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020-10-23拉毛措
拉毛措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据学科的性质、特点及教学规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着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动力、创新品质等方面进行。本文我将谈谈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4-0171-01
1.树立正确的教育创新观
1.1 纠正创新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数学教师对创新的认识和重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陷入这样一种误区:在创新教育方面,我们经常会想到脱离课本的活动,比如拼命做小生产、小发明等,或者借助问题,让学生想说就说,创新就是进入另一个极端。事实上,每一个合理的新发现,学生在同一个数学概念和同一个问题中,每一个不同于教师的观察角度,多解等都是创新。初中生解决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不在于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是否被别人提到过,而关键在于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对人来说是否新颖。
1.2 数学创新应始终突出两个主题。
数学创新教育不能离开数学教材的内容,不能离开数学创新的两个永恒主题,即数学要解决数学研究中的理论问题,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创新的突破口。它体现了数学科学是建立在公理逻辑系统基础上的,数学规则不仅可以简化问题,而且符合已有的规则,数学研究往往把实际问题量化、函数化、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重新概念的引入、应用问题的抽象与解决、数学运算的简化与美化、平面几何的逻辑证明,时刻突出数学创新的主題,将其融于到教材内容的教学中。
2.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1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人格。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并不是全部来自客观现实的需要,有的来自于科学家探索未知、追求完美理性的需要,他们的发明创造未必能够立竿见影、付诸实践、取得效益,许多成果或许能够显现出来它在很多年里扮演的角色。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并不都是为了财富。有时他们甚至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价,就像布鲁诺和哥白尼。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往往需要超越纯粹的知识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用数学家在数学发现中所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来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反对盲目拜金、拜权、唯书的不良倾向。
2.2 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
任何创新都是一种艰苦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高智商,更需要高情商,任何创新都需要经受孤独、挫折、困难等考验,需要沟通、合作、包容的团队精神。因此,数学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热爱创新、能够创新的精神和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创新心理的适应性、耐力、协调性和平衡性,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信心、动力、需要、兴趣、意志和情感等个性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人生观、世界观、心理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创新的精神。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3.1 做好学生基础建设。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对一般思维能力的严格培养。数学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首先要做好双基的实施,为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两个坚持:一是坚持教学前学习,二是坚持课堂训练,即重视过程、细节和效果。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简单的练习或教师精心准备的练习,低起点、一步步不断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质量,逐步提高自学效率。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面对全体学生,要更加关心和爱护后进生,特别是要指导学习方法,为后进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欣赏和表扬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同时,要更加注重课外辅导、询问和考察。B、每堂课都要保持节奏和效率,不能说他们不能听懂的话。在学生黑板练习后的点评中,要挖掘细节,向大家示范,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除了课本上的例子,每节课一般都要选几个课外的例子,引导大家积极思考,选择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在变化和进步的过程中有一种新鲜感、挑战感。C、平时严格操作要求,纠正错误,当面检查。D、涉及学生评价的考试比较广泛,使学生对自己学好数学的能力有信心。一些小考试也可以给他们一到两个“硬骨头”来体验“学无止境”。只有全班的整体水平提高了,我们才能再谈创新。
3.2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除了上学,任何人都需要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在知识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学生未来的创新成功。
3.3 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为创新提供动力。
人们在创新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思维受阻,思维困难,一下子解决不了,此时受到某种联想和类比的启发和理解,从而问题得以迅速解决。这就是所谓的“灵感”。灵感是人脑的功能,是最佳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的创造力。它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和积累性的特点。它实际上是数学研究中的一种数学美感。数学的美感通常表现为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严密性、数学运算的简单性和灵活性、数学思维的发散性和多样性。数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发掘学生的数学灵感,为学生的数学创新点燃智慧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多题一解、一题多解、数形结合、构造方法、问题的巧妙设计的方法,都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数学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奇思怪想”,提出比教师更新颖、更简单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灵感。
参考文献:
[1] 孟昭信.数学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6(4).
[2] 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