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沧浪诗话》中“兴趣”与“气象”
2020-10-21张梦园
摘 要:严羽《沧浪诗话》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著作,他在对前人诗论继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偏好,从纯艺术的角度提出了诸多诗学观。其中“兴趣”和“气象”分别被严羽花大量笔墨描述,是两个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分析两者不同来深入发现严羽的诗学理念。
关键词:沧浪诗话;兴趣;气象
本文将分析《诗辨》“兴趣”和《诗评》的“气象”这两个理论批评观念,发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以及摩擦分裂,由此更加深入理解严羽的诗学体系,为理解严羽诗学观和光辉灿烂的古诗提供多一个视角和选择。
一
严羽在《诗辨》中提出了“兴趣”这一诗歌创作和鉴赏标准。兴指触景生情、即事漫兴;趣指情趣、意趣,随韵成趣。严羽所说的“兴趣”包含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吟咏情性;二是含蓄蕴藉;三是浑然一体、无迹可寻。严羽在《诗辨·五》中两次提及诗要吟咏情性。“诗者,吟咏情性也”、“近代诸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将江西诗派与盛唐的诗作对比,突出情感在作诗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发自内心,有所兴寄,才能创作可比盛唐的诗歌。严羽利用“兴趣”这一概念意图矫正当时“无一字无来处”模古的作诗风气。严羽说诗歌应含蓄多意,就像空中音、相中色、镜中象、水中月,除去表面意义还别有洞天。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形容含蓄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浅深聚散,万取一收”。这指出了含蓄的一个特点呈现为无迹可寻、浑然一体。这与严羽所说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可以从严羽的这个观念上看到庄子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痕迹。三者都是探讨语言与诗的关系,都把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看到了情或意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创作与欣赏的形象性、直觉性特点。
二
严羽在《诗辨》中大谈“兴趣”,在《诗法》中提倡含蓄的写作技巧,而在应该用理论指导实践,把审美理念“兴趣”运用到具体诗评中的《诗评》这个部分,却花大量笔墨转向气象的讨论:“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唐诗与宋诗气象不同”;“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孟郊气局不伸”。这是《诗辨》的理论与《诗评》中点评的矛盾之处。
笔者将通过对气象和“兴趣”的分析来揭示这一矛盾的背后原因。气象是诗歌的总体的精神风貌,韩愈《荐士诗》批评晋宋诗缺少生气,“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表明气象如天地之气,给人以流动而不易执著、充盈而富于生命力的感觉。[2] 222类似于西方文学批评家朗吉努斯《论崇高》中所指的崇高风格,笔者认为风格包括气象,气象主要是指浑厚雄壮的风格,人们多谈气象中蕴含的生命力,但诗人风格本就与诗人个性、生命力息息相关,气象本质上还是浑厚雄壮的风格。
严羽为什么会在《诗评》谈气象而不谈兴趣?因为兴趣包括严羽所说的水月镜花代表的含蓄蕴藉、余味悠长的特点,这一特点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冲淡清远的艺术风格。也难怪清代主流观点会认为严羽表面标举李杜的慷慨悲壮,实则更推崇冲淡清远的王孟诗风。“严氏虽知以识为主,犹病识量不足,辟见未化,名为学盛唐,准李杜,实则偏嗜王孟冲淡空灵一派,故论诗惟在兴趣,于古人通讽谕、尽忠孝、因美刺、寓劝惩之本意,全不理会”(许印芳《诗法萃编》)。
三
那么严羽究竟是推崇王孟还是李杜呢?认为严羽嗜好王孟一派的学者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兴趣”说中含蓄蕴藉的特点指向了空灵冲淡的诗风;二是严羽夸赞了许多山水田园诗人,如阮籍、孟浩然、谢灵运、陶渊明等。[4] 43人们将含蓄与王孟联系起来,但是李杜诗歌就没有含蓄特点吗?含蓄并不是某一类诗歌所特有的,空灵幽静的诗歌通常被认为是深文隐蔚,馀味曲包的,但盛唐豪放诗也是蕴藉曲折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运用奇丽的情思,使句中无一字言雪,却把雪突然而至的惊喜和春天勃勃生机联系起来,读起来使人不禁愉悦起来。这种不谈雪实指雪,不言兴奋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的诗句,难道还不是含蓄的一种表现?实际上不仅诗有含蓄,小说、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具有含蓄之美,含蓄是艺术作品的理性形态。严羽发现了含蓄的美感,所以用它来反对江西诗派“以议论为诗”,但当他谈论盛唐诗时,含蓄这个所有艺术作品都具有的特质,严羽用起来就不够贴切,于是转用气象来描述。这并不能证明严羽偏好王孟诗,而只是严羽发现了美的含蓄特点。二是严羽赞阮籍的高古,赞孟浩然妙悟、“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都不是从冲淡自然角度来看,而是赞他们高古铿锵,有风骨气力。同时严羽大谈气象,避而不谈“兴趣”,这種态度已经十分明了了。
严羽实则推崇的还是汉魏、盛唐诗风,并列李杜为诗人榜首。“李、杜数公,如金翅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在汉魏、唐诗中多是高扬主体的诗人,直抒慷慨之语,豪迈进取的情感、明朗阔大的美,终究是和含蓄蕴藉不太相称,所以严羽弃“兴趣”不用,转用气象来形容具有慷慨之情、阔大的意象、浑融的境界的汉魏、盛唐之诗,从而更贴切的描述他的审美理想。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为人们指出了创作道路,提出了创作和鉴赏的高标准“兴趣”,结合个人对雄浑悲壮风格的喜好和诗本色当行的客观标准,将汉魏、盛唐诗标举为第一义诗。严羽关于熟参第一义诗而妙悟的论说深刻影响了明代前后七子复古理论,同时他对“兴趣”这个专有概念提出、对气象内涵的延展也促进了王世贞格调说、沈德潜神韵说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2]朱立元.《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陈定玉(编).严羽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4]王文生.关于《沧浪诗话》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63(12)
[5]王术臻.从严羽的诗学批评方法看《沧浪诗话》的写作意图[J].文学遗产,2010(06)
作者简介:
张梦园,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98年02月,籍贯:河南洛阳,学历:硕士,职称:无,工作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