三个环节,管理系统分为总编—副总编—编辑主任—编辑记者四个级别。校报编辑大多经过策划—组稿—编辑—送审—组版—发排—印刷—发行—网上发布等环节,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程序规范、严谨,这种传统的采编模式与流程,保证了校报出版过程的政治把关和专业要求。

第三,存史铭志。高校校报是一个学校的成长发展史,也是一部厚重的校园文化史。作为纸媒,它是高等教育事业的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承担着宣传学校、塑造内外形象的根本任务,保存了学校改革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能真实记录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存史铭志的功能,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此外,校报对于研究一所学校的发展史和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同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说,一部校报史就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浓缩史。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发展困境

(一)传播速度慢,时效性差

据统计,在全国上千家高校校报中,旬报、半月报、月报占比达85%,少数高校出版周报。高校校报因出版周期长,无法第一时间报道校园内的新鲜事件,难以与师生关注的热点形成共鸣,逐渐丧失了热点新闻的主导权。同时,因纸媒单向传播,与读者的互动反馈不及时,无法及时准确地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失去显著优势。融媒体时代,传播速度慢、互动性差成为高校校报面临的致命问题。

(二)传播内容“高大上”,脱离受众群

长期以来,高校校报作为学校党委机关报,往往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的刻板印象,让读者敬而远之。高校校报报道的内容一般以“高大上”的官方和正面报道为主,多为冗长的会议新闻、领导发言等,全力贯彻执行学校党委行政的工作部署。长期以来,校报形成的这种固有的严肃风格、格式化的报道议程、规正化的表达方式、呆板沉闷的版面设计,在融媒体时代,与受众追求新闻阅读“快餐化”和受众需求多样化格格不入,导致高校校报受众大面积萎缩。

(三)同质化竞争,信息重复严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内部存在的多种校园媒体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媒体,如校报、学报、团刊、广播等,另一类是以网络、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如校园网、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校园新闻本身就存在着周期性选题的问题,如每年的招生季、迎新季、毕业季等,信息内容有一定的重复,而校园内部的多种媒介形态使得信息内容同质化现象更为严重。这不仅使受众接受冗余信息,产生信息疲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了官方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发展新思路

在这个多元传播的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发展的新思路可以从视觉化版面吸引受众、打造品牌栏目、讲好校园故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四个方面入手,以纸媒的深度、力度、高度留住受众,以新媒体的速度、宽度、广度拓宽受众面,这样才能顺势突围,在巨变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

(一)视觉化版面吸引受众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迭代升级,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新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图像化、直观化、便捷化的读图模式深入人心。一直以深度报道为主,推崇“内容为王”的纸媒,在输出高质量内容的同时,利用视觉化的版面吸引受众,在多种媒介并行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为获得读者关注,引导读者深度阅读,一些高校提出了“杂志化”“艺术化”“头版封面”的办报理念。高校校报通过视觉化版面吸引受众,从开始使用大标题,到重要事件的套红加框突出,再到现在的全彩印刷、大胆用图,极大地增强了视觉吸引力。比如,《汕头大学报》通过“大报大图片”,优化版面设计,充分运用图片和色彩构建视觉中心,提升受众观报体验,在视觉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打造品牌栏目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高校校报受纸质媒体相对静态化的特点所限,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报纸栏目具有归纳内容、引导阅读、方便查阅等作用,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纸媒的深度、力度优势,在校报上打造品牌栏目,以此增强校报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打造品牌栏目,需要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新闻策划,在选题角度、报道方式等方面进行超前思考和议程设置。品牌栏目的设置应立足国家战略角度,结合学校实际,在讲政治的同时,以“接地气”的表现形式,积极报道学校师生寻梦、追梦、圆梦的平凡故事,鼓舞师生士气,凝聚精神共识,传承大学精神,勇担社会责任。比如,《中山大学报》结合学校特色,在二版、三版、四版开设了《教授治学》《中大人物》《课堂一线》等十多个特色栏目,并将优秀栏目文章集结成册,正式出版,以此发挥校报办报育人的“后劲”。

(三)讲好校园故事

讲好校园故事,用小故事反映大道理,用動听的话语传递力量,用真情实感触动人心,让严肃刻板的话题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入脑入心,内化为师生的言行举止。

“深刻的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高校校报应逐渐改变宏大而晦涩的话语体系,采用受众乐于接受的叙事方式,将宏大的主题融入到平凡人物故事的阐述中,坚持以受众为中心,以小见大,从细微处做文章,将国家话语、学校话语和受众话语形成对焦与共识,讲好高校的教育故事、时代故事、道德故事。校报讲故事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应用,将有温度的场景,有文化感召力的事迹,有道德示范性的人物,鲜活化、立体化地进行展示。一是以小见大讲故事。这里的“小”是指“平凡中见伟大”,将“小我”融入时代大背景下,找准小切口,做好大文章,以新颖的角度,展现出高新立意。二是巧妙动听讲故事。以受众为中心,从传播语态上,一改传统媒体的“单向灌输”,用亲切的话语、平实的叙述,增强互动。用师生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将思想建设、舆论引导目标融入故事之中,与师生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三是真情实感讲故事。真情实感,是讲好一个好故事的基础,只有做好“三贴近”,善于挖掘打动人心的故事内核,才能将“意义”传达给受众,达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

(四)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高校校报应深耕内容,在专题报道、系列报道、成就报道上下功夫,但因校报版面有限、传播渠道单一、表现形式固化,与多样的媒介形态相比,仍有不足。高校校报应积极与新媒体融合,从媒介技术、传播渠道、人才队伍三方面,打造新型校园主流媒体阵地,抢占文化育人、思想舆论制高点。一是融合媒介技术。灵活运用数字图表、短视频、音频、动图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打破校报“平面化”的局限;善用电子校报、二维码,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校报的版面容量。二是融合传播渠道。高校校报的发行渠道多是校内分发、兄弟院校邮寄等传统模式,造成受众面窄、传播滞后、成本高的局面。校报融合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利用多端媒体的资源矩阵,构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格局,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密度和覆盖率。三是融合人才队伍。校园新媒体平台,如广播站、官方微信、官方抖音等,是校园信息的首发地,也是优秀人才的聚集地。校报可以结合新媒体,在平台互融的同时,进行人员互通、资源共享,实现优秀人才各展所长。

参考文献:

[1]刘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报采编模式与流程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

[2]魏国英,方延明,汤继强.中国高校校报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昆,彭志翔.提升影响力 塑造新形象——数字时代高校媒体融合发展与对策研究[J].今传媒,2019,(6).

[4]徐彦贝.融媒体时代高校校报发展定位和应对策略[J].东北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5]钟峻燕.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校报传播校园文化研究[J].新闻前哨,2017,(10).

[6]李拯.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精彩中国需要精彩讲述[EB/OL].(2017-06-16).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616/c1003-29342719.html.

[7]丁蕾.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转型的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6).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融媒体
融媒时代广播评论发展问题研究
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如何促进纸媒破局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