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发作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自知力与认知功能关系研究*
2020-10-24张志勇原富强程德君
张志勇 原富强 程德君
情感障碍属于精神科多见症,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诱发因素较多,以持续性情感变化、心境变化为主要特征,其常见分类包括抑郁发作以及双相情感障碍[1]。其中,抑郁发作以食欲、注意力、自信心异常降低,睡眠障碍、自我负罪感强等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自杀行为;双相情感障碍则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心境障碍,以抑郁以及突发性暴躁等为主要表现,因此根据其发作特征,又可分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双相障碍狂躁发作两种[2~4]。既往研究[5,6]发现,抑郁发作患者以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其自知力均存在一定缺陷,但是自知力与认知功能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却鲜有报道。对此,此次以40例抑郁发作患者以及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对象展开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两种患者自知力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南省精神病医院2017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12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包括40例抑郁发作患者(A组),8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中40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作为B组,40例双相障碍狂躁发作患者作为C组,再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40名健康者作对照组。纳入标准:(1)经科室专业医师(两名及以上)共同诊断后确诊且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7]中心境(情感)障碍中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2)可配合完成各项量表调查;(3)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并发严重性脑部器质性病症;(2)并发精神分裂症;(3)并发恶性肿瘤;(4)有精神活性药品滥用史或依赖性。A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18~55岁,平均(36.13±7.68)岁;25例在职,15例无业;受教育程度17例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18例大学及以上;23例已婚,17例未婚。B组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19~54岁,平均(36.07±7.70)岁;24例在职,16例无业;受教育程度16例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17例大学及以上;24例已婚,16例未婚。C组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8~56岁,平均(36.28±7.81)岁;23例在职,17例无业;受教育程度16例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18例大学及以上;22例已婚,18例未婚。对照组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19~58岁,平均(36.36±7.86)岁;26例在职,14例无业;受教育程度15例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19例大学及以上;22例已婚,18例未婚。四组性别、年龄、工作情况、受教育程度及婚姻状况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8]:涉及7个维度,分别是绝望感、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认识障碍、迟缓、体重及日夜变化,1~4分评分,可反映患者病情状况,评分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比。(2)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s Questionnaires,ITAQ)[9]:包括11道题,4个维度,即对病情复发及求助方法的认知(题目7、8、9、10、11)、对疾病认知(题目1、3)、对用药态度的认知(题目5、6)、对住院的认知(题目2、4),可反映患者自知力。0分:未认知;1分:基本认知;2分:充分认知。(3)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10]:包括5个维度,共12个条目,分别是即刻记忆(2个条目)、延时记忆(4个条目)、视觉广度(2个条目)、注意(2个条目)、语言功能(2个条目),总分为5个维度分值总和查表可得,得分与患者认知功能呈正比。
1.2.2 研究方法 由心理测评师将HAMD、ITAQ及RBANS表发放予患者,于静谧的环境中指导其进行测试填写,测试中如果患者存在不解之处,以中立的角度予以耐心解答。收集患者测试结果后,统计分析各项数据,并分析各组患者ITAQ与RBANS评分、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四组ITAQ、RBANS评分比较 A组、B组、C组和对照组ITAQ及RBAN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ITAQ总分及对疾病认知、对用药态度的认知因子分和RBANS总分及即刻记忆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B组ITAQ总分及各因子分和RBANS总分及即刻记忆、延时记忆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C组ITAQ、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A组、B组ITAQ、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C组(P<0.05)。见表1。
表1 四组ITAQ及RBANS评分比较
2.2 A组ITAQ与RBANS、HAMD评分相关性分析 A组ITAQ中对病情复发及求助方法的认知与RBANS中语言功能呈正相关(P<0.05),ITAQ中对用药态度的认知与RBANS中注意呈正相关(P<0.05)。见表2。
表2 A组ITAQ与RBANS、HAMD评分相关性(r)
2.3 B组ITAQ与RBANS、HAMD评分相关性分析 B组ITAQ总分及对住院认知与HAMD中迟缓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3。
表3 B组ITAQ与RBANS、HAMD评分相关性 (r)
2.4 C组ITAQ与RBANS、HAMD评分相关性分析 C组ITAQ中对病情复发及求助方法的认知和对用药态度的认知与RBANS中注意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C组ITAQ与RBANS、HAMD评分相关性(r)
3 讨论
自知力即对精神病征的理解及对自我病态改变保持的正确态度,具有动态性与连续性特征,为完全缺失发展至完好状态的一种连续变化过程[11]。认知功能即接收、使用以及保存信息的整个心理过程,认知障碍即社交、记忆、知觉以及注意等受损,并对社会能力及日常能力产生影响[12]。研究[13,14]发现,精神障碍患者病情状况不同时,其自知力受损程度也有所不同,且抑郁发作患者中,有大约60%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受损问题。不仅如此,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作类型不同时,其认知功能状况也会出现差异,也可能会引起自知力的差异[15]。
本研究结果发现,A组ITAQ总分及对疾病认知、对用药态度的认知因子分和RBANS总分及即刻记忆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B组ITAQ总分及各因子分和RBANS总分及即刻记忆、延时记忆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C组ITAQ、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A组、B组ITAQ、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C组(P<0.05)。表明抑郁发作患者以及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自知力水平、认知功能均低于健康者,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双相障碍狂躁发作患者的自知力水平及其认知功能比抑郁发作患者以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低。受病情影响,抑郁症患者不仅前额叶的血液流通量会降低,而且葡萄糖的代谢量也会异常降低,然而前额叶是人体注意功能的主要支配器官,因此前额叶出现异常后,患者注意功能也会出现障碍[16]。不仅如此,研究[17]表明,双相障碍狂躁发作患者的脑部存在器质性病变,包括海马体萎缩以及颞叶供血量缺乏等,会使其记忆能力受损,并且出现认知障碍。但抑郁发作患者以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偏低的影响因素偏多,有待于展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抑郁发作患者ITAQ中对用药态度的认知与RBANS中注意呈正相关(P<0.05)。注意代表针对某些对象时产生的心理活动的集中性与指向性。受抑郁发作病情影响,患者的注意力主要表现于低落情绪及消极情绪等方面,无法对自身病情状况进行客观对待,也难以配合进行药品治疗[18]。同时,本研究还发现,抑郁发作患者ITAQ中对病情复发及求助方法的认知与RBANS中语言功能呈正相关(P<0.05),原因可能是:抑郁发作患者疾病出现后,其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畅性都会受到影响,对于自身病情复发及求助方法的认知也随之降低,存在缺乏客观认知的问题。通过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ITAQ与RBANS、HAMD评分的相关性展开分析,发现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ITAQ中对住院认知与HAMD中迟缓呈正相关(P<0.05)。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阴性症状之一即反应迟缓,受其影响,患者对于住院的认知会明显降低[19]。而通过对双相障碍狂躁发作患者ITAQ与RBANS、HAMD评分的相关性展开分析,则发现双相障碍狂躁发作患者ITAQ中对用药态度的认知与RBANS中注意呈正相关(P<0.05),原因是:双相障碍狂躁发作患者会出现狂躁症状,导致其注意力无法保持持续性,予以用药治疗时,患者服药依从性低,对于用药态度的认知也随之降低。可见,抑郁发作患者以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自知力以及认知功能方面存在相关性,其中语言功能以及注意密切相关。当患者注意功能异常降低,注意力无法集中,不仅缺乏持久性,而且存在转移减少或者转移增加的情况,患者执行能力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并伴随着认知功能明显降低[20]。
综上所述,抑郁发作患者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在自知力以及认知功能方面均有缺陷,缺陷程度从高至低分别是双相障碍狂躁发作患者、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抑郁发作患者,且抑郁发作患者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其自知力还存在相关性。但此研究仍有不足之处,譬如病例数少,自知力自评表数量有限,同时评价观察时间短,也未对患者自知力水平作全面评估,难以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进程中自知力情况及认知水平,因此后续研究中,尚需增加研究病例数量,延长评价时间,以进一步明确抑郁发作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自知力与认知功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