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创新多维结构与综合评价研究
2020-10-23朱新玲贺岚静
朱新玲,贺岚静
(武汉科技大学 产业政策管理研究中心,武汉 430065)
201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吕薇等[1]专家提出“以高质量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观点,在经济向高质量转型的新形势下,高质量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和基础.长江经济带是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圈,成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重要区域,在推动我国区域互动合作、创新发展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强调长江经济带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为重点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指出,采取多种手段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的产能,致力于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创新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全面优化创新系统为创新发展助力成为下一阶段的关键任务.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全国各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全国光电子产业基地,江苏无锡国家高新区在物联网产业发展成熟,区域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互联互动,逐步构建高质量创新体系.本文基于高质量创新的内涵构建高质量创新多维结构,选取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该经济带内城市的高质量创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创新的现状及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释.
1 文献综述
SCHUMPETER[2]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认为生产方法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引起创新变革的研究热潮.最早涉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学者有朱迪恩·K·拉森和埃弗雷特·M·罗杰斯[3],他们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硅谷的发展进行研究.EVANS[4]提出新的创新质量概念的框架,认为创新质量的概念允许通过比较结果(产品或服务创新)与潜力,并考虑如何实现结果的过程,对企业内不同领域的创新绩效做出陈述.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转型与创新“黑箱”问题的提出,国内学者更多采用随机前沿方法(SFA)、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高斯混合模型(GMM)、概念数据模型(CDM)等方法研究创新要素、创新效率、创新绩效及经济增长途径问题.创新的相关问题研究一直被学者们关注,现有相关文献主要可以分为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两个方面.
从微观角度对创新的研究,主要围绕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与企业生产率提升和企业发展质量的关系展开讨论.1972年美国发行首份《科学指标》,运用指标分析法对科技能力进行评估.JOSEPH[5]构建了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认为风险资本、科技人员的投入对于科技园区创新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韩晶[6]采用SFA方法提出科研经费在高技术企业创新中的产出弹性强于科研人员的产出弹性,企业通过制度创新来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甄峰[7]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方法对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进行微观测度,提出多种创新行为协同对生产率提升有显著正向作用.卢晓芳[8]认为在经济转型阶段组织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提出建设自下而上的创新组织模式,推进模仿创新转变为自主创新.王金凤[9]以小米公司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市场环境下颠覆式创新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价值网络重构和技术创新,最终实现颠覆式创新.张启龙[10]运用CDM模型从微观企业角度研究创新与发展问题,构建创新决策和投入、创新产出、生产率提升的多阶段方程,提出制造业企业以研发投入推动创新产出,进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
从宏观角度对创新的研究,主要面向产业升级转型、产业政策、国际出口贸易对创新的影响,以及现阶段创新面临的困境等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技研究中心开始系统地从技术创新、知识创造、创新经济效益等方面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估.HEMESNIEMI[11]运用SWOT分析法从国家角度将投入与产出指标进行分类并构建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张海洋[12]对外资技术扩散效应和R&D吸收能力进行探究,提出由于较低的R&D吸收能力,外资活动对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没有明显正向作用.陈凯华[13]运用DEA方法探究中国创新“高产出、低效益”的现状,认为加强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力度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增加值率的重要途径.余明桂[14]研究了中国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认为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推动重点行业中工艺流程的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温涛[15]采用GMM方法研究经济“新常态”下创新绩效提升的途径,提出研发投入形成的创新要素促进经济质量的提升.王雄元[16]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出口贸易与企业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更可能持续投资于创新活动、更容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程俊杰[17]对现阶段创新困境进行探讨,认为虽然我国科技研发和试验经费投入量、国际科技论文总量都有明显提升,但是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现阶段存在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创新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较多涉及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企业生产率提升、经济效益质量等方面,但存在不足之处:(1)高质量创新系统内多维因素没有被深入探讨,少有研究对创新体系做出综合评价,创新系统中哪些因素对创新起到关键作用的探究尚不多见;(2)现有研究多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析,鲜有从中观的区域发展角度进行讨论,长江经济带作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研究该区域发展中的高质量创新问题对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3)关于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创新资源等方面被广泛研究,但创新合作与创新共享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合作共享角度进行补充,有助于构建更加全面完善的创新体系.本文研究高质量创新系统的多维结构及综合评价,厘清高质量创新系统内的影响因素,明确高质量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
2 高质量创新的多维结构及评价体系
高质量创新是能够很好地驱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创新,是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的融合,是创新环境(科研环境;外界作用)作为基础、政府引导(简政放权;激励政策)作为保障、合作共享(产学研合作;信息技术;知识共享)作为动力、创新效率(人力资本;资本投入;创新产出)作为关键、创新转化(市场转换;经济效益质量)作为方向的创新.针对当前“创新效率不高、创新转换不畅、创新合作不强”等创新困境,本文从创新环境、政府引导、合作共享、创新效率和创新转化五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在参考杜春丽[18]构建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发展中心提出的高质量创新理念,构建高质量创新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高质量创新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指标可直接查询获取,关于区域创新联系指标,本文借鉴欧国立估算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思路,采用重力模型进行研究[19,20].
3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创新综合评价
3.1 数据来源及无量纲化
本文选择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高质量创新水平作为研究样本,表中指标由《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来,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替换法补全,并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3.2 因子分析
先选取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创新数据进行分析,表2表示KMO检验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KMO检验统计量的值是0.903 > 0.9,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值为0.000,表明样本数据的统计显著性非常强.
表2 KMO和Bartlett检验
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前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87.474%,表示提取4个公因子比较合适.通过观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发现:第1个公因子在X311~X321上有较大的载荷,主要解释产学研合作和区域间合作情况,该因子命名为“创新合作因子”;第2个因子在X122~X123上有较大的载荷,解释经费中外资金额情况,该因子命名为“外商资金因子”;第3个因子在X112、X113上有较大的载荷,主要解释研究与开发从业人员、科研机构数量情况,该因子命名为“创新环境因子”;第4个因子在X331上有较大的载荷,解释公共科技馆数量情况,该因子命名为“知识共享因子”.
F1、F2、F3、F4分别为影响高质量创新水平的创新合作因子、外商资金因子、创新环境因子、知识共享因子,根据4个因子分别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可得F= 0.7517F1+ 0.1368F2+ 0.0704F3+ 0.041F4,由该式得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综合得分,如表3所示.对2010~2016年的创新数据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省市高质量创新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因子得分及综合结果
表4 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高质量创新综合指标测算结果
3.3 实证结果分析
(1)图1和图2表示长江经济带2010~2016年产学研合作发展水平.图中表明201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区域大中型企业中研发机构数、与高校合作研发企业数、产学研合作研发经费支出、高校科研经费中企业资金总体上呈逐年增加趋势,表示长江经济带区域的企业与高校合作更加密切,协同促进区域创新水平,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在高质量创新综合评价上起到重要作用,产学研合作发展对区域创新质量的提升有紧密关系.
图1 合作研发机构数与研发企业数
图2 合作研发经费支出与企业资金
(2)图3表示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折线图.长江下游区域呈现“一超多强”的特点,每年第1个波峰顶端为江苏省,这表明在新产品出口方面江苏省在长江经济带区域起到引领带头作用.长江中游整体呈现“中部凹陷”态势,2010~2012年湖北省位于第2个波峰顶端,2013年之后,湖南省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湖北省,成为新的第2个波峰值,湖北省相比湖南省的销售额较少.长江上游区域以重庆市、四川省为代表,2010~2014年四川省位于第3个波峰值,2015~2016年重庆市的产品销售水平超过四川省,成为新的第3个波峰.安徽省、江西省的新产品销售收入逐年上升,但仍处于较弱地位,贵州省、云南省的新产品销售额较少.
图3 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创新转化状况
(3)在选取了4个主成分因子之后,可依据这4个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图4表示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高质量创新水平分布情况.图中表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区分成5类,第一类有江苏省,第二类有浙江省,第三类有上海市,第四类有湖北省、安徽省、重庆市、湖南省,第五类有四川省、江西省、贵州省、云南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在新产品销售收入、创新合作水平方面具有优势,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相比江浙区域,上海市的高质量创新能力却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上海的“金融中心”定位不断凸显,而高质量创新功能相对弱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创新驱动经济效益质量的作用而被归为第三类;第四类省份的创新质量相差无几,着力于加强创新合作实现抱团崛起;第五类省份在创新困境方面具有相似性,创新效率和创新转化方面亟待提升.
图4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聚类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创新的4个主成分因子为创新合作因子、外商资金因子、创新环境因子、知识共享因子.加强所占权重较大的创新合作因子的投入力度,对提升区域创新质量水平具有显著作用,其中主要包含产学研创新合作、R&D人员和经费投入、专利申请数、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外商资金因子指R&D经费中的外资金额,以开放发展策略加强引入外商资金,有效吸收和利用外商资金对创新质量提升起到正向作用;
(2)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创新水平呈现下游区域“一超多强”特征,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差异较大.与长江上中游区域相比,长江下游区域整体高质量创新水平较高,在创新转化、产品创新、新产品销售出口上具有优势.在产品创新方面,长江中游整体呈现“中部凹陷”态势,产品创新产出较少,创新经济效益低于江浙沪区域.长江上游区域的创新质量逐渐提高,重视创新要素的吸收利用、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改造,成为提升创新质量的有效途径;
(3)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均有起到带动引领作用的高质量创新地区.长江下游区域中,江苏省的超高新产品销售出口额是高质量创新综合排序最高的原因;长江中游区域中,湖北省的公共科技馆数量相比其他省具有优势,有利于创造知识共享环境;长江上游区域中,四川省的研究与开发人员、研究机构数比经济带其他省要多,但贵州省、云南省在创新合作、外商投资、创新转化等方面的劣势导致上游区域整体创新质量偏低.
4.2 建议
(1)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群的带动引领作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对其他地级城市的辐射功能.依据“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经济带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以长江黄金水道为轴,沪瑞和沪蓉两大通道为两翼,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个城市群的创新交流合作,构造经济带创新质量的三大增长极,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其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中心城市与地级城市科技研发、创新资源、创新效益互联互动,以重点城市群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2)加快创新资源协同聚集,开展基于合作共享的创新活动,实现产学研和区域间密切合作.促进区域间的创新共享,其中包括知识共享、科技人才共享、基础设施共享.通过增加公共科技馆数量、建立电子知识库打造区域间的知识共享系统,经济带科研人才的共享有助于充分利用优质人力资源,发挥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不同区域的创新孵化基地、基础创新设备共享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创新资源的高效组合、协调配置为创新质量助力;
(3)加快完善创新转化进程,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推动创新经济效益的发展.加强知识创新成果向产品技术转化,以面向市场、商业转化为方向,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形成,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技术改造经费、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投入,着力建设新产品开发项目,与“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在引进外商资金和前沿技术时,以开放发展的心态推动新产品的销售和出口,提升创新经济效益;
(4)鉴于数据收集时的可得性,本文通过整理现有统计年鉴数据仅从省级层面研究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创新综合水平,未具体地从每一个市级单位出发展开分析.而同一省份内不同地级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创新指数肯定存在差异,这将是今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