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乐教思想
2014-05-28张晓雪
张晓雪
摘 要 孔子的乐教是其六经教育之一,在当前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孔子的乐教思想对于信息文明社会的教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从“乐得其道:乐教之宗旨”“述而不作:乐教之传承”“礼乐交错:乐教之实践”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系统回答孔子乐教的宗旨、传承以及具体实践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 孔子 乐教 乐得其道 述而不作 礼乐交错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09-02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信息科技的变革,学界提出了E-learning,C-learning,U-learning等学习方式的创新,更有甚者,为了突出信息文明对工业文明“三中心”教育方式的超越,提出了系统的G-learning变革理念。G-learning作为一种倡导“绿色学习”的观念,强调信息文明境遇下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倡导回归到人类轴心时代古典的人文智慧。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音乐教育者,正是立足于信息时代绿色教育的视野,深入探讨孔子的乐教思想,力图为当前音乐教育传承古典乐教智慧提供参考。下面,本文具体从“乐得其道:乐教之宗旨”“述而不作:乐教之传承”“礼乐交错:乐教之实践”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系统回答孔子乐教的宗旨、传承以及具体实践方法等问题。
一、乐得其道:乐教之宗旨
其一,乐教的审美本质是一种中和之美。《乐记·乐本》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人的内在心灵本来应该是安静不动的,这是本性;但由于人与外物交往,内心有所感动,随之产生了情,音乐正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但过于沉迷音乐,甚至被一些不良的音乐所熏陶、引导,并会出现“乐之失,奢”的流弊。因此,一方面肯定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看到音乐的不良影响,导向儒家“仁义之道”,所以,孔子乐教中强调的是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这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也契合了孔子人生中庸之境的追求。
其二,君子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孔子十分注重学习对于成就君子的重要作用,他在《论语·阳货》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在孔子的六经君子成人教育中,乐教既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时,在次第上,又代表了君子成人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就是说,儿童的教育,应该随顺自然,通过诗,兴起其美好的情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应该通过礼的社会规范来对情感进行理性的约束,从而适应社会秩序对人的要求,最终,教育的完成还需要实施乐教,让理性回归到情感,实现情理的和谐交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君子人格的实现也是快乐人生的达成,所谓“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礼记·乐记》)。
其三,理想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乐记·乐施篇》云:“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在《论语·阳货》篇,还专门讲述了一个孔子和弟子子游讨论乐教治理社会的故事:“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菀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二、述而不作:乐教之传承
孔子自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为老彭”。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从司马迁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一,孔子视野中的“乐”与“诗”“礼”是相互配合的一个整体,诗配上了音乐,并合上一定的礼数,从而,可以运用于祭祀、朝会、宴享等场合。孔子的此种乐教观念是对更久远的歌乐舞一体的声教传统的传承,它是巫师通过自己的语音符号(歌)、身体动作(舞),再合上一定的音乐符号(乐)用以沟通神人的方式。《尚书·舜典》中也对此一体化的声教传统做了记载:“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其二,孔子在删诗正乐的过程中,尽管从形式上的一体化以及内容的采编上延续了传统,述而不作,但在具体的“删”“采”的过程中,也通过自身言传身教的阐释,凸显了自身推举的仁义之道,所谓“《雅》《颂》各得其所”,这样,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同时,孔子的仁义之道也能立基于传统文化之上,获得教育的公共平台,具有了强大的现实文教功能。
孔子不仅删诗正乐,自身也是一个音乐发烧友,十分喜爱音乐,据《论语·述而》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因此,孔子乐教对传统的传承就不仅体现在以上孔子删诗正乐的工作中,还体现在他对古典音乐的具体修习实践中,在《论语》中,就有多次这样的记载,试举几例: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孔子在这里通过抒发对《韶》乐、《武》乐的欣赏感言,道出了美和善的关系,突出了儒家乐教之教人向善的旨归。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这里,生动地叙述了孔子从音乐开始到结束的审美体验,体现了孔子对音乐的喜爱。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韶》乐是当时贵族中流行的古乐,孔子这段话不仅说明了其对古代音乐的痴迷,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具有很高的音乐古典素养。
孔子自身对传统音乐的修习以及删诗正乐的文化整理工作,延续了古典的乐教传统,充实了传统乐教的仁义生命。
三、礼乐交错:乐教之实践
孔子一生用力于教育,启迪人心,改变社会,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具体在孔子的乐教实践中,他强调“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因材施教”,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礼乐交错”,音乐教育应该是一个整体。“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孔子整个教育共享的原则,“礼乐交错”则突出了乐教的独有特色。
孔子在具体的乐教实践中,还非常强调礼与乐的结合,发挥礼乐的整体效用,实现君子人格的养成。《礼记·文王世子》中这样记载周代的乐教思想:“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乐记》也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在这里,礼乐都是培养一个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孔子的乐教中,不是强调音乐知识、音乐技巧的专业性的教育,而是恭敬而温文的人格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
(责任编辑 刘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