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有效拓展小策略
2020-10-26林玉梅
林玉梅
摘 要:古诗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小学古诗文教学要做到有效的拓展,应采用多样化的拓展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有明确的拓展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握好“学生”与“文本”这两个度,让拓展内容恰到好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拓展;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2-0029-02
编入小学教材的古诗文篇目,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精华。让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就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夯实其文化底蕴,让其血脉里流淌的是龙的血液,骨子里刻录的是甲骨文的痕迹,生命最深层晕染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本色。但在这个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学生学习起这些离他们较遥远的年代的知识,困难重重。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从不同角度,通过各种渠道,拓展一些与古诗文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古诗文。
一、拓展要有效,方法可多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古诗文也不例外,有效的拓展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古诗文的拓展,从时间来分,可以分为课前铺垫性的拓展、课中拓展性的拓展和课后延伸性的拓展。从方法来分,可以分为诵读式的拓展、调查式的拓展、演绎式的拓展。课前拓展,如果方法得当,会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收获“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课堂上如果适时地拓展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诗文,会让学生走进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课后若能再有效拓展,那将进入“曲终人散音绕梁”的美境。
例如,教授《伯牙鼓琴》:
课前预习激趣,铺垫性的拓展:
师(课前预习,布置谈话活动):谈起伯牙,我们都会想起谁——
生(异口同声):钟子期。
师:谈起伯牙和钟子期,会让我们想起一首名曲——
生(大部分):《高山流水》。
师:听过吗?
生:听过(没听过)。
师:好听吗?
生(听过的):好听。
师(设置悬念):伯牙是一个善于鼓琴的高手,钟子期是一介樵夫,他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高山流水》这一首流传千百年的古典名曲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它的曲调是怎样的扣人心弦,才会流传至今呢?……这些都有待学生先回去搜查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伯牙鼓琴》文本内容之后,拓展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下的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再配以《高山流水》背景音乐,那份“今日重來访,不见知音人……伤心伤心复伤心”的知音难觅之悲情会彻入心骨。课后再进行延伸性的拓展,让学生回去多听几遍《高山流水》,听的同时诵读课文《伯牙鼓琴》和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写下的短歌,并把这个经典故事分享给家长或邻居。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把这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带到了千家万户,使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书中自有颜如玉,也需旁人来说媒。”这灵活多样的拓展,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古诗文,再从文本走向生活,这样的课堂,何尝不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呢?
二、拓展要有效,目标必明确
古诗文的格式(格律)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学体裁,精练含蓄、意境深远。古诗文作者所处的年代离学生相距甚远,再加上学生的阅历浅,表象储备又相对贫乏,教学古诗文之前,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拓展,明确目标。只有目标明确,学生学起来才会轻松有效。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根据单元专项训练来编排的,一般是根据古诗文内容分类来编入。例如,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编排了三首古诗: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及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九州生气恃风雷”。教学此类爱国古诗,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走近诗人,了解背景,才能让其真切体验到蕴含于诗中的境界和情思。这是当前爱国类古诗文教学关注的四大方面(创作背景、分析理解、欣赏体验、朗读背诵)之首要内容。 古诗文的创作背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教师在教授爱国类古诗文之前,可以让学生拓展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还有利于古诗文教学的顺利进行。好多拓展是在课外进行的,一定要目标明确,千万不能让学生在课外做无用功。
例如,教授陆游的《示儿》:
课前预习,一定要明确要求,如让学生搜集陆游写《示儿》这一首诗的历史背景和陆游写的其他爱国诗,而不是让学生去搜集陆游的资料和他写过的诗词,因为陆游写过的诗词很多;更不能让学生去拓展搜集别的诗人的爱国诗词,这样做费劲又费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有针对性的拓展预习:
(1)搜集陆游书写《示儿》时的历史背景。
(2)收集陆游其他的爱国诗。
…………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预习要求并不难做到,因为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已经安排了类似的古诗文,他们已经习得了一些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爱国古诗文的方法。再者,五年级的学生对陆游也不陌生。目前高年级古诗文教学流行一种“群文阅读”,以前叫连带学习或归类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有效拓展搜集,课堂上,教师在教学文本之后,紧扣本单元的专题连带拓展教学陆游的其他爱国诗,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爱国诗篇,相信学生在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境遇后,必能体会诗人那种临死不念家人、不叹人生苦短而盼祖国统一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拓展要有效,尺度得把握
首先,拓展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古诗文教学活动中的拓展也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以学生最近的发展区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例如,教授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李白的思乡古诗《静夜思》,有的教师可能觉得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诗,没有作过多讲解就让学生去学习另一首思乡古诗,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种方法不可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小学低年级以诵读“浅近古诗”为主这一要求。此时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毕竟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其刚刚接触古诗文,教师应当将重点放在怎样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不宜深入地赏析古诗文的意境。一年级学生的阅历是有限的,让他们来感受思乡这么深沉的情感,学生只能如坠云雾之中,根本没有兴趣参与教学活动。所以,开展低年级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把时间用于具体指导学生怎样诵读古诗文上,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平仄有致的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特有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喜欢上古诗文。当然,这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拓展古诗文教学内容,低年级重在诵读浅显的古诗文,到了中高年级,就要循序渐进地向赏析古诗文的意境拓展。
其次,拓展要以“本”为本,把握好度。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文本为载体,紧扣单元训练点或课时目标,利用拓展资源来开展古诗文教学活动。其实就像放风筝一样,不管风筝飞得有多高,牵着风筝的那根绳是不能断的,这根绳就是文本这个“本”。不管是古诗文教学前的铺垫性拓展,还是古诗文教学后的延伸性拓展,我们都要把握好这个度,以文本为“本”,围绕文本开展教学,否则容易本末倒置,偏离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王冕的诗——《墨梅》一诗,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人物的美好品质”。《墨梅》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古诗,教学时,教师应以旧拓新,导入部编版二年級“日积月累”中王安石的诗——《梅花》和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日积月累”中毛泽东的词——《卜算子·咏梅》,回顾梅花的特点——幽香袭人、坚贞不屈,从而不难理解本首诗的蕴意。我们可以拓展一些与梅花有关的古诗,但要把握好拓展性古诗的内容,如只是一味写梅花而没有托物言志的诗歌,那就偏离了本组课文的教学目标。如果超前拓展一些与文本类似的古诗词,如小学六年级才会学到的于谦的《石灰吟》和郑燮的《竹石》这两首古诗,那就有点欠妥了。对四年级快步入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此时拓展的古诗文最好是课外的,可以拓展王冕另一首托物言志古诗《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一首诗中,诗人赞美白梅的坚强、高洁的美德,实际上也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坚贞高雅的人生态度,与课本中的《墨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学生学起来就饶有兴趣了。
拓展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要想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单靠教材中的古诗文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优秀的古诗文来影响学生的精神价值取向,就要重视课外古诗文的拓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特点,以新教材的文本为“经”,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拓展方法;以优秀的古诗文为“纬”,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方法,构建经纬交错的学习网络,让学生在有效的拓展中积累、理解、运用、传承,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国华.师范学校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张宏伟.让情感教育在课外拓展中延伸[J].福建教育,2006(5A):24-25.
[3]林祖义.走入诗境 感受诗情[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1):78-80.
[4]钟艺强.古诗诵读教学探微[J].小学教学参考,2012(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