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阅读品质,巧设阅读活动

2020-10-26吴竹君

知识文库 2020年19期
关键词:树状笔记内容

吴竹君

新课程标准之中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文教师工作者应当意识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力,这个过程也可以称之为思维过程。至圣先师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从“学”与“思”的辩证角度进行分析,也从侧面说明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应当运用现代的教学思维来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是一个不断从中提取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内化知识,将其化为己用,这个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思维的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文本思维产生碰撞,进而进行整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树状”思维属于一种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这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思维。初中语文教师借助“树状”思维展开阅读教学,引导学生系统性地进行阅读,提高阅读效果,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1 设置趣味性阅读导图,激发学生“树状”阅读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意识到兴趣对于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但是这一阶段其正处于青春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外界所影响。如果阅读教学中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之中。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首要做的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原动力,进而主动投入其中。阅读兴趣的激活需要教师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好课前导语。在阅读教学环节好的导语就像开场白一样,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例如:教师在讲解《苏州园林》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进行主题内容教学之前可以借助相关的教学设备进行导入,如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美景图片以及动态的视频,之后教师播放相关的音乐。这一课前导入在学生脑海之中留下了一粒求知的种子,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之前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象。当学生兴趣被充分激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是自行总结,运用这种形式帮助学生实现“树状”思维的发散,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在学生进行自我阐述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通过图片以及视频的内容,我们所了解到的苏州园林与作者笔下的景色有什么区别?”教师启发性问题的题目,使得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望走进课程展开学习,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逐渐获取知识,其树状思维网络也逐渐完善,后期阅读教学也会变得更加顺利。

2 课堂阅读教学引导,明确“树状”思维阅读方向

传统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在进行简单的内容讲述之后便要求学生从头至尾地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看似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实际却是无效的阅读,只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正确的阅读应当是学生带着一些问题进行阅读,借助问题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这是一种方向性的阅读,更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在阅读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确应当带着怎样的目的去展开阅读探究。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学生都不主动投入到阅读过程中,那么阅读有效性就无法实现。学生的阅读思维没有被激发,整个阅读环节就会变得异常僵化,被动的阅读模式下学生也无法获得提升。为此,在阅读教学环节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进而找到阅读内容中蕴含的语文知识,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例如:《藤野先生》一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学习了解到本文的主旨内容是理解鲁迅先生选取典型事例以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体会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感受到鲁迅先生在写作过程中其语言所表达的内在感情色彩以及语言风格,更要从深层次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教师向学生提出阅读问题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吗?主要的语言或动作是什么?在阅读之后把你们认为其中描写最精彩的地方标记出来。”教师所设置的阅读问题实际上是对学生的提示,从侧面告诉学生这篇阅读内容的学习重点应当放置到人物的语言以及动作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内容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价值理念以及写作意图。在这一问题导入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而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下展开阅读探究也有了明确的方向,能够在更快的时间内找到学习的重点并展开分析,把握文章主旨脉络,锻炼学生阅读思维。

3 做好课堂阅读笔记,判断“树状”思维阅读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能够使得学生的阅读方向更加明确,在具体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并将阅读教学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及时地记录,以相应的有效信息为基础,完成属于自己的阅读笔记。通过完成课堂阅读笔记,学生对所学内容会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其中也可以凸显出阅读内容的重点、难点,学生也可以摆脱大量文字内容的束缚,深入阅读文本,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各项能力掌握得不够全面,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引导工作,教给学生正确完成阅读笔记的方式、方法,以帮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对于学生完成的阅读笔记,教师应当及时地进行检验,以判断学生是否全面掌握阅读材料,由于不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通过检查能够判断学生的薄弱点以及阅读材料掌握程度的深浅,进而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意见。例如:在《社戏》阅读内容讲解完成之后,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发现同学A总结的阅读关键词有“看戏、吃豆”,而同学B的关键词有“乌篷船、六一公公、外婆”三个关键词。之后,教师让这两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关键词来阐明自己认为这是重点内容的理由,同学A的回答非常流畅,能够准确地表达这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这体现了以事物为核心的阅读方式。而同学B则叙述的“磕巴”,无法准确地表达其内容。通过两个学生的叙述过程,教师了解到这两名学生的材料掌握情况以及阅读效率。在阅读教学环节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课堂阅读笔记足够的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记录方式,真正体现课堂阅读效果。

4 强化阅读总结,深化“树状”思维阅读体会

许多学生认为只要读完所要阅读的内容就相当于完成了一次阅读,实际上这种阅读方式是非常不完整的。完整的有效的阅读方式应当是先进行阅读再进行总结的过程,其重点应当放置到学生阅读结束之后的回顾以及总结过程,这也是学生检验自身知识收获、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对整个阅读思路也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并将自己的阅读体会落到实处。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内容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进行總结,且不限制形式,只要能够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描述清楚即可。在阅读完成之后,教师通过检查发现一些学生针对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对比,形成了一份表格样式的总结报告。而有些学生则是针对其中对祥子整个故事经过进行概括,并突出其中的重点内容,最后阐述了《骆驼祥子》的内涵精神。在教学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进行阅读总结,并通过检查帮助深化阅读体会,使得学生深入到文本内涵之中,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整个阅读过程。

5 结语

在阅读环节思维就像是一盏明灯,触之即亮,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所发生的思维碰撞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应当开展“树状”思维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确阅读方向,提高阅读效果,深化阅读体验,深入挖掘阅读素材内容,提高整体课堂阅读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燕山中学)

猜你喜欢

树状笔记内容
蓬勃能力之树 奠基生命成长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列表画树状图各有所长
树状图为概率题做导航
小学语文“树状”课堂的构建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