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2020-10-21韦菊

成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发展策略行为习惯

韦菊

摘 要:小学时期作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关键时期,该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农村地区特殊的教育环境所影响,使得大部分小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改善当前这种现状,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发展策略

1 引言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小学阶段作为人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影响学生的终身。但由于农村地区诸多特殊条件所影响,绝大部分农村小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作为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实际的教育教學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注重从小事做起,关注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行为习惯,一旦有不好的习惯,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加以改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

2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家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孩子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家长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受教育程度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绝大部分家长处于中小学水平,并不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无法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提供重要的教育,致使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没有很好养成。例如,孩子在家写作业的时候,家长不能够进行正确的指导,当孩子和其他同学玩耍而不及时完成作业时,家长并不会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而是简单的责备几句便草草了事,这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极为不利。

2.2 家长出外务工现象较为普遍

部分家长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不断增加生活收入,选择进城务工。虽然此部分家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生活条件,但是却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致使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提升,导致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由于父母不能够陪伴在孩子的左右,通常情况下主要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负责照看孩子,他们对于孩子往往过于溺爱,缺乏对孩子进行约束,使得孩子在家中占据主导位置,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没有父母的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发展,最终将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发展。

3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发展策略

3.1 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工作

要想保证农村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由专业教师向学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尤其要关注学生因心理问题而造成的行为问题,并针对当前这一问题开展专题讲座。例如,教师可根据当前学生之间关系而展开教育,青春期教育等讲座,通过对学生进行讲座,将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还需要注重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师可在各个班级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板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校园广播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知识。

3.2 规范学生训练,注重生活细节

在小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全面监督,并注重加以引导,同时也需要学生之间相互提醒。基于此,农村小学教师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班级行为规范,在行为方面对小学生进行约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行为规范制定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多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并且行为规范需要在教师的监督下实施。由于受到小学生年龄所限制,他们的行为习惯尚未成型,为了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则需要从细节方面做起。例如,教师可在教室内设定制定的垃圾点,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在校园中行走时,如若看到垃圾,小学生要随手将垃圾拾起来扔进指定的垃圾箱内,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日常行为规范。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及课堂表现,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要善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帮助学生及时加以改正。

3.3 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做好该时期的各项工作,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具体行为举止,一旦发现有不良行为,则需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密切的联系,邀请学生家长协助教师对孩子进行监督,将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改正,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其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把握现实可行的特点,

3.4 营造培养氛围,多方共同教育

良好的氛围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环境既包括学生方面,有包括家庭与社会方面。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而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学校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应当加强与学生家长进行合作交流,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家长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发展,对于学生未来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基于此情况下,小学教育工作者要给予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注重习惯的培养。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需要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成的,教师需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教师善于从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规范学生训练,注重生活细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振扬.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 .

[2] 王马金.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例谈[J].关爱明天,2015(6).

[3] 陈志辉.用贤文化引领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268-269.

[4] 乔丽.试论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5(Z2):35.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发展策略行为习惯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