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教学法在水生动物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0-10-26王荣华罗玉双陈中元
王荣华 罗玉双 陈中元
摘 要:水生动物免疫学具有知识点庞大、内在联系复杂等特点,迫切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图片教学法通过总结归纳零散知识,建立逻辑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系统思维能力,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图片教学法是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中突破重点与难点的优质教学方法。
关键词:机制图;思维导图;水生动物免疫学;图片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8-0183-02
免疫学是当今生命科学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特別是近年来,随着高速发展的现代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到免疫学研究中,将免疫学基础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水生动物免疫学作为当前水产养殖学的前沿科学,其在揭示水产动物疾病感染机制、发病原因、疾病综合防控方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水生动物免疫学和水生动物疾病学是湖南文理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水生动物免疫学涉及组织学、动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具有基本概念多、系统庞大、作用机制复杂、理论抽象深奥、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等特点。同时,水生动物免疫学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典的免疫学知识,了解免疫学前沿知识、理论与技术,也要求学生在掌握免疫学知识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水生动物免疫学是湖南文理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但又难以掌握的课程。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面临的重大难题。
图片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一定的教学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形象逼真地将抽象内容灵活呈现。优美的线条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与学习效率[2]。图像、符号的使用,便于促进学生记忆。美国学者哈里在《图论》中曾强调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的2个著名心理实验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3]。人们对图片信息的加工和存储能力,比单纯的文字信息要强得多。大脑在接触图片信息时,更容易产生兴奋,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增强,在图片的刺激下,教师更容易达成良好的教学目的。
1 利用前沿图片,拓展思路,激发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一些美观有特色的免疫学前沿图片(如Nature、Science等顶尖杂志封面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前免疫学在不同领域中的研究应用现状,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免疫学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T淋巴细胞的发育时,引入PNAS封面T淋巴细胞的扫描电镜照片,并简单介绍T淋巴细胞和抗肿瘤的关系,突出T淋巴细胞在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性,引出问题T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与其功能的相关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介绍免疫球蛋白章节中,引入免疫球蛋白IgT和感染虹鳟皮肤多子小瓜虫相互作用呈现的骷髅头样图片[4],让学生们感受生命的奇妙与伟大,同时向学生描绘科研的严谨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免疫学与基础科研的兴趣性,点燃学生对学习与科研的向往。
2 利用机制图,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免疫学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机制,如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补体的激活途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发育成熟、抗原的加工与递呈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激活、增殖与效应等,涉及分子、细胞与组织等的结构、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内容抽象深奥,传统的讲解方法很难完全解释清晰,而且讲解啰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低。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分子结构图、机制图和关系网络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组织、细胞和分子之间的联系,建立初步印象,并通过详细讲解分析各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印象,突破学习障碍。例如,在讲解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先通过PPT动画构建出补体激活途径,并结合抗体和补体C1的结构特性,阐述补体激活的特征、补体成分激活顺序、各免疫分子的功能及其关联性,最终阐释补体激活的应答效果及其和先天性免疫反应应答的关系,最后结合情境教学法,通过路径图片,构建一个完整的补体激活经典途径,使学生形成对补体激活途径的系统框架,建立系统思维;在讲解抗原加工与呈递中,引入抗原加工与递呈机制图,分别概述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的加工与呈递过程,并结合情景教学法,将抗原的加工与呈递过程类比不同复杂程度的迎亲过程,进行形象生动描述,使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联想意识。课后复习时,学生根据机制图,将抗原呈递中不同成分和迎亲中不同角色对应起来,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图片习得的水生动物免疫学知识和技能,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充分阐述图片在理解记忆免疫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教会学生看图、学图的方法,有利于辅助学生理清免疫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之间内在逻辑,降低学习者的记忆负荷,提高学习兴趣,降低畏难抵触情绪。
3 利用思维导图,零散知识逻辑化,建立系统思维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深入研究大脑神经学、语义学、信息理论等,根据自然万物放射性性状,分析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创造了思维导图[5]。思维导图通过中心概念和分级关键词触发大脑中的联结,将知识立体化、多维化,使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外显知识生动化。思维导图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学习、商业决策等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英国、新加坡已经将思维导图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对思维导图在语言教育、中小学基础教育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探索[6]。
思维导图是利用简单图像、色彩、节奏或文字将课程内容按梳理成系统模块,以放射性思维和发散联想为基础的构建的,增强阅读者的记忆力。主要构建方法为围绕某个知识主题,理清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复杂的、零散的知识有序地组织起来,构建知识主题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结合结构图、机制图,将知识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思考,把新知识同化到以学知识架构中,并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所学知识点更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在讲解绪论时,引入以免疫学为中心词,以免疫学的概念、免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和免疫应答的种类等为分支的思维导图。课前,老师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备课,使用不同模块,不同颜色构建特色鲜明的思维导图,对重点与难点内容使用红色进行强调,并在相对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辅以相关图片。上课前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并作简要介绍,使学生了解本次课的基本脉络和授课思路及难点和重点问题,使学生形成初步印象;课程结束前,回归思维导图,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印象。课后,发布课堂作业,组织学生设计并制作以学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将以学知识充分联系起来,建立逻辑联系,形成整体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4 展望
在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中对图片教学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免疫学前沿图片、机制图和思维导图的利用,增强了学生成就感,提高了积极性,课堂变得更为活跃。在后期的水生动物免疫学教学中,还需要多跟踪免疫学前沿,完善机制图和思维导图,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科研观。
参考文献
[1]龙泉.基于思维导图促进免疫学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0):1464-1465.
[2]李霹.图片教学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3]吴少群.概念图策略在有机化学基础的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4]Bordon,Yvonne.Evolution:A gutsy defence of the skin[J].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2013,13(9):616-617.
[5]东尼·博赞,博赞 克里斯·格里菲斯,卜煜婷(译).思维导图实践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6]丁文君,李民.思维导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10-111.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